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的历史教材上,在讲述唐朝镇压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中,讲述到了回纥参与了大唐镇压安史之乱。学生会想当然的认为,在唐朝后期,是回纥帮了我们的大忙,想当然的也会对回纥增加几分好感,毕竟在危难之际,有人愿意帮您,那就是您的贵人。可当我们翻开真正的唐朝后期的安史之乱的卷宗,我们就会发现,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众所周知,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其实在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一直都是大唐的软肋,败笔,三省六部制的光辉也难以掩盖这样的事实。
安禄山反于河北,师出无名是大忌,于是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攻陷洛阳。然后取长安,天宝皇帝南逃,太子北奔,成立了流亡政府。如此困境之下,回纥和吐蕃都答应出兵援助,背后是难以想象的经济条件。那就是将长安和洛阳收复之后,土地,主权归唐,玉帛子女归回纥。
经过香积寺之战和新店之战后,安禄山,史思明溃败,回纥履行承诺大肆烧杀抢掠。回纥兵经过后的城市,断壁残垣,一如十二级大地震后的惨境。可是大唐还要陪着笑脸,并大力夸奖:“为朕竭义勇,成大事,卿等力也”。封官进爵,赐绢两万批。岁币之外,还要依靠和亲进行情感拉拢。以前和亲,皇帝都是送宗室女子或者民间美女替代,这次却是实打实的自己的宁国公主,可谓是下了血本。
情感上的拉拢,金钱上的满足,也难以掩盖回纥的野蛮和残忍。他们在中原地区的累累罪行,实在难以描述,这还都是史料可以记载的。
这样的情形,一直持续到公园843年,回纥发生内乱,部落分解,唐军大破回纥之后才结束这尴尬的九十年的畸形关系。
大唐盛世,那是初唐和中唐前期,中唐后期和晚唐的大唐是凄凉的,这和大唐不夜城,和长安十二时辰格格不入,我们见证了繁荣的大唐,见证了万国来朝的大唐,见证了民族政策开明的大唐,见证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大唐,更见证了被回纥不放在眼里的大唐。
古往今来,历史就如那滔滔江水,奔流不息,荡漾在历史的长河里,我们总会见证一些不为人知的东西。所以在高中历史的课堂上,适当的增加一些内容,比如大唐后期的回纥的另一面,让学生看到不一样的大唐,也看到不一样的回纥,更看到不一样的历史。
假如学生只是从教材中阅读到回纥帮助大唐镇压了安史之乱,而不知晓这背后的种种,就会在认识上有失偏颇。
回纥助唐,这是事实,可助唐的背后,对大唐政府来说是政治上的主权收回,失地收复,可是对民众来说是,回纥兵所到之处,除了留给大唐的主权完整之外,留给人民的是残破不堪,是妻离子散,是家破人亡,是洗劫一空,是千里无人烟!凡回纥兵行营经过的地方,唐政府免田租一年以示体恤就是最好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