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博记 第4篇
往期回顾:
往期回顾:
往期回顾:
被迫提交“半拉子”论文
话说上一篇谈到2023年3月,突被厦门某公司假试剂盒所害,不得已重新订购国外知名品牌试剂盒,但因国际物流尚未恢复正常,故要到6月底试剂盒才能陆续到齐。
按此计划,大约8月份就能完成实验,并提交论文,可赶上第三季答辩。
但2023年6月12日(周一)却收到通知,学校要求必须于当周内(6月18日前)提交论文查重和盲审,否则只能作结业处理。
当时我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呢?有好有坏。
好的一面是,我论文已经完成至少95%了,只有倒数第二章留了一些空等着填,就是ELISA的试验结果和讨论,以及最后一章的讨论涉及ELISA的部分。
这是因为我的论文很早就已经开始写了,完成一部分写一部分,而不是等到最后集中时间写。
毕竟,一直以来,都有一些“热心”人关心我毕业的事情,而从2021年开始我就一直在准备毕业嘛~~~
图1 “热心”人关心我的毕业事宜
坏的一面,是当时我身体刚刚从感染后恢复。
5月14日我在上海美容展看展,途中被很多同行认出来,要求合影,就只好拿下口罩,虽然屏住了呼吸,但还是感染了新冠(当然,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还得感谢这次感染,后来查出了其它隐疾,所以11月进行了手术,这是后面的事,就按住不表了)。
在感染后的几乎一个月时间里,除了大家可能都经历过的症状,我外加的一点是24小时不停地出汗,身体极度虚弱,体力十分差,坐在电脑前20-30分钟,就浑身酸痛,必须躺倒休息。
此时我非常庆幸,早在4月底,我的论文就已经基本定稿了,就差ELISA的数据往进填了。
我强撑着身体,一边按学校要求准备各项毕业需要的、特别繁杂的资料;一边通过科教科和学院沟通希望申请再延期半年,毕竟,我非常希望以一个完整的研究为这些年来的努力划上一个句号。
但ELISA数据没出来,不可能凭空变出来,也不能把之前用假试剂盒做出来的试验结果写进去,该怎么办呢?我才开始想的办法是在论文中ELISA部分写一段说明,说明因为假试剂的原因结果尚未出来。
6月15日,我组科教秘书张海艳师姐看后觉得不可行,说“你不要在送审的论文中这样空着,否则肯定就有可能因为这个不给你过”,因为“审的人只会觉得你没完成工作就来送审了,不会关心你为什么这样送审的”。我觉得她说得有道理,但也犯难,不知道怎么做才好。
然后,她想了个办法,建议直接把ELISA这部分删除掉,因为如果完全没有这部分,盲审专家“可能会建议你完善,但如果你明知要做但没做,性质不一样的”。
我虽然觉得这样有缺憾,但不得不说这是个绝妙的主意。因为以前我读的一些SCI论文,只做到QPCR也发表了,也算是个相对完整的研究。
所以我火速把涉及ELISA的部分删除掉了——Seems Good!没有ELISA看起来也是一个完整的研究嘛!
