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油橄榄塌房了?

美体   时尚   2024-02-28 20:28   上海  


这是2024年以来化妆品业界最大的一件事了:前两天突然有记者朋友跟我讲,网上爆出某品牌一款含油橄榄提取物成分的畅销产品被一位很帅的护肤博主送检,发现产品中并不含油橄榄提取物中应该含有的两种标志性成分:橄榄苦苷和羟基酪醇。


关键是,这个品曾经被一位更帅的千万级博主推荐过,所以事件的关注度一下子就很高了。很多消费者产生了很多疑问,比如:


  • 油橄榄本身是不是个骗局?

  • 已经买了的油橄榄产品是不是不能用了?

  • 为什么会出现产品中检测不出橄榄苦苷和羟基酪醇的情况?

记者的意思是:元芳,你怎么看?


本来在病中,我也不太想回应这个事,奈何业内和消费者议论得太热烈了,也希望听一听我的看法,所以也就写一点供大家参考,主要是回答消费者的问题,同时也发表一点对业界的评论和建议。如有不妥或谬误,还请轻拍。

一、油橄榄本身是不是个骗局?


坦率地说,油橄榄本身是有用的,不能被称为“骗局”,当然,在关于油橄榄提取物的宣传上可能会存在一些偏差,这个后面再细说。

图1 油橄榄(来源http://www.zhifure.com/snzfj/75647.html)


油橄榄提取物主要是橄榄叶提取物,其在化妆品中最重要的作用是抗糖化[1]糖化(glycation)是衰老的一个重要机制,全称是非酶糖基化(non-enzymatic glycosylation)


简单地说,这种糖化反应是在没有酶作用的情况下,糖类和蛋白质结合,使蛋白质失去正常结构和颜色,变脆、发黄。


(葡萄糖和果糖)和胶原蛋白发生反应后,先形成可逆的一些初级糖基化产物,而后再形成不可逆的高级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


AGEs不是一种物质,而是很多种类[2]。胶原蛋白因糖化而交联,弹性就降低了,而且会强烈吸收紫外线,在紫外线作用下产生更多的自由基,进一步导致皮肤的衰老,形成恶性循环。


胶原蛋白是已经分泌到细胞外的蛋白,而研究发现细胞内的蛋白——比如成纤维细胞内的波形蛋白也是糖化反应的主要对象,波形蛋白的糖化,可能是导致组织弹性、柔韧性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3]

图2 胶原蛋白流失对比图


另外一个恶性循环是AGEs的受体被激活后,就会诱导产生活性氧簇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消耗我们体内的抗氧化系统组分,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维生素C等,进而影响糖化抑制系统Glo I的能力,促进糖化过程[2]。近年的研究还发现AGEs可以通过激活AGEs受体(AGER),促进黑素的产生[4]


随着年龄增长和皮肤衰老,皮肤中的AGEs随之增多,80岁时糖化蛋白的比例可达30%-50%[2]。糖化的胶原蛋白也无法被通常意义上的“真皮基质重塑过程”所降解更新(所以一旦损伤也不能像通常那样容易被修复,这很可能是糖尿病造成的损伤很难修复的原因),看起来颜色发黄,皮肤也会因此而失去白皙的质感。


糖化不仅发生在真皮,新近的研究发现表皮中的蛋白质(特别是角蛋白10)也可以被糖化[2]。所以抗糖化是防止衰老的重要策略。

图3 年轻皮肤和衰老皮肤对比图


分析发现橄榄叶中的主要功效性成分是多酚类物质,包括酪醇、羟基酪醇(含量相对较高),以及少量的橄榄苦苷(含量低)


有关研究发现这些成分具有较多的生物学功能,包括减轻UVB导致的光损伤(橄榄苦苷)、抗炎、防止LDL氧化、防止血小板凝集、抗肿瘤生长等[5]


以油酸单甘油酯和二甲基异山梨醇酯提取得到的橄榄叶成分可抑制受体PPAR-α,显著促进Ⅳ型胶原蛋白的合成,这对于强化皮肤基底膜很有意义[6]

图4 油酸单甘油酯和二甲基异山梨醇酯提取得到的橄榄叶成分促进Ⅳ型胶原蛋白(绿色荧光所示)的合成(引自文献[6]


因此,来自橄榄的提取物,不限于叶、果、枝、花,均有一定的科学证据证明其作用,具有一定的护肤价值,并非骗局。


二、手头的油橄榄护肤品还能用吗?


