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军需厂——山西闻喜:3531厂

文摘   2024-12-06 07:05   内蒙古  

1964年,为了应对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毛主席作出三线建设的伟大决策。1964年下半年开始,一场以备战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工业建设正式拉开了序幕。三线建设期间,我国在中西部地区建成1100多个大中型项目,涵盖范围广泛。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能够完成这么多建设项目堪称奇迹,这是民族凝聚力的集中体现。

1964年12月,总后勤部决定在在西北、华北、中南、西南地区建立五个后勤保障基地,分别建在山西的闻、绛(闻喜、绛县)、河北承德、湖北均县(丹江口)、贵州贵定、四川射洪,在上述地区共建38家新厂。这样的布局基本可以辐射全国,满足军需。

山西闻喜县地处黄土高原,三面环山,境内地形多样,其中80%为山地,距离太原369公里,因独特的地理环境成为三线建设重点的区域之一。当时闻喜县的三线项目集中在西官庄、东镇、南樊、冷口等地建设。

1965年,总后勤部完成对山西闻喜、绛县后勤基地的整体规划,基地由“四厂一院一库”组成。具体建设部署如下:3534厂、2395医院、2304仓库(四库)建在闻喜县东镇公社。3531厂建在闻喜县西官庄公社。3606厂建在绛县冷口公社。3543厂建在南樊公社。闻绛片区主要负责被服、鞋帽、军械修理。

3531厂的厂址位于闻喜县西官庄公社(今桐城镇)邱家庄,1965年10月破土动工,厂区占地面积390余亩,主要负责生产胶鞋、雨衣、坑道服、棉毛鞋。3531厂的厂房基本都是青砖灰瓦结构,由于闻喜境内同期建设项目太多,导致缺砖少瓦,所以一部分砖瓦都是从外地运来的。

建设期间,西官庄公社动员各个生产队参与建设,很多建材就是社员们赶着毛驴车运到工地的。当初建设者们的生活非常艰苦,一部分职工被安置在闻喜各个机关单位、学校、附近村民家的闲置房,一部分则住在油毡棚中,吃的最多的就是窝头。

在建设者们的努力之下,一排排厂房拔地而起,建有机动处、二车间、三车间(包装车间)、四车间等,车间下面还设有若干个工房,如二车间下设合布房,三车间下面设有成型机工房、胶浆房等。

3531厂建成后主要生产黄胶鞋、棉毛鞋、雨衣、坑道服等产品,黄胶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我军主要的制式鞋,当时被称为“解放鞋”,战士们平时作训、生产劳动、日常生活都穿它。

解放鞋的鞋面、鞋里都用的都是棉布,因此不太结实,一名战士往往一年要穿破四五双,消耗量极大,所以各地生产解放鞋的工厂基本都是满负荷生产,才能满足巨大的需求量。解放鞋除了不耐穿外,透气性也较差,但造价低廉,轻便,我军穿胶鞋的历史长达几十年。

70年代,闻喜县非常热闹,有多家三线厂,仅东镇公社就驻有541基地总部、214地质队、541医院、总后2395医院。生产任务不忙的时候,总后在闻喜的几个厂经常和541、217等单位进行文体交流活动,3531厂的兵乓球队水平很高,经常夺魁。

1980年,三线建设结束,军工企业开始转型转产,3531厂主完成军工订单的同时,把目光投向民品市场。先后推出防滑鞋、网球鞋、绝缘鞋、帐篷、密封胶圈等产品。

七八十年代,解放鞋非常受欢迎,无论城市还是农村,无论工厂还是校园,身穿蓝的或军绿色的确良衣裤,脚踏解放鞋,再配一个绿军跨,成为那个时代的“国潮”。

八十年代末,3531厂快速发展,职工最多的时候有2800余人,厂区内的配套设施很完善,绿树成荫。当时厂里建有职工家属楼、男女职工宿舍楼、职工大食堂、二食堂、三五三一医院、幼儿园、消防队、职工俱乐部,还设有商店、广播室、电话室、澡堂等。3531的食堂在闻喜军工系统中非常出名。

九十年代初,3531厂发展到了鼎盛时期,1991年完成各种军、民用鞋1500万双,雨衣100万件,另外还生产大量橡胶制品。1993年,3531在河北廊坊成立分厂,此时两地职工共有3774人。

进入新世纪,随着国家产业的调整,部队装备的升级,3531厂开始走下坡路,2007年11月,被列入破产项目,2010年6月30日正式破产。

如今的3531老厂区基本保留了原来模样,一排排青砖灰瓦车间给人以亲切、舒服的感觉。生活区大部分人搬到县城居住,生产区的厂房有些成为民营小厂,有些则荒废。2024年夏,闻喜县修缮了3531职工俱乐部,将其打造成三线建设在闻喜的展览馆,这对老建筑是一种保护,对三线精神亦是一种弘扬。

历史搬运工
“三线建设”不朽的传奇;中国百年工业发展历程,是几代人的奋斗史。【作者:高明野 历史搬运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