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行走,除了外出学习之外,还要有不断精进的精神。教育,是慢的艺术,急功近利,会让孩子们很受伤。理想的成长方式就是一直行走在教育的路上。不快不慢,刚刚好。
教育,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老师,都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程。只是行走的过程中,高原反应是每一个人都绕不过的一道坎。行走在教育的路上,不怕慢,就怕原地打转。一旦原地打转,教师的生涯就陷入了周而复始,教师的职业也就进入了倦怠期。
成长需要加速度,需要外驱力,外驱力需要内化于心,否则就会失去行走的动力。我们都是用心灵写诗的人,从大学校门出来再走进中学大门,因为年轻,很难了悟教育的常识,也很难了悟学生成长的规律。一切都需要慢慢来,都需要在时间里参悟,积淀,只是一不小心,等到开始懂得如何跟学生相处,如何跟教育和解,已经是不惑之年!
我们需要人生积累,早些年的班主任经历,让自己明白了与孩子们,与家长们的相处之道,有些看似无用的积累,有些看似跟教育无关的因素,都会在许多年以后,成为我们的人生宝贵经历。绝大多数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都会有一个躺平的阶段,这个阶段似乎就是在和教育在进行渐行渐远的别离。
我不是一个自制力十分好的人,也不是意志特别强的人,但是在见贤思齐上,我似乎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
依然还记得2019年,那一年全市骨干教师评选,自认为条件还可以的自己参加了评选,在高手云集的参选人中,结果可想而知。失败了不可怕,也不丢人,这恰恰说明我跟优秀的人还有差距,在询问了相关的领导之后,才知道自己输在在论文,课题上。知不足才能知道再战要准备什么,也就是从那一年开始,我决定,让自己慢下来,好好积累,沉淀,给自己规定的目标就是直指大市级学科带头人。
带着目标上路,心理似乎也就明朗了许多,为了写出更好的论文,就需要练笔,就需要在自己的每堂课后不断反思自己,为了练笔,2019年开设了自己的个人公众号,头条号,一晃五年过去了,公众号里,头条号下,留下了密密麻麻的个人成长足迹。1100多篇随笔那是岁月的见证,更是自己一路走来的艰辛。一开始不会写,就看人家如何写,一开始怕人看,写好了也不好意思发在朋友圈,慢慢的我发觉自己需要读者,文章本来就是用来读的,别人不读,怎么知道优缺点,粉丝也开始有几十人,几百人,几千人到现在的以万开头!
从2019到2020,从2020到2021,两年,我用教学反思和教育随笔让自己有了获得感,2020年一年就发文十几篇,以后也就开始了不紧不慢的发文当论文已经不再成为我功利性的目标,也就有了获得感。我想成长中不断获得未必是目的,有时候,获得感才是。
会写论文了,也就慢慢的开始学做课题,一开始不会做,就像悟空一样四处拜师学艺,一个偶然机会,让自己偶遇了周宏老师,也有幸成为他工作室的核心成员,多少个日夜,成员们备课,讨论到凌晨,待在工作室的两年,是倒逼着我成长最快的两年,在这里,我遇到了许多志同道合之人,有着一样的成长经历,有着共同的追求。周宏老师手把手的教我们做课题,他把自己的课题分成许多子课题教给我们做。慢慢的也就开始入门,后来的后来,工作室的学员就在不同的省市开花结果。我们彼此协助,共同参与,才有了现在这么多的省级课题,才有了自己主持的省级,市级课题。一路走来最要感谢周宏老师,他就是引导我做科研的领路人。感谢审辩式教学工作室,感谢工作室的兄弟姐妹们,一路走来,除了感谢,就是感恩,感恩行走在教育路上遇到的每一个人。后来的后来,遇到了市教研室的陈主任,她鼓励我钻研教材,带着我命题,上课,做讲座,只要有学习的机会,她都会让我参加,一路的历练,让我明白了只要潜心向学,就会遇到生命中的贵人!
学会尝试,要有自我生长的念头,行走在教育的路上,摸索,碰壁,再来,哪怕头破血流,成长是痛的,但是也会勾起痛定思痛的自我反思。反思,就是站在身外看自己,才不至于当局者迷!
回头看看自己二十多年的教学经历,我们都是在慢慢的向教育规律靠拢,一步一个脚印,期间也有进三步退两步的时候,但是即使这样,自己依然明白了后腿原来是为了更好的向前!
走出舒适区,倒逼着自己不躺平,三尺讲台,总要有点精神追求,这才是有诗意的教育人生,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