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寒读博记(下):差点无法毕业!

美体   2024-11-16 20:01   陕西  


读博记 第3篇


  往期回顾:

冰寒读博记:为啥博士读了6年才毕业?(上)

  往期回顾:

冰寒读博记(中):困难才刚刚开始


细胞,它死了


进入细胞实验阶段,有了自己的细胞实验室,想想没什么特别困难的了,都是通用技术嘛!中篇提到:就我这个实验而言,微生物有了,细胞有了,把微生物加到细胞里,隔段时间收样,再做测试就可以了。


于是开始进入预实验,我在皮肤实验室把菌液制备好,师妹在那边把细胞准备好,菌液拿过去按设定的浓度一加,隔了一晚上看细胞状态……不对,细胞呢???


满眼都是黑乎乎的东西……细胞一看就都死掉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图1 隔夜观察细胞,满眼都是“乌云”


原来我们加进去的是活菌,这是参考了早年的几篇文献作出的决定。


简单来说,以前有人用加热或甲醛灭活的细菌去处理细胞,其结果与活菌处理的结果并不一致。


我分析后认为应当用活菌,因为加热或甲醛灭活可能会影响微生物的免疫原性(引起免疫反应的特性),那么就参考另一篇文章用活菌来处理细胞。


培养细胞的培养基营养非常丰富,是无菌的,为了防止在培养过程中有其它微生物在培养基中生长,通常都会添加两到三种抗生素的组合(被称为双抗或三抗)理论上,这些抗生素能阻止大多数微生物的生长,那么我们加入活菌的话,按常理,它在里面就不能生长了。

然而,我没有想到的是从痤疮中分离得到的某些微生物异常强大,培养基中添加的通用种类和水平的双抗或三抗不能阻止其生长。


于是,它们15-30分钟分裂一次,一个晚上下来,就能占据整个培养皿,而细胞在它们强大的攻势面前,就只有死亡一条路了,也就是图1中的场面。


因此,用这种样本做出来的ELISA和QPCR结果是完全不准的。

随后,我们尝试了超声灭活、反复冻融、紫外照射等等不影响免疫原性的方法,都无法做到完全灭活某些微生物。


这时,我想到或许可以用其它抗生素来灭活,因为抗生素的作用原理是抑制微生物自身关键成分(如蛋白或核酸)的合成从而使之细胞壁穿孔死亡或者生长停滞,但对已经存在的微生物成分的结构、性质并不会产生影响,也就是说:不会影响免疫原性。


巧的是,因为我硕士期间就对不同痤疮来源的微生物做过抗菌谱筛选试验,很多种抗生素对哪个菌有用,我是有数据的(图2)。

图2 12种抗生素对8种微生物的抑制能力雷达图(冰寒实验室,未发表数据):不同颜色的线代表抗生素,各轴代表微生物,线在轴上的位置代表抑菌能力大小


既然如此,我们在培养基中加入其他抗生素,只要该抗生素既能抑制这些微生物,又不会对细胞的活力造成影响就可以了嘛!那么,就需要获得三种数据:


一是:哪种抗生素可以抑制这些微生物?

二是:该抗生素多大浓度可以抑制这些微生物?

三是:抑制微生物的这个浓度会否影响细胞的活力?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是有答案的,图2中那条粉红色线就是(出于避免误导的原因,这里就不提具体名字了)


于是我们展开实验,确定余下的两个数据。最理想的情况是抑制微生物的浓度刚好低于影响细胞活力的浓度,我们很期望得到这样的结果。


然而,实验的结果恰恰相反:


该抗生素完全抑制微生物的浓度300μg/ml但超过100μg/ml就会抑制细胞的活力,这可怎么办呢?(人的细胞为什么这么娇弱?!)


大家读到这儿,可以停一下,想一想,该怎么办。

图3 用低于影响细胞活力的某抗生素浓度(<100μg/ml)处理微生物,结果微生物仍能茁壮成长




(想想)



(再想想?)