这个问题,由大家自己决定就好。如果你非常介意市场营销层面可能出现的偏差(注意,目前来说还没有尘埃落定,所以我用了“可能”一词),可以退掉。


从技术法规角度来说,正规备案的产品,是可以正常使用的,特别是自己使用下来又感觉比较好的情况下,就没必要退了。


为什么我要使用“技术法规角度”这个词呢,这是因为在化妆品业界,一个并不少见的情况是市场营销行为与技术法规层面的脱节


就拿橄榄叶提取物这个成分举例,非常有可能对于配方研发人员来说,只是将它作为一个正常成分添加进去的,但在市场营销操作的时候,却又可能将它作为最主打的成分,在宣传时施以浓墨重彩。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有多方面的原因,例如公司的架构比较大,研发的不管市场(这是正常的),但营销的对技术没概念(这是不正常的,但又非常常见)


研发部门把东西搞出来就可以交差,营销部门必须得让它深入人心、有鲜明的卖点、能让消费者买单。


在营销决策的时候,会面临非常多的影响因素,比如说:当下的市场潮流是什么?消费者喜欢听到什么?如果正流行着一个油橄榄超级大单品,就会吸引到一堆的品牌推出竞品去分一杯羹,必然把油橄榄也作为首要卖点。


此处我们先不评论这种做的对错,只是说:这种情况客观存在,在玻色因、二裂酵母、烟酰胺等等明星成分上都上演过或正在上演类似的故事。

油橄榄前两年慢慢火起来了,所以就有了不少品牌陆续也下场。


在这个过程中对油橄榄的宣传也是出现偏差的,比如多数品牌都把油橄榄的功效作用描述为“抗火火、消痘印、祛红”之类。


但是前面我们看到有关文献,油橄榄的主要作用其实是抗衰,长项并不是什么消痘印、祛红。但为什么品牌要这样宣传呢?因为消费者对这些功能的需求很强烈。油橄榄提取物也确实有一定的抗炎作用,但是,并不是它最擅长的。

如果你是在研发部门,你如何去平衡这种情况呢?营销部门要主打油橄榄这个成分(因为它火),同时又要宣传“抗火火、消痘印、祛红”功能,你怎么办?


一个办法就是加一点油橄榄,不至于无据可查,但又使用其它功效成分,去帮助实现要求的功能。


你说这样的产品能不能用呢?除了宣传偏差,质量和法规上没啥问题,所以,也是可以用的。


当然,从我个人的角度,我不是很认同这种做法。


三、为什么会出现产品中

不含橄榄苦苷和羟基酪醇的情况


这一部分内容是本篇中技术深度最深的部分,需要仔细阅读。


第一种可能性:产品中确实没有添加足量的油橄榄提取物。特别是油橄榄叶中橄榄苦苷的量本身就低,如果原料加得很少,那就检不出橄榄苦苷了。


第二种可能性:分析方法可能不足以有效检出产品中的有关成分。


学过分析化学的小伙伴应该熟悉,假如橄榄苦苷和羟基酪醇确实是所用油橄榄提取物中的标志性成分且含量恒定,那么可以用它们作为代表来确认油橄榄提取物的含量,且考虑到橄榄苦苷和羟基酪醇的理化性质,确实可以用液相色谱来进行分析。


但也必须承认:液相色谱是一项专门的技术。我本人是修过色谱分析课程并操作过多种色谱仪器的,所以对此略有了解。在进行液相色谱分析时,可能有很多影响分析结果的因素,比如样品的前处理、流动相的选择、色谱柱的类型等等。

