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薛老师的课已经朴实到只用板书和几页PPT就可以了,这是我向往的境界啊,哈哈!
这节《暮江吟》对古诗教学是很有启发的。对我而言,主要有三点启发:读懂内容、读到场景、读懂诗人。
关于读懂内容,薛老师主要用了两大法宝,一个是熟读成诵,一个是归类理解。熟读成诵呢,薛老师也有方法,比如先读正确,再读流利,再读出节奏。他自己总结的是:一慢二快三节奏。读着读着,学生基本能了解大意了。
了解诗歌的大意当然还不够,古诗中个别字词的理解还是有困难的。归类理解这个设计是这节课的一大亮点。薛老师将比较难理解的字采取了归类理解的方式进行。从古今的区别入手,从写法不同、说法不同、用法(意思)不同三个方面理解了很多难理解的词语:真珠、阁笔、残阳、可怜、“坐”“缘”等。这个设计我觉得挺妙的,比单纯的分析讲解个别字词有意思多了。我觉得吧,这个还挺考验老师的积累和分类思维的,不过呢,我觉得也是组块教学理念在古诗教学中的完美呈现。
关于读到场景,薛老师深谙“还原大法”,想方设法让学生把自己当成诗人,还原出当时诗人所见的场景。怎么还原呢,用了一个问题支架:为什么诗人看到的这条江是“半江瑟瑟半江红”?学生联系到上一句诗,说因为是夕阳只照射到江水的一半。此时,学生仿佛就看到了诗人所看到的。这个环节,薛老师还适时处理了“铺”字的妙处。古诗当然离不开体会字的精妙,但此处浸润得特别自然。
关于读到诗人,薛老师主要用了“以问促读”法。一问为什么诗人看露珠是真珠,看月亮是弯弓?二问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一个指向“诗人的想象”,一个指向“诗人的情感”。
从这节课中,我还偷学到一点是——文本解读的时候一定要格外关注那些跟我们平常认为的不一样的表达。比如江水的颜色跟我们平常看到的不是一样的,月亮不是平常我们看到的月亮,而是弯弓。
这些“不同寻常”之处就是值得揣摩之处呀。
我写的只是我的思考,不一定对哦!请读者不要随意学习,哈哈!
附录:《暮江吟》上课过程(薛法根老师执教)
课前板书:
9.古诗三首
暮江吟
题西林壁
雪梅
一、解诗题
师:读一一(“暮江吟”),“暮”是个形声字,上面一个“莫”,下面一个“日”,意思是?
生: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师板书:傍晚
读“题西林壁”,强调“题”,意思是“题写”,师板书“题写”。
读“雪梅”,强调雪是雪,梅是梅,中间要有停顿。
二、读熟诗
《暮江吟》
第一遍读:大声读,读正确,读清楚。
第二遍读:快读,自己读两遍,要读正确、读流利。
第三遍读:①读出节奏感,板书七言绝句读法:xx xx xxx,指生读;
②指导押韵,读出节奏。
小结方法并板书:一慢二快三节奏,并用“一慢二快三节奏”法读第二首《题西林壁》和《雪梅》。
三、解诗意
1.理解古诗,要注意古今含义的不同
第一类:写法不同
珍珠一一真珠
搁笔一一阁笔
(师引导理解意思)
第二类:说法不同
夕阳一一残阳
诗人一一骚人
评论一一评章
(师引导理解“残月”“残花”等词语,理解“残阳”的意思)
第三类:用法(意思)不同
坐一一因为 停车坐爱枫林晚
缘一一因为 只缘身在此山中
可怜一一可爱 可怜九月初三夜
瑟瑟一一青绿色 半江瑟瑟半江红
(师引导学生联系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2.读懂诗意
①请生交流不懂的地方。
②师提问:
一问:我们平时看到的江面都是一种颜色,为什么白居易看到的江面一半绿一半红?
二问:我们平时看到露水就是露水,月亮就是月亮,为什么诗人看到的是珍珠?是弯弓?
三问:一般诗人写诗都写有名字的,像庐山这样的,这条江并不出名,白居易为什么要写这首诗?
(师补充:这首诗是白居易从京城去杭州上任,途径此处写的,要当市长了,心情是非常愉悦的)
小结: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借残阳、江水、露珠、月亮,表达喜悦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