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唐僧,就会想起《西游记》,西游,取经,这是著名的跨国旅行,历尽千辛万苦,取得真经,这是一个宗教徒对宗教的虔诚。
看《西游记》,剧中哪一个历史人物,都会在现代的社会中找到它的原型,看到社会的缩影,社会的,家庭的,个人的,集体的,总之都会对我们有所启发。
唐僧,谈谈他的取经路。影视作品中的唐僧是一个没有领导能力,耳根子比较软,拿不定主意,分不清是非,偏听偏信,偶尔还有点小脾气。可是真正的历史上的玄奘却恰恰相反,他是一个不怕困难,不畏艰难险阻,百折不回,仁慈厚道,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也是国内当时研究佛学的知名人士。
玄奘从小跟随二哥长捷法师诵习经典,13岁在洛阳度僧中被录取,出家。中间的曲折自不必说,人或许就是这样,学的越多,便越不满足,不懂的问题也就越多,于是就有了去印度游学的想法。要知道,贞观三年,大唐初定,人们还在玄武门事变中没回过神来,国内经济还百废待兴,边境也不安定,政府是禁止出国的。但是玄奘依然于贞观三年八月离开长安,踏上取经路。
取经,这个词大家想必都很熟悉,经常在相互交流中被使用。一般对取经理解有二,一是对某一方面知识不懂或者知道的不多,然后去向这方面的权威人士学习,但是从唐僧的人生阅历看,他应该属于后者,那就是已经在某一方面有了专门的研究,但是探究后才发现,不懂得问题太多,为了解决研究中累积的问题,丰富和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才决定去取经。
谈到取经,我不禁想起了这些年教育领域中课堂的改革。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教学该怎么改,太多的模式让我们眼花缭乱,其实抛开所有模式的华丽外包装,你就会发现,课堂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这是教育常识。脱离了人的教育,那就是对教育的亵渎,对课堂的玷污。为了改变课堂,走出去,引进来,固然没有错,有进取心当然好,能够有机会外出取经是机会,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是在什么基础上的取经。如果一个学校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到头来却一点自己的东西都没有,说明不注重积累,更不注重传承。完全靠取经来支撑,这个学校是走不远的,唐僧取经。在取经之前,一定是在这方面探究了很久,深入了研究发现很多不能解决的问题,做了问题累积准备,如果在不了解某一领域的状况,不知道人家研究到了何种程度,一遇到困难,就贸然的去取经,学习,无的放矢,这是懒汉态度,是取不到真经的。即使取到了,也是水土不服。取经之后,放在一边,没有研究,消化,生搬硬套,不顾校情学情,最终也会让学生倍受折磨,这样的取经不要也罢。
取经,要带着一颗虔诚之心,一如玄奘,学习,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被问题解决。如果取经,外出学习是为了完成任务,是为了作秀,这样的取经不去也罢。
在教育改革的路上,取经应该如 王福强校长说:我们要努力创造既适合学生成长、又适合教师发展的现代化办学机制。这点并不神秘:办一所学生自己的学校,让所有学生在不同程度、不同方面获得成功,实现人的个体价值与服务社会的双重品质;努力锻造有高度责任感的教师队伍,同时让教师能够享受到因自己的教育成效而获得的过体面生活、有尊严的待遇,以及受人尊敬的职业认同。这是我们办学的重要追求。也是取经路上我们永远不要忘记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