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教师可以向薛法根老师学什么?

文摘   2024-05-05 16:07   四川  

哈喽,读者!

日久未更新,后台催写文。

要感谢读者们的关注和关心啦。


其实呢,阅读也好,写作也罢,都是一件极其耗费心力的事情呢。人虽看起来岿然不动,然脑海里的思绪翻腾,实则十分耗损精力。因此,需要歇一歇的。


五一假期,为避人流,调养身体,宅家休息。跑步,做饭,听课,读书,便觉是人间好时节。

没有遇见自己感兴趣的书,也就把薛法根老师的书重读了一遍。有的书,初读懵懵懂懂,再读幡然醒悟,三读才能举一反三。

嗯,我真觉得自己笨笨的。


名师的课,“技巧”固然值得学习,我也琢磨过很多“技”。但日子久了,也想要从“技”走向“道”的进阶。


薛老师的课,姑且先不论设计,他的课堂状态是我当下最为向往的。职初时,我上课,课是课,师是师,生是生,文本是文本,每个部分是分割开的,因此,我总觉得自己很做作,对自己的课不甚满意。


人课合一,人即是课,课即是人,也是我这两年一直在努力的。我开始领悟到,要想达到这样的舒展的课堂,得琢磨一下这样的课的背后的那个“人”,那位执教者。


捧读薛老师的书,我发现,年轻教师可以向薛法根老师学什么呢?


一、学他甘做小事的勤奋踏实


薛老师常说他是农民的孩子。农民的孩子每天早起,背上竹篓和母亲一起去割草。勤奋、坚韧、细腻是薛老师童年成长的底色。


师范三年,管宿舍的老头让他帮忙守宿管窗口。他不嫌弃,积极热心地帮助,在宿管的小窗口一呆就是三年:收发信件、接待访客、代卖邮票……做着一些别人看不上的小事。在那个不起眼的小窗口的桌子上,他却悠然自得地练书法,作国画,读名著。


这样的勤劳和踏实,这样愿做小事的品格,反而给了他很多凝神静心的力量。


这样的踏实勤奋还体现在他的专业学习上。曾经,他在一次教学研讨会上,上砸了一节作文课。而后,他下决心“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他天天晚上看贾志敏老师的录像课,用心记录贾老师在课堂上的每一句经典的指导用语,然后在自己的班级里一节一节地模仿贾老师上课,用心琢磨每个环节的用意。


三盘录像带,整整模仿了两年。

这又是何等的勤奋刻苦踏实呢?


是的,做得了“小事”,才能成“大事”。“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一败而不起”。“不会”没关系,但不能以“不会”为借口不去学习。

这是薛老师给我的第一点成长启示。


二、学他不做重复自己的不懈追求


我对薛老师课堂最初的印象,来自“词串教学”。课堂伊始,第一个板块,以一串一串的词语切入。每组词语,是有目的地分类呈现,为后续的教学做铺垫。我也曾经写过一篇关于薛老师词语教学法的文章,所选课例均来自他早些年的课例合集《现在开始上语文课》一书中。《螳螂捕蝉》《二泉映月》等课,都很经典。


在三十岁就评上特级教师的薛老师,倘若一直按照词串教学的方式走下去,仍然是行得通的。毕竟,语文是有规律的,语言文字是永远不变的规律。他有他的标志,也有他的风格。

但是,他不,他不做重复的自己。


因此,这些年他的课堂和设计都在发生着变化。变化,也就代表着,他从未停止过对语文教学的思考。他琢磨着新课标,新理念,教学评一致性,单元整体任务群设计,单篇教学的情境性等等,他一直在思考着,实践着。


不满足自己曾经的成就,不以自己的成就而高傲,不断地融合,创新,向前走。


这也让我感叹:一位五十多岁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尚未停止思考,我一个年轻教师,怎能停止思考!?


哦,有人说,因为他已经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了,是专家了,思考的事情就让专家去做,一线小老师想那么多干什么?是的,专家固然有引领之职责,然,一线小老师是否也能在自己的课堂里去学习,去验证,去实践专家的思想智慧?教育的成功与否,到最后不都是靠着广大的一线教师么?