化妆品不是一个单一物质、单一相的溶液,而是多相、多种物质混合的复杂体系。我们使用的色谱条件是否能够将这种复杂体系中的目标成分有效分离,对分析结果是有影响的。油橄榄提取物并没有一个标准的检测方法,因此选择不同的实验室方法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


什么样的方法才可以作为标准方法呢?就是经过反复验证的、被证明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得到稳定、可靠结果的方法。这其实是一项非常有挑战性的事。


所以,也存在一定的可能性即:由于检测方法和条件的原因,不能将有关产品中的目标物质有效分离和检测。


第三种可能:各家使用的油橄榄提取物不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构成是不同的,因此导致了检测结果不同。这一点通常不被人重视,但我本人对此有深刻的感受。


就拿橄榄叶举例吧,一片橄榄叶由数百种化学物质构成,有些可溶,有些不可溶;有些水溶,有些油溶,有些醇溶;有些在胞内,有些在胞外;有的耐热耐氧,有的非常不稳定。


所以,使用不同的提取介质、工艺去处理同一棵树上的叶子,会得到多组化学成分不同的物质,然而它们都可以被称为“橄榄叶提取物”。

在橄榄叶而言,这种情况是有文献证据的,例如:Asuka Kishikawa等2015年在Phytotherapy Research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用多种工艺提取了橄榄叶(下表中绿框所示)和茎、花、果肉、籽实等部位,发现乙醇(下表a)提取的产物中有较多橄榄苦苷,而水提取(下表b)完全无法得到橄榄苦苷(下表中红框所示),所得的多酚类(TP)也要少得多[7]

图5 醇、水提取橄榄不同部位得到的产物含量(引自文献[7]

前面我们提到了橄榄叶提取物促进Ⅳ型胶原蛋白合成的研究,不知大家有否注意到,我是这样写的:“以油酸单甘油酯和二甲基异山梨醇酯提取得到的橄榄叶成分可抑制受体PPAR-α,显著提升Ⅳ型胶原蛋白的合成,这对于强化皮肤基底膜很有意义[6]”。


这句话中加了一个很长的主语定语:“油酸单甘油酯和二甲基异山梨醇酯提取得到的”。为什么呢?因为因为以水或醇或其它物质提取得到的橄榄叶提取物很可能没有这个功能。


而Marijan等[8]以丙二醇-乳酸-水为提取介质,经过优化后,从橄榄叶中既可以提取到相当量的橄榄苦苷,也能提取到相当量的多酚类(可能包含了羟基酪醇)


由于组分构成不同,因此它们的生物学效应也会有所不同,甚至,可能完全相反。这个问题不在本篇的讨论范围,所以就不过多深入了。

综上所述,陷入争议的产品中到底是不是真的没有添加橄榄叶提取物,还是因为其它原因导致未能检测出橄榄苦苷和羟基酪醇呢?这件事情还需要进一步调查才能水落石出。那么在后续过程中,可能需要如下工作:


1)该产品的品牌商提供详尽的资料,包括原料采购凭证、入库验收、投料凭证;

2)需要品牌商所用油橄榄原料的原始样品、提取工艺、所用提取介质、分析报告(COA)和规格书,以及原料厂家提供的质量内控方法/标准。

3)使用该原料,在实验室中按照品牌商提供的配方、工艺、相同其它原料,还原出该受争议的产品,并对该产品进行色谱分析测试,以确认测试方法的可靠性。


所以,接下来是品牌商和原料商需要说话的时间了。

结  语


最后,说一下博主。很多人把怒气撒到博主身上,是可以理解的。


博主现在之所以广受消费者欢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博主担任了信任桥梁的角色,即:消费者面对这么多产品、这么多厂家的各种说法,没法判断自己该选什么。这时候就选一个可以信任的桥梁——博主,因为博主比一般人要懂得多一些,能够帮助消费者作出正确的决策。博主实现了信任的传递,帮助消费者做出正确的选择。


但在这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确实存在可以传递的信任,也就是说:厂家首先应当如实披露信息。