或许是我脑子轴住了,冥思苦想了好几天,终于想到了解决办法——那就是分两步处理:


第一步是先配制高浓度的菌液(比如10倍于最终添加的浓度,也就是10×母液)在母液中添加300μg/ml的抗生素,置于4℃中放置一夜(低温下微生物不会繁殖,这样定量就可以保持准确,同时抗生素又可以起作用)


然后在把灭活好的母液加入细胞培养基中,菌的浓度就被稀释了,同时,培养基中抗生素的浓度也就远低于100μg/ml了。


经过预实验验证,这个方法完全可行。现在回看起来这个做法非常简单、非常容易,但那时候确实非常困扰我。


当得到这些数据和方法的时候,已经是2021年11月下旬了,所以2021年毕业已经是不可能了。

当然,2021年所做的工作非常多,主要是大量的预实验,得到了很多有用的数据,比如:


1)确定处理细胞的阳性对照物应该用什么?国际上有人用脂多糖(LPS),也有人用肽聚糖(PGN),哪个更好?阳性对照物用什么浓度好?


2)基因表达实验,到底应该在什么时间去收样?(最后我们发现角质形成细胞[KC]和皮脂腺细胞[SC]对相同刺激因素的反应时间不一样,因此不能在同一时间收样测试)


3)微生物组和脂质组的预实验和正式实验,这中间涉及到大量的处理方法,包括用什么样的DNA提取试剂盒?用什么测序方法?16S全长测序和非全长测序结果哪个更可靠?用什么把脂类分离出来等等。


工作的繁杂程度,现在我回想起来都感到头皮发麻。

好在2021年9月,脂质组和微生物组的数据都出来了,接下来是要做各种分析。幸得我们组有一位生物信息学分析高手,严国荣博士,我希望尽可能多地从多个维度(荧光光谱、脂质组、微生物组、性别、年龄、皮损类型)去分析这些数据看看是否可能建立某些关联,因此要考虑的因素和分析的工作量非常大。


我不断找严师兄讨论方案,然后他通过代码来实现,这些数据最终在2023年3月才全部分析完。


当前面所述的1)、2)项预实验都完成,已经是快过年了。我想,虽然2021年没能申请毕业,但现在这些准备工作都已经做完了。

那么,过完年,就只剩下个尾巴了,也就是微生物处理细胞的正式实验,包括基因表达和蛋白测试两部分。按理说,干上三个月应该就能结束了,那2022不是刚刚好能赶上毕业?

2022年,准备甩开膀子大干!

带着这种憧憬和2021年这一年辛苦解决的各种关键问题的答案——以及因解决这些问题而来的满满的收获感,我这个年过得不错,想着假期养精蓄锐一番,开年就能开足马力大干快上了。


天有不测之风云,谁能想到知道2022年3月会发生什么?2月份和刘玮老师在杭州开了个会,很多人在夸上海管理得好,很精准。刘老师慢悠悠地说了句:“我觉得上海是没有报出来”,当时我们都当是开玩笑。


结果回上海后没两周,上海的形势骤然紧张,才开始是徐汇区,而后是北蔡,再后来是整个浦东。


然后从4月1日起,漫长的两个多月。。。。你们都知道发生了啥。实验室?做实验?想都别想啦,连门不能出,每天核酸,然后回家呆着。

那一段时间我是焦虑的,时常担心未来会怎么样,白头发都出来了。


家里也开始不太平。主要是长时间上网课(而且还很不可思议,什么体育劳动美术音乐全都一节不落,实际上毫无效果,完全形式主义),冰宝的学习和行为习惯急剧变差,开始迷恋电脑、手机、聊天,甚至偷偷通宵在网上看小说。


为此和她斗智头勇,家里隔三岔五山崩地裂、火花四射。这日子简直不堪回首,至于网课的教学质量,必然惨不忍睹。


我一边整理之前的实验结果,把已有的结果先写到论文里,一边陪“公主”读书。实在也做不了其他事,就在家里审校《黑素与黑素小体》的稿子。


终于等到6月28日,孩子放暑假,我们也可以出门了。我迅速带着孩子离开了上海,前往广州呆了半个月,然后往重庆三峡,最后回到老家,直到8月17日才回到上海。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因为我看到孩子变成那个样子,有时实在感到有些万念俱灰。但同时我也在想,为什么会这样?


