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讲到了一个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是皇权受限的题目,答案选择的是皇帝和大臣共治理天下。
学生不理解,说怎么是和大臣共治天下呢?他们能共治天下吗?看来学生对皇权的排他性和独占性的特征理解的比较透彻,美中不足的是对皇帝和谁共治天下到是有些生疏,今天就来唠叨唠叨这个问题。
吴晗先生在《论皇权》中说,皇权,是治权,古代历史上的治权不是人民同意委托,而是武力获取,独占,总之不会经过人民的同意。
皇权是让人迷恋的,神往的,也是最容易让人中毒太深的。历史长河中的例子不胜枚举,像袁世凯,像末代皇帝的傀儡政权,都是迷恋皇权的表现。
受宗法制影响,以家庭血缘关系决定继承原则是古代王位继承的根本选择,继承王位的人也就成了决定这个王朝命运的人物,成功和失败的代价是迥然不同的。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刘邦,朱温,朱元璋,收获皇权之后,也就成了高祖皇帝。黄巢,李自成,也就成了盗贼,尽管他们也享受过一段皇权时光。在古代史官的笔下,军事成败才是决定皇权的重要砝码!
皇帝执行治理权,他代表的是家族的利益,但是,并不能代表家族执行统治。他占有的是一种独断权力,这种权力有排他性。那么皇帝不和他的家人共治天下,到底和谁共治天下呢?
在吴晗先生的《论皇权》中,他说与皇帝共治天下的是士大夫阶层,而非百姓阶层,也就是说皇权代表的是士大夫阶层的利益,也就不会是百姓利益,所以说君主的民本思想有时候就是一种奢望。
皇帝为何会放弃跟家人共治天下,而与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士大夫阶层共治天下呢?道理很简单,还要回到一开始学生理解的皇权的特点上来。因为皇权的排他性,独占性,片面性。家族里的人为了皇权,就会不顾纲常伦理,利欲熏心,弑父傻兄就会上演。而士大夫阶层就不同了,他们是食客,利益关系和皇权一致,会愿意为皇帝所用。也愿意把自己的命运捆绑在皇帝的战车上。如此,皇帝就会把士大夫驱使自如,士大夫阶层也就愿意为皇权所用。再者,马上可以治理天下,却不能治天下,马上的政府是不存在的,治天下要用官僚,官僚非士大夫不可。
另一层面说,皇帝和士大夫共治天下,实际上也是对皇权的一种制约,在古代君主政体的社会里,国有大事,君主难以论断,就会采用群议,其命令就会由中书舍人审核在前,给事种封驳于后,尚书方能执行。其所作所为还要符合法度,否则台谏官就会出现。这一系列的程序,都是约束君主之利器。这些制约皇权的体制里,士大夫阶层占据了半壁江山。他们为保皇权永固,就会不惜一切的去维护这个政体决策的正确性,因为利益的一致性,他们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切身利益。
回到这一题,讲清楚了皇帝为何和士大夫阶层共治天下的缘由,学生也就理解了共治天下的原因,也就不会片面理解皇权的排他性和独占性了。看来新高考的考查方向确实是关键能力的培养和学科素养的提升。如果教学仅仅是从君主政体,从君主专制层面来理解,不注重皇权的约束因素,学生的经纬度联系建立不起来,这种能力素养类型的题目,学生也就错在情理当中。
高三复习到这一阶段,似知区间成了学生做题的最大障碍,如何突破似知区间的障碍,打通教材知识的迁移运用,是我们当前复习的着力点,要引起我们老师足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