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依次出示红色影视剧名《长津湖》《大决战》《辛亥革命》《建党伟业》、《狼牙山五壮士》的电影海报)看过吗?
师:有人会问,为什么电影里的革命者不怕苦、不怕难、不怕牺牲呢?答案藏在教材的单元里。
生读:《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清贫》
【虫虫说】想要带领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的状态,首先是要做的是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让学生产生疑问,带着问题去探究课文。薛老师这个问题的引入,让学生走进“解读革命家的精神密码”这一任务驱动之中,启发学生开启探究“清贫”内涵之旅。
一、编写独幕剧,读出形象
1.有人说这件趣事可以改编成一个小话剧。板书:小话剧。出示剧本,学习时间地点人物,提示空缺处要填的内容,板书:动作、神态、语气。拿出学习单,选择自己喜欢的创作方式,完成剧本空缺。
2.学生表演(1旁白,方志敏、两名士兵),师点评。
3.交流剧名。指导:从方志敏的两句话中提炼剧名。齐读,交流,再读,交流。剧名和方志敏的人物形象一定要契合,还要吸引观众。
【虫虫说】感受人物形象不好教,一不小心,就容易给人物“贴标签”。而“贴标签”式的方法,学生无法产生亲切感、敬重感,人物形象就无法留在学生心中。薛老师设计了一个“编剧本“的学习任务,用挖空式的剧本形式,驱动学生从“编剧”的角度,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想象人物的动作、神态、语气等。如此一来,人物的想法和动作就丰富起来了,人物形象就生动鲜活起来了。再补充旁白、剧目进一步理解文本。由此可见,转化、设计学生活动是一门教学艺术,没有教师背后智慧的转化,就没有学生精彩纷呈的课堂生成。
二、理解“清贫”,读出含义
1.方志敏给我们留下了一件传世宝,是什么?学生交流,引导关注引号。板书:传世宝。
2.“清贫”的意思是?穷。板书:穷。连起来,就是——“贫穷”。一个人,家里什么都没有,他是不是可以说“我过的是一种清贫的生活”?学生辨析:贫穷是一种现状,清贫是一种精神。
3.出示方志敏自述片段,再次理解“清贫”是什么?
学生自由读第一段,交流板书:矜持不苟、舍己为公、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
4.什么叫“矜持不苟”?我们常说“一丝不苟”,方志敏做什么事时一丝不苟呢?筹集金钱。筹集了多少钱?那个年代的数百万,他其实很有钱,自己却如此朴素,这就叫——舍己为公、清廉。板书:清廉。将来你也做了大官,有很多钱,一定要记得这个词——清廉。
5.读故事片段,再次理解“清贫”:什么叫清贫?节俭、不增加百姓负担……
8.师生配合读方志敏《可爱的中国》。讨论:为什么方志敏能心甘情愿如此清贫?共产党人心中有一个美丽的愿望——建设可爱的中国。板书:坚定的信念。心中有理想,持之以恒之,信念足坚定。这个信念就是——可爱的中国。板书:可爱的中国。师:心中有信念,再苦再累也不会阻碍你前行的脚步。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信念。
【虫虫说】课文题目是“清贫”,那么“清贫”到底是什么呢?学生可能只能读出贫穷、不贪。薛老师带领学生理解”清贫“的内涵,从一种美德、一种生活、一种精神渐渐到一种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一种为官清廉的革命本色,最后升华到革命者心中坚定的信念,”清贫“的内涵层层深入,学生一次比一次理解得更入心,更深刻。教学重点突出,难点一点点攻破,给了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理解的空间,教师只在课的背后下功夫,在课上只是起到引导、启发、点拨的作用。
三、60秒演讲,读到自己
有人说,现在生活富裕了,清贫过时了,用不着再过清贫的苦日子了。很多同学吃饭不光盘,丢衣不去找,对“光盘行动”不以为然,请你用方志敏的故事,给他们讲讲什么是真正的清贫,做演讲。
(生分享,师点评)
【虫虫说】教师要想办法把知识转化成素养,那就要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把学到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在自己头脑中建构自己的理解,并能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薛老师结合当下学生常在生活中出现的真实的问题:浪费粮食、浪费衣物等普遍现象,让学生引用方志敏的故事结合自己的情况做一次演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从一篇文到一个人,从一个人到自己,从自己到他人,语文的外延越来越丰富了。
恕我的文字写不出课的十分之一好来,最近的感受是,文本解读要做加法,课堂教学时却要学习做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