6月16日中午,我将论文提交查重,很快,查重就通过了。文字复制比是4.2%,其中“重复”的部分,多数是我自己发表的文章中的内容、参考文献的名字以及一些基因序列的字符串。去除本人的复制比是2.7%,远低于10%的预警线。
图2 论文查重结果截图
查重完成后,立即送盲审,这样,就终于赶在6月18日前送盲审了。
在提交盲审的同时,作为Plan B,我立即提交了延期的申请,科教科易章老师非常帮忙,当天就帮我办妥了院内的部分,导师和主管教学的陈中建副院长都签字同意了。
图3 导师和副院长都同意了延期申请
然而在大学层面,我的延期申请最终并没有被批准。没有被批准的原因据说是当年开始大学要严格要求和管理延期毕业事宜。
得知这个情况后,我和医学院有关老师进行了再次沟通,我的理由有三:
1)我主要倒不是担心自己毕业的问题(因为我是够毕业标准的,赶一赶也可以秋季申请毕业)。但学校不能一边号召科研创新和求真务实,一边又不给因为坚守“求真务实”准则而延误时间的学生机会。希望学校言行一致。更何况,疫情影响进度,也是个客观的原因。
2)按学校2019年的延期毕业规定,我是可以申请延期的。现在规定更改我们事先也并没有收到通知,事实上我是6月12日才得知的(文件的抬头是“各单位”),显然这些文件也不是传达给我们学生的,这在6月以前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未被知晓的规定。
3)2019年的延期毕业规定文件“同济研〔2019〕73号文件”,是同济大学盖章生效的、经校长批准的文件。而此次要求“严格管理”的文件“同济研内〔2022〕14号文件”,是研究生院印发的,未经学校盖章生效,未经校长批准。根据一般法理常识,后者属于“下位规定”,是无权推翻上位规定的,所以这个14号文件应当是无效的。
可惜,这些理由最终没有产生作用。7月11日盲审结果出来后我向教务老师反馈:“如果不是一心追求真实的数据,我完全可以不理会ELISA试剂盒是否稳定可靠,直接把2021年的实验数据写到论文里,早就可以申请毕业了。学院对于一个追求真实数据、追寻客观真理的、因客观原因导致延误的学生,丝毫没有理解和支持的意思,这是真令我感到不解的地方。”
“我只是因为要追求真实的数据,可靠的结果,不占用学校任何资源,连实验室都是我自己的。学校口头和字面上鼓励求真求实,要求保持学术的纯洁性,但在行动上又对这样的行为展示了不支持,虽说我现在赶一赶,8/15前应该也有机会完成答辩,但学校这个决定仍让我感到沮丧。”
是的,直到今天,虽然已经毕业一年多了,而且幸亏我赶在去年8月前答辩了(否则后面生病了想答辩也不行了),但仍然对学校的这一决定感到沮丧。
好消息是,经过漫长而忐忑的等待,7月11日,论文盲审结果是:通过了。
图4 论文盲审结果
果然,如我预料,专家意见里就说没有做蛋白层面的研究(ELISA),只可惜我没有途径告诉专家咱是因为买到假板子了……唉,这种感觉,家人们,谁懂啊?
两位专家给的分都不算太高,但好在都给通过了,毕竟,其它方面的工作量很大,研究做得也很细。
接下来,就是紧锣密鼓地准备答辩的各种材料和事宜了。我们科室的相关老师(特别是张海艳师姐和王秀丽老师)全都一起努力协调,按学校要求作好各项准备,终于在2023年7月25日完成了答辩。
图5 2023年7月25日下午,答辩留影(摄影:张浩南博士)
除了极少数亲友知道我答辩通过之外,我没有对外提起,因为毕竟答辩完成后还有为期3个月的学位公示期,等公示期结束,拿到学位证了,才能正式拿掉“博士生”里最后那个字。
对于关心我的热心人,我也希望给个确定的、肯定的消(jing)息(xi)嘛~~
图6 “热心”人9月17日还在“关心”我的毕业事宜
学位公示期间,刚好是暑假,我又带着冰宝回到了老家,亲近自然,也休养身体;回沪之后在一次会议上受凉了,身体状况又变差,我以居家为主,但也坚持工作完成了两个配方:
一个是蚊叮止痒保健精华(DMX M01),该配方于2024年4月实现量产(详情参见旧文:天哪,被这种东西咬竸然有救了!);
另一个配方是属于Next Level的物种,自包裹精华级卸妆,现在还躺在实验室里。
至9月末,身体状况已十分差,后续开始检查、治疗。10月25日,学位公示结束,我终于领到了毕业证和学位证。
图7 10月25日,领取学位证后与导师王秀丽教授合影
那一刻,我百感交集。但内心没有像预想的那么汹涌澎湃,反而有一些平静。
十年求索,六年读博,终于划上了一个句号。
经历了这么多的起起伏伏,克服了这么多的困难,得到这么多的帮助和支持,我心怀感恩,遂于在这天将我的博士论文致谢部分在公众号上进行了推送(参见旧文:攻博六年终如愿,我将心怀感恩、劈波斩浪!)。
