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果苷浓度高引起炎症后色沉?真相竟是这样!

美体   时尚   2024-07-04 20:03   湖北  


最近断断续续在校稿,校的是《黑素与黑素小体》这本书的译稿。这是一本非常经典、丰富、全面的论述黑素合成、黑素细胞生理行为、黑素小体的功能发育等的书,我读起来更是爱不释手。


这已经是出版社二审后返回的稿子了,所以编辑会附上很多修改意见。在看到第五章关于熊果苷这一段的时候,编辑写了一段标注:“漏译‘but may cause paradoxical hyperpigmentation’,请补译”。


这段话的原文是这样的:Higher concentrations of arbutin are more efficacious than lower concentrations, but may cause paradoxical hyperpigmentation [140]


完整翻译过来,是:“高浓度的熊果苷比低浓度更有效,但高浓度可能导致反复(顽固性)的色素沉着。”


而我们的译文中,把“但可能导致反复(顽固性)的色素沉着”这半句舍去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最初看到这半句的时候,第一印象是这个论述违反一般认知。为什么呢?


因为熊果苷是非常安全的成分,在很多水果中都含有,我曾为此专门撰文介绍(参见: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熊果苷竟是可以吃的?!,我们实验室曾对其细胞安全性进行过测试,熊果苷的安全浓度非常高。


在配方和实际使用中,熊果苷也足够温和,比起间苯二酚衍生物类来说,敏感皮肤也能耐受。那么原文中“但高浓度可能导致反复(顽固性)的色素沉着”这句话是怎么来的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这句话所标的参考文献[140]了。我们找到这篇参考文献,是ZOE DIANA DRAELOS于2007年发表在Dermatologic Therapy的一篇综述《Skin lightening preparations and the hydroquinone controversy》


这篇文章中,作者有一小段讲熊果苷,其中确实有这么一段论述:


原话是这样的:


Arbutin is not toxic to melanocytes and is used in a variety of pigment-lightening preparations in Japan at concentrations of 3%. Higher concentrations are more efficacious than lower concentrations, but a paradoxical pigment darkening may occur as a result of postinflammatory hyperpigmentation.


译文:


熊果苷对黑素细胞没有毒性,在日本,3%的熊果苷被用于各种美白产品。更高浓度的熊果苷效果更好,但是可能导致顽固(反复性)的炎症后色沉(PIH)


大家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是不是直觉上有点不太对劲啊?它没有细胞毒性,而且,根据有关法规/经验,熊果苷在皮肤外用的浓度在7%都被认为是安全的,那么怎么会引起PIH的呢?更高的浓度得是多高的浓度呢?这句话的证据来源又是什么呢?


好了,我们把目标转向该综述的参考文献,会发现有两篇引用的文献[16,17]涉及了熊果苷:


16. Hori I, Nihei K, Kubo I. Structural criteria for depigmentingmechanism of arbutin. Phytother Res 2004: 18: 475–469. 


17. Oissy RE, Visscher M, DeLong MA. Deoxyarbutin: a novel reversible tyrosinase inhibitor with effective in vivo skin lightening potency. Exp Dermatol 2005: 14: 601.


顺藤摸瓜,找到这两篇文献。其中,文献[16]与上面这句话无关,只有文献[17]有关。


这是Raymond等于2005年发表在Experimental Dermatology上的一篇文章,讲的是脱氧熊果苷(一种人工修饰后的熊果苷变体)作为一种新型的酪氨酸可逆性抑制剂及其作为皮肤美白剂的潜力。


通读这篇文章之后,我们就发现问题出在哪里了,真的是让人有些哭!笑!不!得!


1)Raymond等在研究中测试了不同浓度的脱氧熊果苷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能力,发现高浓度效果确实更好。


2)在皮肤光敏实验中,测试了低浓度(1%)的和50%浓度的脱氧熊果苷(用乙醇溶解)的情况,确实发现高浓度处理后再用UVA照射的少部分动物在测试部位出现了轻微的红斑,但是和未照射部位并无显著区别,所以作者的结论是脱氧熊果苷并非一种光致敏物质。


但是,高浓度(50%)处理确实引起了部分动物皮肤上出现轻微红斑,这也属于炎症反应。这里必须要说的是:50%的浓度在实际中是不可能使用的,这只是作为挑战性实验才用到的极限浓度。


3)在该文的讨论部分,Raymond写道:“实际上,氢醌处理豚鼠后引起了刺激,然后引起中度色沉,抵消了其美白作用”。他写这段的目的实际上为了突出脱氧熊果苷在安全性上的优点。


所以,事情至此就明了了,我们梳理一下:


①2005年,Raymond等写了一篇论文,论述脱氧熊果苷的美白潜力,发现它在抑制酪氨酸酶活性作用上,高浓度比低浓度效果更好;


②在光敏性测试中,用50%浓度挑战试验,引起部分动物皮肤红斑,但并不具有光敏性;


③在论文讨论部分,他为了突出脱氧熊果苷的安全性优点,写了一下氢醌的缺点,即:氢醌会引起PIH,长期用于皮肤还有其它潜在副作用。


④2007年,Zoe Diana Draelos教授发表了综述,篇幅不长,仅用很小一部分讲了熊果苷。


⑤由于熊果苷有多种构型和分子变体(alpha-、beta-、脱氧-及本体),因此在Draelos教授的这篇综述中,并未对各种构型进行区分,只是随口提了一下高浓度比低浓度效果更好(实际上说的是脱氧熊果苷)


