关于忠君,关于爱国

文摘   2025-01-13 20:00   江苏  

      提到这个词,读者不由自主的就会想到我们的封建王朝,从最早的夏商周到元明清,在封建时代的国人眼中,这是一个褒义词,因为受到儒家传统伦理的束缚,忠君是一种美德,哪怕是君毫无理由的让臣死,臣也会谢主隆恩。

   忠君爱国,似乎在封建时代就是一个联合体,忠君才意味着爱国,如果是明君,忠君爱国也就罢了,倘若是昏君,明知他的所作所为都是错的,难道也要忠诚到底吗?或许这就是所谓的愚忠,愚忠算不算爱国?在封建时代的臣民中,我想是算的,也只是猜测,毕竟回不到也穿越不到那个时代,所以不能替代他们做抉择。但是从现代人看来,愚忠一定不能算是真正的爱国,不是吗?

    爱国,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民众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如果纵横比较的话,其实我们国家的民族观念要比西方早,因为在中华文明独立多元发展的进程中,华夏认同感就已经慢慢萌芽,出现,发展,但是国家观念的形成比较晚,因为国家观念形成伴随着主权观念的出现,在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在封建时代与少数民族的征战,算不上主权意识。我们的主权意识是在伴随着列强侵略的过程而出现,国家观念也基本是在这样的创伤中慢慢被国人意识到。

   在近代之前,古人对国家的观念并不是十分具体,微观上看,他们会把皇帝作为象征,吴晗说:有了皇帝,就有了政府,进而就有了法制,也就有了统一的安定的局面。倒过来看,没有皇帝,没有政府,没有法制,天下也就打乱了,忠君的臣子都会说,国不可一日无主,可怜当时政务官跟跟政府的紧密,但是事务官就无从说起了,也就是说,在当时的封建政府,中枢机构是无权替皇帝决定的,皇帝运筹帷幄。

   所以说,忠君爱国在古代是紧密相连的,要爱国就要忠君,不忠君,爱国也就无从谈起。皇帝没了,也就失去了忠君,失去了爱的对象,失去了和平统一,安定的局面,至于皇帝是什么人,什么样子,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要有一个统一的政府和法制。

   大唐亡了,少数民族还有称唐的,宋亡了几十年,韩林儿还称是宋徽宗的子孙,明亡了,鲁王,桂王还在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继续抵抗,并且人民还都大力支持,原因何在?

     如果去追根探源的话,还是要追溯到民众对和平盛世的向往。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利用了民众对大汉王朝盛世的向往,对当时乱世的不满。反清复明口号的提出,其实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众对盛世安定的渴望。乱世出英雄,在古代统一的局面之下,盛世的出现也就有了多种可能,盛世对民众的影响非常大,希望乱世的都是一些投机的政客。一旦明君在民众中播下盛世,安定的种子,一旦乱世出现,民众也就对盛世有了深深地怀念。

    写到这里,不禁对辛亥革命有了深深地敬意,虽然最后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但是民主共和观念的种子却深深的植入民众的心田。当民众在比较中感受到了民主的氛围,也就对封建专制深恶痛绝了,以至于后来只要有人想倒行逆施,民众就会群起而攻之。袁世凯复辟帝制,伪满洲国的成立之所以都会失败,都要追溯到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

   当民主的种子植入中华大地,在民众的心里开花结果,忠君的思想也就没有了生存的空间,就像一块杂草层生的土地,只要播种下种子,也就会收获生机盎然。当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民众也就有了权利意识,民众的主权观念也就被启蒙了,随之对国家的爱也就出现了。爱国源于主权意识的增强,源于民众民主意识的萌发,源于人民思想的解放,源于国家对民众权利的保护,源于法律对公平正义的维护。

   我之所以会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源于我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中国!我之所以会为生在华夏而骄傲,是因为我有深深地安全感。有这样一个国,我们怎么不爱?

    

    

一周闲言秀
教育要向美而生。求真要讲究科学,育人要保持农者之心;向善要有人文精神,要以学生为本;求美要遵循审美艺术,课堂要不断创新。未来的世界是相互的共赢的,要和学生一起成长,相互成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