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薛法根老师学写评课

文摘   2025-01-18 19:19   四川  

这段时间,读了一些薛法根老师的评课文,企图从中探寻薛老师评课的秘诀。然,薛老师的每一篇评课都独一无二,独具特色,都是根据“这一堂课”来评的,切入点的选择都不尽相同,没什么套路可言。唯一的发现,只能说评课中有一些高频词,如“言语实践”“言语智慧”等能折射出他心中的好课观。
有些语言,我蛮喜欢的,将它们收录在了我的收藏夹“薛法根老师评课语录”,嘿嘿,蛮好玩儿的。
感谢薛老师!太勤奋了,写了好多好多文章,为我们一线老师提供了好多好多学习的智慧。
1.优秀的教师,往往能在教学中做出自己的创造。
2.优秀的教师,绝不满足于既有的解读定论,而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带给学生意外的惊喜。

3.心口一致,才能教得心平气和,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文本的真诚态度。读语文,真诚最可贵;做人,亦如此

4.情感的体会在于对字词的揣摩,要善于从字里行间触摸到人物内心细微的情感变化,领会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意。阅读体会难就难于此。

5.刘老师的教学语言和教学设计犹如水洗过一样,很干净,很简洁。这是教学的一种境界。

6.写作,重要的是经历。光有经过而无经历,就是虚空的教学;有经历的写作过程,才是一种经验的积淀与能力的提升。

7.孙老师的课简约、扎实,同时彰显了以学为本的理念,教学目标上突出语用,教学环节上凸显“读 进去—记得住—用得出”的语言训练流程,教学效 果上将读与写、读与说、写与说天衣无缝地融为一体。整堂课,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有所得、学有所乐,言语智慧得到了很好的开掘与培养。

8.阅读教学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既能“进入”课文的思想内容深处,触摸到作者的思想脉络与情感脉搏,获得精神的成长和情感的陶冶,又能“跳出”课文的具体内容,反观作者的遣词造句与谋篇布局,获得语言的积累和表达的秘诀。出入自由,表明你对课文已经读得通透;读得通透,表明你对语文已经有所领悟。

9.读写的方法与规律,往往隐藏在“课文”里面,需要语文教师从中发现并提炼出来。因此,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师的必备功课,练就一双透彻文本的“火眼金睛”是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

10.李老师的语文课,不求热闹,也不刻意精彩,而是扎扎实实地让学生经历一个从“不知”到“知”、 从“不会”到“会”的过程。我们从实录的师生对话中,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过程线,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学生获得了语文经验的生长。

11.从这个 意义上说,语文教师的文化修养,是比课文影响更深远的“无字之书”。优秀的语文教师,就是一本最好的语文教材。

12.我常常说:好的语文课,教着教着,教师不见了;差的语文课,教着教着,学生不见了。所谓语文教学的“正道”,其实就是回到语文本身,回到教学常识,回到学习规律上来。

13.一个教学板块,如能在实现核心目标的同时,是否可以让学生受益更多呢?如果老师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词或几个词语,说一说关于姥姥的剪纸,这些词语就在运用中活起来了;如果老师就“左邻右舍”或“炎炎夏日”这类词语的结构做些拓展,将同样结构的词语归类整理,就能激活和丰富学生的词语仓库。

14.语文教学重在积累,积累需要时间,需要反复的触摸,这两个板块看似“慢”,其实“慢” 得合理,合乎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

15.最精彩的莫过于“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的教学,除了让学生理解作者连用两个比喻的精彩与巧妙,更在于启发学生想象生活中的场面,将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勾连,并且学习句式的表达,切切实实发挥了“语用”价值,让学生真正地“学语文”“用语文”,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生长。

16.当我们跳出课文,从发展学生言语智能的视角来观照语文教学的时候,眼前的视界便会豁然开朗。《灰椋鸟》一课的教学,没有太过复杂的呈现,却实实在在地发挥了语文的工具性,给孩子们以语文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17.王XX老师是一位富有智慧的教者,她巧妙地带领着孩子畅游在古诗词特有的意境中,握着孩子的手触摸到了这首诗的“意象”。意象是诗词作为一种文体的典型标志。诗人创作诗词,缘于外物的触发。但正如陶渊明在《饮酒》中所言:“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为了弥补言不及意的困窘,诗人创造了独特的表达方式,即用语言塑造意象,再用意象传诗情,即使可直接表达的情思也往往寄寓于意象。古诗词凝练的话语背后一幅幅形象的画面,形成的就是直观可感的意象。从上课开始,至课的结束,自始至终,学生投入地学习一个教学内容:把‘话’变‘画’。我认为 这不能简单地称之为理解古诗意思的方法,而更应该称为“触摸意象”的艺术。

18.文质兼美的语言唯有在运用中才能逐步内化为学生的语言,进而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借用课文内容,运用课文语言进行说话训练,是简单而有效的教学策略。

19.可以说,有了适切的目标定位,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而成功的另一半,在于围绕目标所组织的教学活动,充分而有成效。这一节课的三个教学活动,对应着上述三个教学目标, 或者说每一个教学目标都有相应的教学活动来落实

20.一堂成功的好课,还在于教师的教学机智。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点拨、引导,可以让学生的“学”更有方向感和进步感。

21.在学生处于“沉默”的时刻,教师补充了作者的背景资料:原来作者是 一个曾经对生活绝望的残疾人。由此,学生便豁然开朗,读到了作者的心灵深处,产生了情感的共鸣,自然 有话要说了。可见,课外资料的引入必须立足文本、选择时机。教者选取引入的两段文字,可谓“及时雨”,而不是“添加剂”。

22.教学就是要在学生自己所不能达到的地方加以及时、 恰当的点拨,让学生获得一种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阅读快感。

23.教者呢?应似一个高明的导游,在看似没有风景的地方,让学生看出风景来。

24.俗话说:看人挑担不吃力。观课评课自可以站在比较理想的高度,指点课堂,激情纵横,然亲历课堂教学,也难免顾此失彼,留下诸多遗憾。或许正因如此,语文教学愈发魅力无穷。由于学识浅薄,评点实为一孔之 见,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向薛法根老师学写教后感
向薛法根老师学写教学设计



让自己的生命留下痕迹
这个世界我来过



虫虫的脚印
我是虫虫,一个90后语文教师和班主任。读书教书就是我的日常,愿与孩子共同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