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课堂做减法

文摘   2024-09-27 21:50   四川  

今日,听班级的一节数学课《有多少名观众》。李老师先出示了一个问题,大概是说,每人走128步,每步长75厘米,每人走的正步一共是多少厘米,多少米。然后让学生“估算”。从这个问题当中,学生知道这节课的目标是学习“估算”。接着,老师出示了一个情境,大意是去看足球比赛,估算体育馆大致可以容纳多少人。在这个问题的探究中,老师不断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去思考,启发学生思维,尽可能地提出更多的方案。然后,对比哪种方案更靠谱,更有执行力。最后,总结出估算的方法,再迁移运用到其他场景当中。


纵观这节数学课的流程,我的理解是“问题—情境—探索—总结—迁移”。目标清晰,重难点突出,探索过程充分,学生在这节课中表现出了很强的探索欲和参与感。


我想,在语文课堂上,为什么会出现一节课完毕后学生不明白为何学,学了什么,如何运用的问题?这值得老师深思。我们常讲“一课一得”,却难以在语文课上真正落地。


那么,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像数学课一样清晰呢?我觉得,要为课堂做减法。语文课需要承载的任务非常多,所以需要老师做取舍。


这让我想到昨天听薛法根老师执教《穷人》一课。这篇课文,可以探索的内容可以有很多。人物语言,小说情节,内心活动,甚至是一个标点符号都颇有研究之处。薛法根老师以“小说家是如何让人物形象活在读者心中的”为探究大任务,带领学生探索这篇小说的奥秘。在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作家的匠心:情节勾勒形象,细节描绘形象,矛盾活化形象。接着,以描写桑娜的矛盾心理为任务,引导学生将学到的迁移运用。


一节课做减法以后,老师对重难点的地方重锤敲击,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以后形成自我建构,最终将学到的本领化为己用。


为语文课做减法,第一要通读教材,精准定位。第二要关照单元,明确单元任务。第三要借鉴教参,明白编者意图。我觉得还有一点很重要,明白教学是为人的成长服务的。比如,预测和提问一种阅读策略,不仅需要老师教,更多的需要实践。教过不一定学会,更重要的明白通过多样文本让学生学会思考的方向,以期学生在今后阅读其他文本时也会灵活使用阅读策略。把书读活,而不是“死读书”。字词要不要都教,也要根据自己班级的情况进行取舍。学生已会的,就不必再教。有些难度的,就需要教师点拨。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以一种“搭房子”的思维去思考一节课。做顶层设计,明确大任务后,根据学生学习的学习规律去把架子和转头搭建起来,也就是细化小的学习任务设计。但房子的屋顶却不需要太多。如此,一节语文课在学生心中就不再是零碎的转头,是可有可无的无趣存在,而是一间可爱的房子,是自己慢慢搭建起来的。


多听听数学课,挺好的。

                       

                      ⛵


相信一步一个脚印走
走过的每一步都算数

虫虫的脚印
我是虫虫,一个90后语文教师和班主任。读书教书就是我的日常,愿与孩子共同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