我想原因更多的是长期封闭性的环境和禁足,使得她生活中没有了乐趣和接触其它事物的机会(别说是孩子,当我走出小区的那一刻,都感到世界非常不真实)


我想如果这样发展下去,别说成绩一落千丈,可能连基本的心理和生理健康都保不住。所以我想带着她去感受这个世界。


读书是重要,但有个健全的心理和身体更重要,对她如此,我也一样。至于我的实验,相比起孩子一生的身心健康,也要往后面排一排了。

图4 2022年7月26日,冰宝在老家的山溪里玩小鱼,这是她第一次见到这么清澈的小溪和接触这么小的鱼秧


现在回过头来看,我当初的这一决定是正确的。我们听风、看水,去田野、爬高山,游大江、涉小溪,见不同的人、吃不同的美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了许多与以往不同的共同体验,而这些又成为加深亲子感情的纽带。


长时间地旅行和相处,又是放下手机、深入交流的机会。经过这段时间之后,她的心性逐渐又回到正常的轨道,现在已经彻底放下了手机。


时间到2022年下半年了,孩子慢慢回归正轨,我也该继续课题的工作了。


然而,一个又一个坑纷至沓来。


那一刻,我真想拎起刀子去厦门!

我们开始做ELISA和QPCR实验,我想年前还有几个月总可以完成工作了吧,但我总感觉ELISA的预实验结果不对劲,因为结果重复不出来,一定是哪里有问题。QPCR实验的结果也不太对劲,因为数据跳动总是很厉害。


就这样来来去去排查各种原因,就是没找到,一晃就又过年了。此时我内心已经有些着急了,因为到2023年,就是我读博的第六年了。


虽然按以前的规定还可以再延期,但确实已经读得太久了,之前比我低两届的师妹当初还是我带着她养细胞呢,结果她都已经博士毕业了,我还在这儿。


2023年3月份,基础实验室的小师妹在排查原因时,突然发现:我们用的厦门某公司出的ELISA试剂盒竟然是作假的!因为把这个试剂滴到蒸馏水里,它也能显色!


我要简要解释一下ELISA显色的事情。简单地说,就是我们检测某个样本里是否有某种蛋白,就用针对这种蛋白的ELISA试剂盒让它显色,颜色越深,代表浓度越高;反过来,如果没有这种蛋白,就不会显色。


但蒸馏水它也能显色,意味着什么?就是说没有蛋白它也能给你“测”出“蛋白”来,这结果不可能是真实的!

图5 2023年3月发的朋友圈


也就是说,这家公司的假试剂,白白浪费了我们起码大半年的时间、上十万元费用以及与之对应的精力与劳动。


那一刻,我真地想拎起刀子去厦门。我知道学界有假试剂的问题,但没想到这事儿会真实地发生在我身上!


问了一下我认识的另外一个试剂销售商,他跟我说这家厦门的ELISA板子卖得到处都是,也就是说,受害者甚众!


而究其原因,一是它比进口板子便宜(进口板子每块要几千至一两万,这家厦门公司的仅售一千多)二是大家并不知道它作假。

图6 进口ELISA试剂盒的一般价格

(便宜的五六千,贵的一两万)


但我不可能真去捅人的。遇到这样的事情,我只能想接下来怎么做去解决核心问题。


我一边让师妹去和这家公司的代理商交涉,要求退款和赔偿。人家脸皮那么厚怎么可能赔偿呢?但是在铁证面前,他们无法抵赖,只答应把我们采购的板子退款掉。

图7 2023年3月30日,无良试剂公司退款了


一边咬紧牙,重新订购国外知名公司的ELISA试剂盒,一百多个板子,数十万元支出……


但我苦苦追寻研究了10年,好不容易做到这个阶段,绝对不能接受一个假的结果,哪怕再贵,也要把真实的结果做出来!


