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长大才能被当成人看吗?

文摘   2024-12-23 07:41   江苏  

     “长大成人”,提起这个概念,就觉得有些荒唐,因为孩子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独立的价值,并不一定非要长大才能成人。婴幼儿是人,儿童是人,少年和青年也是人,由此类推,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他就具有了人的特征。


   可是在孩子成长的路上,因为父母的育儿观出现了问题,所以孩子在有些方面开始退化,本来该有的年龄段所具有的品质,有些孩子却没有该阶段具有的能力。


     上帝让一个小生命降临到我们家里,我们成了家长,这是我们人生的新的经历,因为第一次为人父母,一切都要在实践中摸索前行。为了让小生命有质量的成长,父母必须提高自己,进行自我教育。可是,更多的时候,我们不是在进行自我教育,而是不断的对孩子进行功利性的教育,却忘记了他们还只是一个孩子。


    周国平说:成功的父母一心想在孩子身上复制,延续自己的成功,不成功的父母一心想在孩子身上弥补自己的不成功,都把孩子当成功利诉求的承担者和执行者,当成一个成功的符号,唯独不当作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一个独特的灵魂。


    应试教育之下,更多的家长在育儿上太功利,现在的中学生心理问题那么多,除却应试教育的因素,家长的教育观也难辞其咎。


  长大是否成人,家长承担着重要责任。父母该怎么才能对孩子的未来负责?我们每一个父母都有一颗壮志雄心,都想安排孩子的人生,从入学升学到工作,从结婚,生子到买房买车,都会规划的很好,以至于孩子心安理得的接受、认为,不努力也没事,反正有老子兜底。父母这样做其实是最大的误区,因为一切都替孩子打算好,孩子就会成为心智上的侏儒,一旦孩子成为妈宝男,妈宝女,父母的苦心经营都可能会付之东流。


  父母养育孩子,就要为之谋长远,孩子会长大,这本身就是一场渐行渐远的别离,纵使我们万般不舍,也不可能陪孩子走完一生。我们只是给了孩子身体,他的灵魂来自别处。纪伯伦说过,孩子们只是借我们而来,不是从我们而来,我们可以给他爱,但不能给他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孩子们将来走什么样的路,不是我们能支配的,他们的荣耀不是我们的功劳,他们的暗淡也不是我们的过错。


   现行教育体制下,父母作为家庭教育的的组成部分,不但要给个素质教育加分,还要给应试教育减负。作为父母,想让孩子健康成长,就要有一颗平常心,平常的看待孩子成长,平常的看待孩子的应试分数,平常的看待孩子成长中的错误,平常的看待孩子的人际交往。作为父母的我们心态平和了,也就不会把焦虑传染给孩子,家长的紧张心理和苛责行为,是笼罩在孩子心里挥之不去的阴影,是导致孩子恐惧乃至心理崩塌的直接原因。


   为孩子的成长创设科学的环境,是每一个父母首要的责任,如此才能不让孩子感觉是在煎熬。谁都知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处,可是全面发展不是课程开足开齐就可以达成,德育从一定程度来说是心灵教育,心灵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道德和审美都是心灵感受生活意义的方式,只有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心灵才会萌发真实的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感,孩子们才会向美而生,向善而长!


   长大成人,是每一个父母对孩子最纯真的期待,父母决定不了孩子的未来,但是可以给孩子正确的引导,让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素养,善良的品质,如此,孩子未来才有了争取幸福和承受苦难的能力!


   作为父母,我们要允许和接受我们当下的孩子的现状,要接受我们的孩子未来很可能会成为普通人,只要他们选择了他们喜欢的职业,那么他们就是幸福的人的人!





   

一周闲言秀
教育要向美而生。求真要讲究科学,育人要保持农者之心;向善要有人文精神,要以学生为本;求美要遵循审美艺术,课堂要不断创新。未来的世界是相互的共赢的,要和学生一起成长,相互成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