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牛弹琴:公明仪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琴曲,牛依然像先前一样埋头吃草。牛并非没有听见,是牛听不懂琴声吗?显然不是,而是这种曲调不适合它听。于是公明仪用琴模仿蚊虫和小牛犊的叫声。牛就摆动尾巴竖起耳朵,小步走并听着音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不看对象,或对愚蠢的人讲深奥的道理,都不是明智之举。它形象地说明了在交流中,选择对方感兴趣的话题或方式是非常重要的。把对牛弹琴折射到教育上来,或许育人路上的一些疑难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高考标准化的今天,后工业社会的流水线生产被引入学校,军事化的管理也被一些学校“笑纳”,两者结合起来,学校似乎也就成了人才培养的加工厂。
流水线生产,必然会产生残次品,可是育人的生产线上,我们能称不适合学习的,或者接受能力比较慢的是残次品吗?如果那样,当初天赋人权的提出还有什么意义?
生产适应流水线,必然会产生残次品,残次的产品可以打折销售,可是育人路上的流水线,那些孩子,我们该如何将定义他们?难道也要打折推给社会?想想挺可怕的,因为人一旦流水线生产,达尔文的优胜劣汰就体现的淋漓尽致,可是被高考流水线淘汰下来的孩子,他们能用“劣”来形容吗?他们只是接受程度满了一些,等一等,就会赶上来,可是流水线培养是不等人的,这是众所周知的常识。
回到对牛弹琴,不是牛不懂音乐,也不是公明仪不会弹琴,而是公明仪谈的曲子牛不喜欢,只要公明仪转变一下思维,用牛能听得懂的方式弹奏,牛也就学会享受了。
回到我们的课堂,不也是这个样子吗?班级授课制下,一个班级五十多号人,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父母的文化程度,教育观念都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再加上一些遗传因素的作用,孩子总会存在差异,差异性的存在,让教学不可能一刀切,必须给学生多种选择,孔子在很久很久以前就明白的道理,当下却被高考的流水线淹没。
以生为本,生本课堂,在对牛弹琴里来理解,或许我们会理解的更加深刻,透彻。公明仪用牛喜欢的方式弹琴,结果牛听得很享受,那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否也这样做了呢?我们在备课上课过程中,是否考虑到我们的授课方式,知识点的讲解方法,是否是学生可以接受的,是否是符合学生知识水平的?如果我们在上课前,都能够抽样几个不同层次的学生,或许,我们的课堂就是真正的生本课堂,就是真正的三学课堂。
教学需要讲究对象,了解学生认知水平,教师还要有自知之明,不浪费时间在不适合领域,要懂得适可而止,及时调整策略。所以,教育方式和方法非常重要。就像对牛弹琴一样,如果方法不对,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在教育孩子或与他人沟通时,了解对方的需求和兴趣是关键。只有找到共同的语言和兴趣点,才能更好地传达信息和建立联系。给孩子讲解一个复杂的概念,或者与朋友讨论一个他们不感兴趣的话题。这时,我们需要调整策略,找到更适合对方的方式和方法。这样,不仅能提高沟通效率,还能增进彼此的理解和信任!
愿育人路上有更多的如公明仪一样的琴师!风尘仆仆地来到在这个世界上,总要要为喜欢自己的职业而活着。这才是对待职业的最好态度,一如公明仪“对牛弹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