一周后,我住进了医院,经历了一场生死劫难,之后进入了漫长的康复期。
读博这六年,真如唐僧西天取经,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付出了超长的时间、巨大的精力、财力和物力。好在所有付出,在成果上还是对自己的付出、对老师朋友和家人们的支持能有一个交待,在这6年期间:
① 完成工作且参与发表SCI论文6篇(其中一作2篇);完成工作在领取毕业证后发表的有2篇(其中共一1篇、共通讯1篇);完成工作待发表的还有若干篇。参与发表了中文核心期刊论文3篇,其中一作1篇、二作1篇、参与1篇;
② 首次发现表皮葡萄球菌在特定条件下发出红色荧光,证实毛囊的紫外荧光不来自于皮脂,纠正了国际皮肤学界对于毛囊荧光的错误认识,为利用荧光探测皮肤微生物组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③ 获得发明专利授权2项,均为主要发明人。其中一项涉及极微小生物标本的包埋切片方法,对于非常小的生物标本组织病理学研究有价值,该方法被命名为The Ice Method;
④ 完成人类皮肤皮脂腺细胞、外毛根鞘细胞、毛乳头细胞的原代培养;作为主要完成人与同事合作构建了世界第一个以hTERT永生化技术实现的永生化人皮脂腺细胞系(已获发明专利授权),被命名为XL-i-20。其中“XL”是我导师王秀丽教授的名(Xiuli)缩写,“i”是我的名字“ice”的缩写,“20”表示该工作完成于2020年;
构建了中国人标准健康皮肤毛囊内微生物组基准参考数据、验证了不同取样方法对皮肤微生物组研究结果的影响、完成了痤疮皮损毛囊内与标准健康皮肤的微生物组、脂质组研究,并对有关微生物的生物学作用进行了验证;
⑤ 出版著作2本,分别是《问题肌肤护理全书》和《素颜女神:听肌肤的话》第2版;
⑥ 完成主译著作3本,分别是《药妆品》、《防晒与光防护临床指南》和《黑素与黑素小体》;
⑦ 在译的主译著作1本,《美容皮肤学》第2版;
⑧ 副主译著作2本,分别是《瘙痒》第2版和《鲁克皮肤病学》第三分册,均已出版;
⑨ 参译著作3本,分别是《皮肤影像学》、《Agache皮肤测量学》和《痤疮病因与实用治疗》;参编著作1本,《精准护肤-科学原理与实践》;另外还在自媒体上创作了数百万字。
⑩ 因课题需要,或者课题之外,还进行了其它有关研究和实践,包括:
⑴为了便于开展基础研究,在已有皮肤学实验室之外,与两位师妹合作建设了较为完备的分子和细胞生物学基础实验室;
⑵根据对皮肤影像学的理解和研究需求,作为主要参与者之一设计了更先进的皮肤影像检测系统Vplus,目前已经量产并服务于六十多家医院实验室、皮肤研究和测试机构等,目前在技术上已经进入国际领先地位(参见:我,一不小心参与了一个世界领先的项目);
作为主要参与者之一设计研发了一种光生物学细胞培养系统,对于光老化、光损伤和光调研究极有价值;
⑶根据实验室基础研究的结果,与美容护肤实践紧密结合,开发了十余种新配方和剂型,包括载脂粒、包囊、两亲性体系、纳米凝胶、自包裹卸妆、自响应凝胶面膜等,部分已实现成果转化,取得良好效果。
可以说,虽然艰难曲折,但是不虚此行。
十年求索,终于闭环
7月份答辩进行之时,我们基础实验室就已经在进行ELISA的工作了,咱就是说,读书归读书,做研究归做研究,那些未解决的问题必须还得有个答案不是?至8月14日,ELISA实验终于完成。
这些研究数据从基因、蛋白和细胞层面证实:多种微生物都可能对痤疮发生的关键病理过程(包括炎症、细胞分化/增殖、皮脂合成)发生影响。因此,我们应当从微生物组学高度来考虑微生物与痤疮的关系,而不是仅从单一微生物角度考虑。
这一结论印证了我2016年发表论文提出的猜测为真。
把时间线拉回到2013年,当时我发现痤疮皮损毛囊的荧光颜色与教科书和文献报道不一致,经过大量文献回顾和相当的研究工作,开始怀疑其他微生物与痤疮的关系。
那时,我通过上海交大赵立平教授的文章,了解到“微生物组”与人体肠道健康和肥胖的关系,因此也推测皮肤微生物组失衡也会影响皮肤健康,此后的研究课题主要就围绕这个主题进行。
国际上关于皮肤微生物组的研究也开始兴起,但我注意到一个问题,就是这些研究常常只做到测序和相关性分析就结束了,没有深入到因果分析,另外就是取样方法对结果造成的影响没有太多人关注。
显然,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特别是:假如我们已经知道了皮肤微生态失衡(微生物组结构异常)对某种问题会造成影响(引发或加剧),那么又该如何去调控它,让“失衡”变为“平衡”呢?