假如厂家没有传递出应有的、可被信任的信息,那么博主把这些不正确的信息传递出去,就会出现更大的偏差。从这个角度看,博主的把关责任是很重要的,也需要很多技术、能力。

但是,另一方面讲,博主也是人,不是神。是人就会有局限性,哪怕再懂技术、再有能力,都不可能全知全能。


别说博主了,就算是强大的官方管理系统存在,也无法完全阻止违规事件的发生。假如一个产品出了问题,第一责任人是相关品牌方(当然,橄榄叶这件事还要看后续的实际情况到底是什么才好说责任的事),板子全打到博主身上是不合适的。

如果一个品牌想要长久发展、真正赢得消费者的喜爱,避免类似的麻烦,那么诚实守信、不胡乱宣传是最起码的底线,否则不仅坑了消费者,也坑了为品牌发展助力的人,更坑了品牌自己。


同时,类似的事情也给博主们提了一个醒,合作有风险,要多多爱惜自己的羽毛,珍惜粉丝给予的信任啊!


持续奉献有价值的文章,需要您的支持

让更多人看到真知,是我们持续创作的动力

欢迎点赞、转发、在看,谢谢!


参考文献:

[1] Kontogianni V G, Charisiadis P, Margianni E, et al. Olive leaf extracts are a natural source of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 inhibitors [J]. Journal of Medicinal Food, 2013,16(9):817-822.

[2] Gkogkolou P, Böhm M.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Key players in skin aging? [J]. Dermato-Endocrinology, 2012,4(3):259-270.

[3] Kueper T, Grune T, Prahl S, et al. Vimentin Is the Specific Target in Skin Glycation STRUCTURAL PREREQUISITES, FUNCTIONAL CONSEQUENCES, AND ROLE IN SKIN AGING [J].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2007,282(32):23427.

[4] Lee E J, Kim J Y, Oh S H.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AGEs) promote melanogenesis through receptor for AGEs [J]. Scientific Reports, 2016,6:27848.

[5] Kimura Y, Sumiyoshi M. Olive leaf extract and its main component oleuropein prevent chronic ultraviolet B radiation-induced skin damage and carcinogenesis in hairless mice [J]. Journal of Nutrition, 2009,139(11):2079-2086.

[6] Majewski G P, Singh S, Bojanowski K. Olive leaf-derived PPAR agonist complex induces collagen IV synthesis in human skin models [J]. Int J Cosmet Sci, 2021,43(6):662-676.

[7] Kishikawa A, Ashour A, Zhu Q, et al. Multiple Biological Effects of Olive Oil By-products such as Leaves, Stems, Flowers, Olive Milled Waste, Fruit Pulp, and Seeds of the Olive Plant on Skin [J]. Phytotherapy Research, 2015,29(6):877-886.

[8] Marijan M, Mitar A, Jakupović L, et al. Optimization of Bioactive Phenolics Extraction and Cosmeceutical Activity of Eco-Friendly Polypropylene-Glycol-Lactic-Acid-Based Extracts of Olive Leaf [J]. Molecules, 2022,27(2).

作者简介:


理性护肤运动发起人,同济大学皮肤学博士,英语高级口译译员,创办中国第一个私人非盈利性皮肤学实验室,专注于美容皮肤学、皮肤和化妆品的关系研究。


著作:《素颜女神:听肌肤的话》、《享瘦之门》、《听肌肤的话2:问题肌肤护理全书》;


译作:《药妆品》(Cosmeceuticals)第3版、《防晒与光防护临床指南》、《美国皮肤学会痤疮治疗和护理指南(2016版)》,《瘙痒》中文第2版;


第一作者论文发表于Experimental Dermatology、Journal of Cosmetic and Laser Therapy、Dermatology、Skin Research & Technology、《临床皮肤科杂志》、《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中国美容医学》、《中华皮肤科杂志》等。


微博关注135W+,B站关注47W+,抖音关注47W+,知乎关注44W+,小红书关注34W+


冰寒护肤
同济大学皮肤学博士,倡导『理性护肤』的皮肤研究者,不求每日强行更新,但求篇篇值得一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