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读书记

文摘   2024-10-04 13:57   四川  


01


乡下是一个养人也养心的地方。正如萧红眼中的祖父的院子,一切都是自由的。想几点起就几点起,想干什么干什么,即便不工作,不开会,也没人把你怎么样。手机躺着,静默铃声,心里大写三个字:别找我,别找我。


湖水是静的,竹林是静的,心也是静的。偶得闲暇时光,自不愿思考教学之事,捧一本闲书,乐呵乐呵,也算是对得起这几天的假期罢。


读《杨绛传》时,时而温暖,时而感动,时而心痛。杨绛先生这一生,是幸运的,是幸福的,也是不易的。在我看来,出生书香门第,有才女天分,又有一位学识渊博,有高瞻远瞩,事事开明的父亲,实乃人生之大幸。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后又遇钱钟书先生,两人情投意合,彼此尊重,可谓这人世间的灵魂伴侣。


女人呐,婚姻是十分重要的,嫁对了人,活成人上人。看错了人,一辈子哭成泪眼人。


出生是无法决定的,看人的眼光倒是可以修炼。不止于看见当下所拥有的温情,更要着眼于未来所具有的潜力。不仅要满足于对方对自己的好,更要看到一个人为人的责任感与悲悯心。择一人,伴一生。


说一千,道一万,归根结底最重要的还是活出自我。杨绛先生一生爱阅读,与书相伴,灵魂自由,思想独立,既能做好为人妻为人母为人媳的角色,也能守护好为学者翻译者的志趣。因此,即便当钱钟书先生与女儿纷纷离开她时,她还是坚强地熬过来了。当然,这个过程的痛苦是不为人知不为外人所能感受的,读者所能感受到的,只是不易,只是心疼,只是敬佩。


在之后她将自己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创作之中。这是世人爱她的原因,也告诉女人们:唯有让自己内心丰盈,能力超群,感恩他人,做好自己,也许才可从容冷静面对这世间所有的悲痛。


我最佩服杨绛先生的还是她的淡泊宁静。在清华执教的两年时光,她本可以当专职教授,但她不想将时间消耗在各种会议中,宁可拿着微博的工资,也想要拥有更多的自由空间做自己的事。为此,她颇为自得其乐。她与张爱玲,一个说“成名要趁早”,一个却相信“随遇而作”。文如其人,在杨绛先生的文字里,就透露着一种淡泊宁静的气质。


这样的淡泊宁静,这样的从心而为,是我喜欢的,亦是我所向往的。


02


又读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这本书以书信的形式,朱光潜先生谈读书,谈动,谈静,谈选课,谈作文,谈人生,处处流露着他的人生智慧。


因为以书信口吻,倒多了一些亲近之感。印象深刻的句子倒是挺多,也曾抄写过朱先生关于读书的观点。比如,他认为读十本不如精读一本。在这本书中,他认为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


朱光潜先生特别会安慰人。他说:“朋友,闲愁最苦!愁来愁去,人生还是那么样一个人生,世界也还是那么样一个世界。假如把自己看得伟大,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屑”的看待;假如你把自己看得渺小,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值得”的看待。我劝你多打网球,多弹钢琴,多栽花木,多搬砖弄瓦。假如你不喜欢这些玩意儿,你就谈谈笑笑,跑跑跳跳,也是好的!”


谈谈笑笑,跑跑跳跳!


这八个字多好啊。读先生的文字,有种回到童年的美好。在生活中,时常和朋友谈谈笑笑,时常去健身房跑跑跳跳,人生的快乐便多了几分。


因为先生说“多栽花木”,我读着书,又跑去栽了一盆小葱。倘若这盆小葱能顺利长大,过年时,也能来一碗冒着清香味的小葱豆腐汤了。


还有什么可愁苦的呢?


出于职业的原因,自然对朱光潜先生对“谈作文”的关注多了几分。先生认为写作是天资和人力都不可偏废。古今许多第一流作者大半都经过极痛苦的推敲揣摩的训练。比如,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常改常誊写,让帮忙誊写的妻子忙不胜忙。


学文如学画,学画可临帖,又可写生。许多第一流作者起初都经过模仿的阶段。读书是一步预备的功夫,真正学作文,要特别注意写生。读到这儿,让我联想到薛法根老师多年前提出的“素描作文”,这跟现在所提倡的跨学科学习又有着怎样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呢?暂不做讨论啦。


朱先生说,虽然青年朋友们处在一大群人之中,实际上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寂寞的,终日独行瑀瑀,茫茫不知所之,加之经济压迫,在活泼泼的青春就感到病的纠缠和死的恐怖。


是的,至今读这段文字,依然有强烈的共鸣感。那青年朋友们又当如何做呢?他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你们自己的品格、学识和才能就是“器”。


先生肺腑之言,让我深感责任之重。尽管我也只是一个小人物,一生做不了什么大事,可是想想,如果每个青年教师都能“利其器”,修炼自己的学识与品格,在心浮气躁的环境下看见每个活泼泼的儿童,教育一定是另一番景象的。自不待言,无需多言。在洪流中如何不被卷走,需要定力,毅力,魄力。


03


想到这两本书陪伴了我三天的假期,让我聆听到大师的智慧,有种感恩之情油然而生。每一个文字,都是大师智慧的结晶。感恩先辈,感恩文字。


但又心生愧疚起来。


那日从健身房锻炼回家路上,天色已晚,见路边有一个流动书摊灯亮着。守着摊位的是一位青年人,看起来只有二十出头的年纪。因为正遇降温,他在瑟瑟秋风中有些颤抖。


我走过去问他:“你还不收摊吗?”他笑着说,“看能不能再卖两本。”我认真看了看货架上的书,既有经典书籍,也有一些畅销书。也许是一时兴起,也许是看到他在这样的环境下卖书挺不容易的,我糊里糊涂的买了两本。但我也知道,书不一定是正版。而买盗版书,是对作者不尊重的行为。


我陷入了两难。小伙子挣钱不易,作家写书亦不易。我们每个人都不容易。


写下这篇文字,一是表达对大师的尊重,二是倡导大家还是买正版书籍,不要再经历我这样的愧疚之感。也祝愿那位书摊小伙子老板,嗯,祝福他什么呢,既不能祝愿生意兴隆,又希望他的日子越来越好。 矛盾!


                          虫虫

            2024.10.4国庆假期



虫虫的脚印
我是虫虫,一个90后语文教师和班主任。读书教书就是我的日常,愿与孩子共同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