那时,疫情管制刚放开不久,国际物流还没有完全恢复顺畅,这些试剂(板子)国内也不一定有现货,需要从国外分批运回,等全部到齐要到6月下旬了,那也没有办法,我们只能等。在此期间,那就先继续做基因表达实验吧。


这部分的预实验是已经做过多次的,但这一次是第一次用12孔板做,以前都是比较大的皿。但是换成小板之后做,发现数据跳点就很多(可以理解为波动很大)


我在实验室观察了好几天,最后觉得可能是细胞生长不均匀造成的。但我明明接种细胞时,把它摇得很均匀呀,为什么第二天再看,就发现有的地方长得堆起来,有的地方很稀疏呢?这在以前养其它细胞上从来没有出现过。

图8 镜下可见细胞分布由均匀变得不均匀,而且无法控制


我经过多天、多时段的观察,反复接种尝试,最终发现是因为不均匀受热后对流引起的。于是开始设计和定制新的装置,最终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细胞生长变得非常均匀,再去测QPCR数据,就很稳定了。


这也是一个额外收获,因此后续的QPCR实验就进行得很顺利。


同济大学的博士答辩季一年有四次,所以我想如果等6月底ELISA试剂盒到,花两个月做完实验,到秋季提交论文,应该是可以赶上2023年第四季度毕业的。


结果,6月12日,我收到科教科老师的通知,说学校排查了延期毕业的学生,我已经是最后一年了,今年必须在6月中旬送论文盲审,8月15日前答辩,否则就只能结业。

图9 2023年6月12日,来自科教科老师的最后通牒


可是我的ELISA数据还没有出来啊,疫情对进度造成了影响,还遭遇了假试剂,是不是可以申请再延毕半年呢?


得到的回答是否定的,学校不知何故,突然不允许超过最长修读年限的学生再继续申请延期了,只说如果赶不上,可先领取结业证,结业后两年内,论文通过盲审和答辩,可以凭结业证再去换毕业证——这,我是无法接受的。


那么,我又该怎么办呢?(未完待续,明日继续推送,敬请期待!)


☑ 节点回顾

1. 2017年秋考入同济读博,一直恶补各项课程,一直到2018年夏天才完成了学校课程,7月份才到课题组实验室开展工作;


2. 2018年我的博士确定选题,在正式研究开始之前,我需要解决数个基础问题,每一个问题都需要大量精力,特别是需要分离培养用于实验的两种关键细胞;


3. 2018年11月我们首次实现了连续传代培养人的皮脂腺细胞和外毛根鞘细胞,2019年2月14日完成了细胞鉴定,之后开始钻研永生化技术,一直到2020年才成功;


4. 因为课题组不允许我带微生物进学校实验室处理,2020年7月,我联系养鱼大学的师妹,成立基础联合实验室;


5. 2020年下半年到2021年2月,辗转数10个城市,我终于完成了痤疮患者皮损毛囊内的样本以及完美皮肤样本取样,正式开始实验;


6. 2021年9月,在经过无数次失败实验后,脂质组和微生物组的数据终于出来了,而这些数据最终在2023年3月才全部分析完;


7. 2022年4月,上海经历了长达两个多月疫情封控,后来为了冰宝的身心健康,我短暂搁置了实验,陪她四处旅行看世界;


8. 2022年下半年到2023年3月,我一直在做ELISA和QPCR实验,结果却被告知无良商家的ELISA试剂盒竟然是作假的,这大半年的心血全都白废;


9. 我不得已重新采购了进口的国外知名公司的ELISA试剂盒,大约要到2023年6月底才能到齐,谁曾想我在6月12日就收到了学校的最后通牒。

作者简介:


理性护肤运动发起人,同济大学皮肤学博士,英语高级口译译员,创办中国第一个私人非盈利性皮肤学实验室,专注于美容皮肤学、皮肤和化妆品的关系研究。


著作:《素颜女神:听肌肤的话》、《享瘦之门》、《听肌肤的话2:问题肌肤护理全书》;


译作:《药妆品》(Cosmeceuticals)第3版、《防晒与光防护临床指南》、《美国皮肤学会痤疮治疗和护理指南(2016版)》、《黑素与黑素小体》、《瘙痒》中文第2版;


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论文发表于Experimental Dermatology、Journal of Cosmetic and Laser Therapy、Dermatology、Skin Research & Technology、Photodiagnosis and Photodynamic Therapy、Biomedical Signal Processing and Control、《临床皮肤科杂志》、《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中国美容医学》、《中华皮肤科杂志》等。


微博关注145W+,B站关注47W+,抖音关注47W+,知乎关注44W+,小红书关注35W+


冰寒护肤
同济大学皮肤学博士,倡导『理性护肤』的皮肤研究者,不求每日强行更新,但求篇篇值得一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