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三线厂——湖南省锻造厂(9639)

文摘   2024-11-30 07:05   内蒙古  

1964年,毛主席作出三线建设的重大决策,以应对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湖南是三线建设重点的省份,包含大三线和小三线。涟源是湖南三线建设的主战场之一,境内布局五个小三线工厂,分别是:国营湘中机械厂(981)、国营湘峰机械厂(948)、国营洪源机械厂(343)、湖南省锻造厂(9639)、湖南省煤矿机械厂。

1965年,五机部、湖南省五机局决定在涟源地区建立一个锻造厂,为所属的各单位配套生产锻件,经过勘测将厂址确定在涟源县水洞底公社(今娄底市娄星区水洞底镇),取厂名为湖南省锻造厂,军工代号9639,通讯地址为涟源县04号信箱。

湖南省锻造厂之所以选择在水洞底,主要考虑这里地处山区,满足“靠山、隐蔽、分散”的建设要求,同时厂区临近湘黔铁路竹冲火车站,交通便利。最主要的因素还是水源问题,水洞底的孙水河水量充沛,可以满足生产生活需求。

1965年7月,湖南省锻造厂破土动工,厂区占地230余亩,连绵在2公里的山沟中,分为生产区和生活区。生产区分为五大片区,每个片区都有独立的围墙和大门,各个片区之间有水泥路相连。生活区分布在东风村、红旗村和向阳村。

1965-1966年是涟源地区三线建设比较集中的阶段,因此缺少建筑材料和专业施工人员,建设者们最基本的生活供应都很难保障。他们住的是席棚子,吃的是粗茶淡饭,缺少机械设备,他们就发扬优良的革命传统进行苦干、巧干、加油干,困难面前没有人退缩,在毛主席“三线建设要抓紧”的感召下更是干劲十足。

湖南省锻造厂的建设本着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优先建设厂房和车间,最初职工们住的条件很简陋,很多住在附近村民家的闲置房或牛棚中。1968年湖南省锻造厂初建完成,经过相关部门验收后进行生产。虽然具备生产能力,但锻造厂的建设一直在进行,因为最终的目标是建成一个大型锻件工业配套厂。

在湖南省锻造厂人的努力下,一栋栋厂房拔地而起,先后建成工模具车间、小型模锻件车间、大型模具车间、翻砂车间、热处理车间、自由锻件车间、第一蒸汽锅炉房、第二蒸汽锅炉房、加压水泵房、机修车间、酸洗工房、下料工房、理化试验室、校正工房、一号仓库、二号仓库等。

湖南省锻造厂实行的是半军事化管理,为团级单位。职工的待遇非常好,工资高于地方很多,还有各种补贴,如山区费、洗理费、物价补贴、月奖、年终奖等。每年的主要节日厂里会给职工发福利,尤其是春节,厂里从外地采购成车的肉、鱼、白糖、水果等稀缺物资发放给职工。

1972年,湖南省锻造厂大幅提高工资水平,职工们的工作更有干劲了,当时成为锻造厂的职工是非常值得骄傲的。生活区建设也越来越完善,在东风村建起职工家属楼、幼儿园、子弟学校,单身宿舍建在红旗村和向阳村,厂区还设立银行、邮局和国营商店等。

湖南省锻造厂的效益一直很好,最多时有在册职工1800多人,算上家属有4000多人生活在厂区,后来生活区又建起了职工食堂、澡堂、职工俱乐部、千人大礼堂、冰棒房,学校也进行了重建。

在那个娱乐匮乏的年代,看电影是职工们最好的消遣方式,每周厂里会安排放映一场电影,冬天一般在大礼堂放映,夏天观影的人多,则安排在灯光球场放映。职工医院在涟源非常有名,设备先进,职工直系家属看病只收取一半的费用。

1979年,国际形势好转,1980年,三线建设结束,湖南省锻造厂开始探索民品市场。1981年开始生产汽车配件,1988年开始生产火车车轴。湖南省锻造厂成为湖南三线厂转型成功的标兵,职工的待遇在涟源地区也是数一数二的,冰箱、电视机、收录机、洗衣机、电风扇这类电器开始走进部分职工家庭。

1994年,湖南省锻造厂完成8801吨锻件,创历史新高。1995年升为大型二级国营企业。同样在1995年,湖南省锻造厂的发展遇到瓶颈,开始走下坡,为了走出颓势,1998年实施主辅分离,将火车轴生产线分离成立湖南火车轴制造厂。然而,市场经济是机遇也是挑战,湖南省锻造厂最终于2006年10月12日破产。

湖南省锻造厂老厂区如今还矗立在狮子山脚下,有些被利用改建,有些则荒废,那一排排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建筑在岁月的洗礼下略显沧桑,墙面上依稀可见当年的宣传标语,让人很自然的想起那个火红的年代,想起老一辈三线人为了国家和人民舍小家、为大家,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告别家乡和亲人走进大山,在大山中谱写了一曲动人心魄的壮丽史诗。

这里曾经是多少年轻人梦开始的起点,如今它正在逐渐的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但每一位锻造厂人付出的青春芳华永远不会被遗忘。

历史搬运工
“三线建设”不朽的传奇;中国百年工业发展历程,是几代人的奋斗史。【作者:高明野 历史搬运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