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薛法根老师学带团队

文摘   2025-01-23 21:53   四川  
我对一个东西研究不透是不太甘心的。但我很庆幸,至少还有对知识、对学习的渴望。很多时候,日子过得还行,倒是缺点渴望和期盼,那日子便索然无味,缺乏意义感了。

读了薛法根老师的一些随笔。有的,表达了语文教育观点,如《不妨做个教书匠》《保护孩子的童言无忌》;有的,写了团队建设心得,如《让每个人都更优秀》《一课三磨见大道》。还有的,是读书感悟,如《读书三思》《一生究竟要读多少书》等。薛老师的文字清新隽永,读来颇有亲切感。

先从薛老师当校长的切口谈谈学习的心得体会。从一所弄堂小学到教育集团化办学,从名不见经传到全国闻名,他当校长,是优秀的。既要研究语文教学,又要做好集团总校长的工作,个中心酸艰难,外人总不得而知,但也能从中揣摩一二。想想平日既要兼顾班主任工作和语文教学已是艰难,还要在繁杂的校长工作中研究语文,上新课,出成果……难以想象。在我看来,这世界并无超人,只有异于常人的勤奋,超越常人的付出,才能有外界传言的所谓“平衡”一说。

另外,我想说,薛老师也许不是最完美的校长,但从这些随笔中能够感受到的是,他在努力做一名好校长。


1、自己先成为一棵大树

薛校长说,想要办好学校,自己要先成长为一棵大树。为了让自己成长为一棵大树,他做组块教学研究,一做就是二十多年。他不断地读书,研究教育理论;他不停地思考,创造出一节又一节好课;他笔耕不辍,写下了那一本又一本笔记本。他说,在他的学校,普通老师不会上的课文主任上,主任不会的课文校长上。他愿意去尝试普通老师无法跨越的困难,更愿意以身作则,做好榜样示范的作用。这是一位有底气的校长。他说,他是校长,但首先是一位语文老师。听之,敬佩之。

2、种下一颗颗小树苗

在颜莹老师的《教育写作》一书中,偶然翻到一篇王老师写薛老师的文章。那篇文章谈到,薛校长对徒弟的课精心指导,提出建议,又对徒弟的论文精批细改,有时甚至是全部重构。徒弟不主动,他还爱“盯”着别人,常问:“写好了吗?”在这样的磨练下,他培养了好几位特级教师。“培养”这个词语,在我看来,并不容易。因为,一个人若心胸狭窄,总有一种“教了徒弟,饿死师父”的恐慌感,但薛老师却将自己的所得倾囊相授给徒弟和老师们。这是一位有格局的校长。

3、团结就是森林的力量

在薛老师的团队中,流行“一课三磨”。一堂课,经过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机智的打磨,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磨出一节节好课,是他学校的惯例。一线老师都知道,纵然有浑然天成的好课,但“那课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不磨即好的课,可遇不可求。对普通老师来讲,一课三磨的过程,亦是提升课堂教学能力的过程。只是,个人的力量太单薄,太有限,太缺乏动力。在团队中,有互相学习的安全氛围,就可智慧遇见智慧,聚沙成塔。一棵树,一颗颗小树,汇聚起来,就是一片充满氧气和生命力的森林!这是一位有远见的校长。

4、为每一位老师找到最佳路径

有一篇随笔特别好玩。文中讲到,一位老师教书很优秀,同时,做微商也很优秀。薛校长跟他聊天,分析做教师和做微商的利弊和前景,为他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向。结果是,还是安心做老师比较好。从此,这位老师在教学上更优秀了。而另外一位教书十几年的老师,语文课很一般,但班级管理颇有心得。薛校长为她搭建平台,主攻德育,最后成了德育方面的带头人。还有的呢,课感非常好,薛校长就经常听课指点,鼓励参加赛课。是的,每个人都独一无二,都有自己擅长的方向。只是,“认识你自己”往往是困难的,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却是清的。薛校长慧识人,发现人,善用人,为每位老师找到最佳路径,让人连连称赞。

所以,以身作则、成就他人、团结一心,有远见,大格局,是薛校长的智慧吧。我这辈子都不会当校长,不过呢,好的经验总是相通的。管理,也是一门学问!


虫虫的脚印
我是虫虫,一个90后语文教师和班主任。读书教书就是我的日常,愿与孩子共同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