⑥但是“高浓度引起PIH”这个事儿,是把氢醌和脱氧熊果苷给搞混了。


⑦然后,《黑素与黑素小体》第5章的作者Alain Taïeb等在写书时,引用了Draelos教授的综述。现在,这个说法被我详细考证,确认这一描述是不准确的。


⑧由于Draelos教授的名气和影响力非常大,所以她的文章会被很多美容皮肤学论文引用。除了Alain Taïeb等之外,还有很多作者也作了类似引用,说“高浓度熊果苷引起顽固性(反复性)色沉”,例如:


Sarkar Rashmi等2013年发表于Journal of Cutaneous and Aesthetic Surgery上的论文《Cosmeceuticals for Hyperpigmentation: What is Available?》就基本上原文重复了这句话。


NA Charoo等2022发表在Journal of Cosmetic Dermatology上的论文《Hyperpigmentation: Looking beyond hydroquinone》中也有这么一段话:


Rashmi Sarkar等Dermaesthetic.com上撰写的文章《Hyper-pigmentation Solutions》,讲了一模一样的话:


还有很多很多很多,检索下来,大概有400来篇有关文献吧,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之,就是一篇文章被误引后,后续被一再误引,就引起了一连串的错误。熊果苷好好的一个安全、有效、温和的成分,就这样被生生戴上了“不安全,引起顽固色沉”的帽子。


倘若不是做过有关的实验、对化妆品配方比较熟悉,且亲身把玩过多种美白成分,我很可能会和这几百位作者一样,继续把这个错误传递给更多的人。

讲到这里,有一些什么感受呢?


一是咱们译东西、写论文,真的是要尽可能细致、严谨,对于一些不符合经验、常识的表述,要仔细地考证,避免把错误的信息传递给读者;对于一些关键信息,要仔细地阅读原始文献和数据,以验证信息的准确性。


二是在译书过程中发现误引文献的情况并不少见。2017-18年我主译了《药妆品》一书,审校译稿的时候就曾经发现过类似的情况,当时原文中有一个论述讲“中药植物导致的外用不良反应率更高”。我就去仔细查证了原文,发现原文根本不是这样说的,最后与刘玮老师、人卫社编辑老师讨论后就将这个论述删除掉了。

假如当时我们没有仔细地去考证,把这个错误的观点放在书中了,以《药妆品》这本书后来在化妆品业界和美容皮肤学界的巨大影响力,这个错误的观点将会影响几百万从业人员,进而影响亿万消费者的观念;


从经济上来说,这将给我国植物化妆品原料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打击,极其不利于植物化妆品原料的开发和应用。幸好,这一悲剧被成功避免了。


三是在我进行痤疮研究的过程中,也很多次发现文献被一再误引的情况,以至于当时我在课题组开会的时候专门做过一次报告,主题就是《痤疮:那些被误读的文献》。这些发表在国际期刊上的文献中的错误在过去上百年中,影响了无数皮肤科医生和消费者的观念。

但你们可能会感到非常惊讶:其中有一些竟然是错的!没想到吧?但事实就是这样。关于这一part,我在想未来写关于痤疮的书时是不是可以专门写一章讲一讲……


当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能做的,只能是严谨一些、认真一些、细致一些,把自己的知识储备丰富一些,不要迷信权威,要追溯原始数据和文献,通过更多实践和验证,努力把真实、准确的信息传递给读者,让大家的护肤之路不再迷惘。


与皮肤学界、美容化妆品界、媒体界和护肤博主界的同仁们共勉!


-----------------这是一条分割线-------------


此处插播一条助农信息:


在我老家秦岭南麓深处,有一座海拔1300米的五龙山,这里环境优良,是南水北调水源地,茶树采用自然种植,不施化肥和农药。此山所产的一种绿茶具有非常甘醇的口感、十分耐泡的特质,但长在深山无人知晓。


我2022年偶然品尝到后感到非常喜欢,遂决定尝试帮助把此茶带出大山,与世人分享。今年这一想法终于付诸实施,我帮忙找设计师作了设计、定了包装,做成尝鲜装,现已上架,大家可在某宝搜索“南秦龙芽”。


此为今年的二采茶,一芽一叶,150元/100克,包顺丰,数量不多(今年的总产量也只约200斤)。希望此举能给大家带来一份生活的喜悦,也能给深山带来一线希望。


谢谢大家支持:)


说明:以下图片由冰寒本人完成文案、设计、排版、翻译和大部分的照片拍摄。冰寒本人对信息的真实性负责。


作者简介:


理性护肤运动发起人,同济大学皮肤学博士,英语高级口译译员,创办中国第一个私人非盈利性皮肤学实验室,专注于美容皮肤学、皮肤和化妆品的关系研究。


著作:《素颜女神:听肌肤的话》、《享瘦之门》、《听肌肤的话2:问题肌肤护理全书》;


译作:《药妆品》(Cosmeceuticals)第3版、《防晒与光防护临床指南》、《美国皮肤学会痤疮治疗和护理指南(2016版)》,《瘙痒》中文第2版;


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论文发表于Experimental Dermatology、Journal of Cosmetic and Laser Therapy、Dermatology、Skin Research & Technology、Photodiagnosis and Photodynamic Therapy、Biomedical Signal Processing and Control、《临床皮肤科杂志》、《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中国美容医学》、《中华皮肤科杂志》等。


微博关注141W+,B站关注47W+,抖音关注47W+,知乎关注44W+,小红书关注34W+


冰寒护肤
同济大学皮肤学博士,倡导『理性护肤』的皮肤研究者,不求每日强行更新,但求篇篇值得一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