于是,在课题之外,我从2014年就开始了持续的研究。对不同微生物、药物、化妆品成分等进行了大量的测试,以了解不同的物质对于皮肤微生物有何种影响,并最终能用以指导化妆品和药物的开发。2019年这些工作终于告以段落,若干配方陆续开发成功,其中一组配方用于痤疮(痘痘)的干预,在初步测试中显示出优异的效果。
2023年8月,我们用其中一个配方进行了人体干预实验,并通过宏基因组了解在干预之后,痤疮患者的皮肤微生物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研究结果于2024年2月分析完毕,数据表明:经过干预,4周内痤疮得到明显改善,且皮肤微生物组发生了向健康皮肤的结构的转变(相关论文尚未发表,故这部分详细数据和图表在此暂不公布)。
至此,十年求索、终于闭环了:2013年,我观察到痤疮皮肤荧光现象与教科书所述不一致,根据实验结果提出痤疮丙酸杆菌可能不是或者至少不是唯一和痤疮相关的微生物;2017年进入博士阶段后,通过微生物组和脂质组研究确认痤疮患者皮损毛囊内和健康皮肤显著不同,用细胞实验证实了有多种微生物与痤疮关键病理过程相关,再通过对微生物组的干预,实现了对痤疮的高效改善。
结 语
回想起来,觉得特别幸运。
幸运有这么多老师朋友同学家人帮助和支持;幸运当初我观察现象时是认真仔细地,所以方向没有搞错(2024年10月,中国中医科学院王毅教授组的一篇关于痤疮皮损的影像学研究论文,引用了我们之前发表的若干方法和结果,她们对痤疮皮损的荧光和角栓结构做了进一步研究,完全证实了我在2013年到2018上的发现,图8);幸运在研究过程中遇到这么多困难竟然最后都一个个克服了;幸运在最后冲刺阶段赶上了学校的deadline有惊无险地毕业了。
图8 王毅教授组的论文截图
回顾这10年的研究,确实取得了一些进展,解开了许多疑问,然而展望前路,却发现我的这些研究结果又提出了更多问题,提示我们还有大量的谜团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而这些研究背后将要耗费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将是惊人的。作为一个个人成立、并且自行负担全部经费的实验室,面对如此浩大的工程,是无法独自支持的。
因此,我决定做两件事,一是与美容皮肤学、化妆品学界的朋友、同学们合作,共同去攻克一些难题;二是我将会把相当一部分精力投入产业转化,也就是说:10年前我几乎放弃了自己作为一个商人的角色,那么现在,我得重新把商业捡起来,只有产业转化做好了,才能有收入支撑那些重(shao)要(qian)的研究。
2022年开始筹备的皮肤管理研学中心就是一个开始。我将它定位为美容皮肤管理的创新发动机,从这里将会走出创新的、安全的、效果确定的技术和解决方案,为美容皮肤管理行业赋能。
有这个想法,最早是因为一直有人想要找我祛痘,然而我只有一双手,每天只有24小时,手头还有许多其他事,不可能独自照顾到中国三亿受痘痘困扰的人群,唯有给行业赋能,让更多人学会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方案,才能让痘痘人群在当地得到更加便利的帮助、摆脱困扰。
图9 DMX(灵肌)皮肤管理研学中心一角
虽然因为身体原因,中心装修基本完工后已经一年多了都还没有投入运营,但是,总要迈出这一步的,或许,不会太久了。
35岁那年,我作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之一:回学校去读书,去研究皮肤学。
从此,我的内心变得充实而稳定,感觉到人生下半部分有了方向。这么多年一路走来,感谢大家的关注和帮助—一句安慰和鼓励的话、一条肯定和支持的留言、一次好评和正面的反馈,都会让我充满力量。
读完博士,既是一段旅程的结束,也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我将秉持初心,继续努力做好研究和成果转化,致力于让更多人拥有更健康和美丽的皮肤。
感谢支持、感恩陪伴!
