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无定法,学无定式

文摘   2024-12-21 07:20   江苏  

    当下,在教育领域,在我们的课堂上,不谈模式,似乎就觉得没有文化底蕴,就像一篇论文,没有引用就觉得不高大上。可是谈了模式,却让我们似乎无所适从。本来,从小学到高中,最不该有模式的学段,百“模”争鸣,百“模”齐放。而最应该有一定模式的大学,却如自由的王国一般,让一部分大学生彷徨,迷失了四年甚至更多的时间,看来职业生涯规划在高中势在必行,在大学也必不可少,因为年轻的这一代在最该求学的年龄他不知道自己该要什么?


    教育,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教育没有神话,衡水模式,杜郎口模式,洋思模式,毛坦厂模式,他们的存在有一定的背景,有一个过程,更有他们的学生和师情存在。大家学习,本没有错,可是模式不具有普适性,模式移植不可怕,最可怕的学其形而丢掉核心,那就会产生排斥,模式学其形最容易产生排斥,因为每个学校学生截然不同。创立模式的学校整天门庭若市,没有模式的学校急于改变教育落后现状,于是,乱像就这样产生了。


   模式本身无错,它是一种参照,是一种动态过程,永远处在变化中,不是唯一,如果将模式一刀切,那么就是教学模式的固化,教育就会陷入万劫不复境地。模式主打的是一个辅助,起到拐杖的作用,一旦把拐杖作为腿用来走路,那退化的只有腿,那就真的成了残疾了。教学模式固化,对老师来说是一种禁锢,是对教师教学个性的压抑,是对学生个性自由的束缚。模式可以助推后进生向前进入一个档次,但是培养不出性格,能力思维方式特别的学生。好学生不是教出来的,模式只能助推学生上到一定层次,再往上,模式就爱莫能助了。


    当下,我们在如火如荼的贯彻三学课堂,自学,互学,展学,主打的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不仅仅是以学生为本,还要以教师为本。因为只要生命在场,那老师、学生都是生命。所以以人为本,实际上就是以生命为本,不管学生还是老师。


   理想的课堂应该是这个样子:一师一模,一课一模,但不是一个模式永久使用。模式是一个变量,起到辅助作用。在大方向不变的情况下,每个学校,每个班级,每个老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教学思路,这才是创新。优秀的教师能用几十种模式上一节课,一般的老师只会用一种模式上所有的课。一种模式到底,学生就会没有新鲜感,学生都喜新厌旧,不能推陈出新,学生注意力如何转移?用不了多久,学生就会被模式疲惫。


   模式固化,对学生的危害自然不必多说,对老师影响也是显而易见。一旦模式固化,就会让学校的老师教科研能力严重弱化,就会让学校的年轻老师思维产生惰性,将教学简单化。模式就在那里,不需要动脑力,活动单就在那里,拿过来就可以使用。年轻教师的学习力,科研能力,思考能力被模式化一点点吞噬。


  教学模式,只是在如何教的问题上给出可操作的步骤,却忽略了从课标,课程的角度看问题,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问题,从教师的专业发展看问题,忽略了从培生什么人,为谁培养人,谁来培养人。教学可以有模式,但是不能固化,教学模式一旦固化,学校也就没有长足发展的势头了。


    形式可以模仿,但却无法复制。一如于漪老师所说,如果我们总是跟在别人后面走,那是永远不能超越的。也如李镇西老师所说,不要重复别人,更不要重复自己,这才是硬道理!


一周闲言秀
教育要向美而生。求真要讲究科学,育人要保持农者之心;向善要有人文精神,要以学生为本;求美要遵循审美艺术,课堂要不断创新。未来的世界是相互的共赢的,要和学生一起成长,相互成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