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案例该如何写?

文摘   2024-12-16 21:27   江苏  

    身在一线的老师,课上课下,教室内外,每天都会上演关于你我他跟孩子们之间的故事,精彩纷呈,五味杂谈,欢欣鼓舞,恼羞成怒,或许这就是教育的多姿多彩。经历过的老师都参与其中,也都曾是故事中的主角。


   教育教学中的每一个意外,每一个突发,都是难得的教育资源,更是一线老师值得记录的瞬间。充分把握,精准驾驭,巧妙利用,就会生成一个个教育机趣和教育智慧,及时记录整理,就会转化为自己教育教学中的宝贵财富。可是记录下来的教育故事并不等同于教育案例,教育故事和教育案例之间还有一段距离。如何才能将身边记录下来的教育故事,并转化为教育案例呢?


      如果大家打开《中小学班主任》《新班主任》《班主任之友》《教师博览》(中旬刊)看看刊登在上面的教育案例,你就会发现,教育案例短小精悍,却孕育着深刻的教育原理和教育机智,给人启迪。


     我们能否写成这样的教育案例?完全可以,无论是班主任,还是科任老师,在我们的课上课下,总会跟学生打交道,也就必然会发生一些教育故事,曲折反复是常态,向美而生也不是不可能。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无论成败,记录下来,就已经在完成教育中的了不起的任务,如果再能转化为教育案例,那就凸显您的教育智慧了。


   下面就结合这些年带班经历和发表的经历,谈谈自己在写教育案例过程中的一些做法,期待可以对读者有些帮助。


            一、案在事中,以事说理


     教育案例要围绕一件事展开,这是它最基本的要求,之所以把它作为案例,就说明一定要有事。至于是好事还是坏事,无关紧要,但前提是这事必须是真的,也就是说,教育教育故事必须真实的发生在学生身上。这里的真实包括本质的真实,具体细节的真实,结果的真实,还包括过程的真实。所以,在案例研究中,“事”最好以原始形态直接呈现,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转述、不要概括。否则事的真实性就是打折扣。


       教育案例最大的启迪就是用一件正在发生的事,给我们教育者在处理类似学生问题过程中以启迪,给我们一线教师以启发,让我们明白教育的反复性,教育的规律,然后慢慢懂得育人的艺术。教育案例如果从“事”的角度来看,它研究的是一个完整的“事”;从“理”的角度来说,研究这个“事”是为了说明一个“理”,即使这个“事”本身还包含其它道理,但也无需多言,在这个案例研究中,它暂且只说这一个“理”即可。“事”到底写到哪一步,是以能不能说明“理”为标准的,而不是看事叙述的有多精彩,浓妆淡抹的叙事,那不是教育案例。所以一个教育案例,一般都是以一件事说明一个教育道理,即用理论说事,短小精悍。

    

     再来说说案和事,  “案”是“事”,但“事”必须经一个概念化处理的过程,才能算是“案”。“案”是用理论处理过的“事”。这也正是案例研究的精彩之处。这个概念化处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分类或归类的过程。“案”就是对“事”的分类,分类之后的事就具有了典型性,所以它才叫做“案例”。案例研究之所以要以“案”为中心,其实重心不是为了解决“案”的问题,而是为了解决与“案”类似的问题,强调对“案”所“例”之“理”的认识与推广。这样的案例推广起来才具有普适性,一线老师模仿起来才具有可操作性。


      在进行教学案例写作时,作者可以灵活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视角,以揭示案例中特定事件所蕴含的深远意义和教育价值。这种跨学科的分析方法不仅丰富了案例的内涵,也为读者提供了多元的思考角度。事实上,同一教学事件在不同的理论框架下,往往能引发截然不同的思考和启示。


       二、教育案例的构成要素要完整


    一个完整的案例研究应该包括列举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反思等环节,这是教育案例的完整构成,但也不是非要按照这个顺序,中间的环节,可以根据事的发生的不同而有所调整。


    首先,在教育案例的发生环节:  “案”一般都是在时间、地点、人员、特定的环境等一定背景下发生的,详尽的背景介绍往往可以为案例研究开拓出相应的空间,同时也可以为后续研究预留可能性。所以案件背景的铺设对教育案例撰写成功优秀与否正相关。


    其次,在教育案例叙述环节:事情不可以长篇累牍,要用最简洁的语言把事情叙述清楚,然后把这种问题上升为一种现象,针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主要是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寻求解决之道,解决之后给我们和读者有何启迪?


     第三,解决问题环节:意在呈现针对问题所采取的具体办法或策略,处理问题的真实做法可能未必科学,也可能未必正确,此刻不要考虑这些,但是需要考虑把完整而详细的解决过程呈现给读者。解决办法是案例的主体部分。我们需要对其进行详尽的描述,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清晰展现,对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的挫折或取得的成效也应详细交代,这才是   解决问题过程完美的构成。


     第四, 反思讨论环节:即对问题解决状况的理性分析与一般化提炼。其撰写的内容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问题解决中值得借鉴的地方是什么,解决之道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存在什么问题?二是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如何进一步解决新问题?三是在问题解决中有哪些体会或启示,形成了怎样的策略或方案?对以后类似的案例出现会给读者哪些借鉴。



                    三、注意事项


      首先,要保护案例中当事人的隐私,基于保护参与者和保护自己的目的,案例可以采用掩饰处理的方法,即可以对相关单位名称和人物姓名进行掩饰,并注明:“相关单位名称及个人姓名都已经过掩饰,已非本名。”


      其次,给案例起一个合适的题目。教育案例一般都是因为一个人一件事,或者一群人,一些事而起,所以在完整的叙述之后,就要围绕这个主题给案例起一个好名字。一个好题目,会让你的教育案例如虎添翼。


        再次,要控制教育案例的字数。多媒体时代,大家的时间都很宝贵,手机阅读时间,更多的还是喜欢看短小精悍的文章,所以教育案例一般1500左右为宜。不宜过长,也不宜过短。


      综上,教育案例的撰写,作者可以适当的在处理问题环节和反思环节,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视角,多维度的揭示案例中所蕴含的深远意义和教育价值。这种多维度的分析方法一来可以丰富案例的内涵,二来也为读者提供了多元化的思考角度。让读者在案例中明理,在明理中思考,在思考中收到启迪!

附发表在《德育报》上的一篇教育案例:



    


    



     

一周闲言秀
教育要向美而生。求真要讲究科学,育人要保持农者之心;向善要有人文精神,要以学生为本;求美要遵循审美艺术,课堂要不断创新。未来的世界是相互的共赢的,要和学生一起成长,相互成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