向薛老师学习不断地思考,不做重复的自己,也是我们年轻教师应该且必须做的。


、学他看见孩子的儿童观


听过薛老师课的人,都有一个印象——薛老师好有耐心。课堂上,他讲话慢条斯理,温温柔柔的,不经意间,就和孩子打成一片。是的,听他的课多了,我常常觉得他是一位童心未泯的老顽童。


他讲《自相矛盾》时,一小男孩子读字总是读错,薛老师耐心地教他,在之后的教学中,薛老师又夸他“越来越聪明了”,到后面小男孩子越来越自信,发言越来越精彩,薛老师继续不吝赞扬:“我的天哪,我发现你是天才。”就这样,这个孩子被点燃、被唤醒、被激发,我明显看见,这个孩子走下讲台那一刻是带有一丝得意的笑的。

我想,对这个小男孩来说,这将是一堂念念不忘许久的课吧。


在教学《小猴子下山》一课时,按照原本的设计,教学完朗读的环节就应该走进下一步了。但在朗读时,薛老师发现那个班级的读书腔特别严重。一年级的小朋友,读书一字一顿的,非常刺耳。薛老师停下了教学的进度,一遍一遍地说:“跟我读”。他一句一句地教孩子读。教了好几遍吧,这个班级的孩子朗读水平明显有提升。

但也因此,后面的部分,因为时间关系没来得及展开呈现了。我知道,这节课的精彩部分在后面。但薛老师一点儿也不在乎。


事实上,我深知,一个班级的朗读水平,更多的是靠平日里带班老师的功夫。但薛老师觉得,公开课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得让孩子知道,什么是自然而妥帖的朗读。听课的老师们都深受感动,我也觉得薛老师这样的做法很值得。


名师的课一定要那么完美吗?我们一线教师去听课,到底要听什么呢?一定是模仿借鉴精美别致的设计吗?事实上,即使是给你一模一样的设计和课件,也不一定能收到好的效果。


原因在哪里?

理念决定行为,观念改变,行为才会改变。

在日复一日的重复的语文课上,倘若我们做不到这样的耐心,做不到这样的细致,做不到这样的“看见孩子”,又如何让孩子“亲其师,信其道”?又如何让孩子的语文能力得到提升?


我觉得,这样慢慢地教孩子朗读的名师课,却给了我更多的启发。于永正老师常说:“蹲下身来看孩子”,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说的。薛老师也是这么说,这么做的。


课,是给孩子上的。


这是薛老师给我的第三点成长启示。


四、学他智慧语文的教学观


“组块教学”是薛老师倾注了二十多年心血的研究课题。初看这个课题名字,有些不够高大上,不够专家范儿,不够高深玄乎感。


实事求是地说,我不迷信任何模式。大单元也好,项目式学习也罢,亦或是XX课堂模式,我不盲从,也不轻易否认。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没有深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尊重别人的成果,保持沉默,是我的态度。

认真阅读了《薛法根与组块教学》这本书,我发现,“智慧”是薛老师最钟爱的一个词语。“组块”来源于阅读心理学的一种方式,按我的理解,它能有效促进孩童对零散的知识的整体建构,改变儿童的思维模式,概而言之,是想用一种更科学、更有效的学习方式让孩子学得更轻松、更牢固、更能迁移。这和我们普通人所理解的“模式化”“重训练”有着本质的区别。“组块”是一种理念,是一种心智模式。


当然,我的研究也很片面,不够深入。以我目前的理解水平,我只能理解到这个程度。但我似乎能够明白,薛老师的理想愿景是——引导儿童通过联结性学习和自主性建构,获得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不,他还有更大的愿景是,通过“教语文”到“学语文”的转变,从“学语文”到“长智慧”的转变,发展孩子的言语智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觉得他超越了语文,想要抵达“人”的教育。


把孩子教聪明,让孩子们保持好奇,两眼发光;保持积极,小脸红红;保持热爱,积极思考;用语文做事,用语文成人,应该是薛老师的教育愿望吧。


年轻老师们,贾志敏老师说:“教孩子一年,要想到他的五年;教孩子五年,要想到他的一生。”


我们是否想过,我们身为教师,到底要培养怎样的孩子呢?这是薛老师给我留下的一道思考题。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听薛法根老师执教《雷雨》
听薛法根老师执教《手指》
听薛法根老师执教《忆读书》
听薛法根老师执教《风娃娃》
听薛法根老师执教《父爱之舟》
听薛法根老师执教《大还是小》
听薛法根老师执教《走月亮》
听薛法根老师执教《爬山虎的脚》
听薛法根老师执教《灰雀》
听薛法根老师执教《父亲、树林和鸟》
听薛法根老师执教《四季之美》
听薛法根老师执教《火烧云》
听薛法根老师执教《小虾》《童年的水墨画》
听薛法根老师执教《小马过河》
听薛法根老师执教《清平乐·村居》


相信一步一个脚印走
走过的每一步都算数


虫虫的脚印
我是虫虫,一个90后语文教师和班主任。读书教书就是我的日常,愿与孩子共同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