☑ 节点回顾
1. 2017年秋入同济读博,一直恶补各项课程,2018年夏才完成了学校课程,7月份才到课题组实验室开展工作;
2. 2018年博士确定选题,在正式研究开始之前,需要解决数个基础问题,每一个问题都需要大量精力,特别是需要分离培养用于实验的两种关键细胞;
3. 2018年11月首次实现了人皮肤皮脂腺细胞和外毛根鞘细胞连续传代培养,2019年2月14日完成了细胞鉴定,之后开始钻研永生化技术,一直到2020年才成功,与同事合作构建成功全球第一个hTERT永生化人皮脂腺细胞系XL-i-20;
4. 因为课题组不允许带微生物进学校实验室处理,后续实验无处进行,2020年7月,与养鱼大学的师妹联系合作,成立了冰寒护肤基础联合实验室,具有完备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条件;
5. 2020年8月至2020年11月,辗转数个城市10个地点,终于完成了痤疮患者皮损毛囊内的样本取样以及完美皮肤样本,正式开始实验,至2021年2月才完成毛囊内样本的后续处理并送测序/测试;
6. 2021年9月,经过多次曲折的历程后,脂质组和微生物组的数据终于出来了,而这些数据最终在2023年3月才全部分析完;
7. 2022年上半年因疫情影响无法进行实验;2022年下半年至23年3月,一直在做ELISA和QPCR实验,结果却遭遇无良商家的ELISA试剂盒作假,近一年的心血全部白废;
8. 2023年6月,在ELISA实验尚未完成的情况下,经师姐点拨,紧急修改了论文,7月11日通过盲审,7月25日顺利完成了答辩。
9. 2023年10月25日,领取毕业证和学位证,六年攻博,终于划上句号。
10. 2023年11月,完成人体实验,以干预皮肤微生物组为作用途径之一的配方在4周内显著改善痤疮,并且使痤疮皮肤的微生物组结构向健康皮肤方向转化。
11. 2022年开始筹备皮肤管理研学中心,定位为皮肤管理的创新发动机。未来将在做好研究的同时,重点做好研究成果转化,赋能美容皮肤管理行业,服务于全国各地饱受痘痘和其它皮肤问题困扰的人群,让更多人拥有健康美丽的肌肤。
作者简介:
理性护肤运动发起人,同济大学皮肤学博士,英语高级口译译员,创办中国第一个私人非盈利性皮肤学实验室,专注于美容皮肤学、皮肤和化妆品的关系研究。
著作:《素颜女神:听肌肤的话》、《享瘦之门》、《听肌肤的话2:问题肌肤护理全书》;
译作:《药妆品》(Cosmeceuticals)第3版、《防晒与光防护临床指南》、《美国皮肤学会痤疮治疗和护理指南(2016版)》、《黑素与黑素小体》、《瘙痒》中文第2版;
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论文发表于Experimental Dermatology、Journal of Cosmetic and Laser Therapy、Dermatology、Skin Research & Technology、Photodiagnosis and Photodynamic Therapy、Biomedical Signal Processing and Control、《临床皮肤科杂志》、《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中国美容医学》、《中华皮肤科杂志》等。
微博关注145W+,B站关注47W+,抖音关注47W+,知乎关注44W+,小红书关注35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