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的功力
✦
✦
✦
薛法根老师拥有高超的文本解读能力,能发现课文背后的奥秘。《匆匆》一文,一般人只能读到作者对时间飞逝的惋惜、无奈、悔痛与不甘,但却没有发现文中所蕴含的语言之美、哲思之美、形象之美。薛老师抓住《匆匆》一文的叠词重锤敲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节奏韵律美,通过聚焦“八千个日子”和“一个日子”上,引领学生体会作者选材的独具匠心。教学古诗《小池》,他抓住诗中的“爱”字发掘出泉眼“爱惜”细流,树阴“疼爱”晴柔,小荷“喜爱”蜻蜓,诗人“爱”此情此景带领孩子走进了这首可爱的小诗。
由于有对文本深入的解读,听课时学生总有豁然开朗、恍然大悟之感。
看来,想要语文课丰富起来,我们也要有“诗外的功夫”啊!
教是不教的理念
✦
✦
✦
薛老师非常重视教学生一生受用的方法,重视迁移运用。我印象最深刻的《忆读书》一课。薛老师用“理”“偷”“用”三大板块带领学生梳理读书的经验、学习读书经验、用上读书经验,学生能用本课学到的关于好书的标准边读边思考,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达到了真正的“用教材教”的目的。
我将“理”“偷”“用”三个策略用在了期末复习策略,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这样的方法提炼,在薛老师的课上有很多。古诗怎么学?散文怎么学?说理文怎么学?他都在努力探索一种适合学生能从课内迁移到课外的学习方式。
我想,如果一节语文课学到一种方法,习得一种能力,那么一节节语文课,孩子就能学习到很多方法和能力。积硅步,至千里,积小流,汇聚成大海。
教重视提炼方法,重视迁移运用,终会带领学生到达“会学习”的星辰大海。
唤醒生活的体验
✦
✦
✦
然,汉语博大精深,魅力无穷,语言文字的学习,如果不遵循儿童学习规律,不遵循儿童“小”的心理特点,语文课堂便会变得枯燥无聊,丧失了语言文字的魅力,让儿童学得痛苦不堪。
重视语言的实践
✦
✦
✦
课改环境下,层出不穷的创新课堂如一阵旋风来袭,卷来了一阵阵浪潮。层出不穷的新理念,眼花缭乱的新课堂,五光十色的音频特效,各种各样的教学主张……说真的,作为一名90后教师,我实在很容易迷失方向。语文到底教什么?语文到底要怎么教?人工智能背景下如何培养未来的“人”?这些问题在我脑海中不断地浮现。
直到我看到“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这句话,我深表认同。抓住语言文字不放松,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言语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语文情感、语文能力,是必须要重视的常识。
薛老师教《芦花鞋》带领孩子读文,做批注,在文本中走多个来回,体会青铜的困难与乐观。教《火烧云》在三次对比中感受文学语言的魅力,感受萧红笔下火烧云的细腻,读写结合,向大作家学习。教《乡下人家》仍然是在文字中,发现乡下人家与城里人家的与众不同之处,在字里行间体会乡下人家的迷人风景,读到字里行间的喜爱、赞美,读到文字背后的“人”。
哦,万变不离其宗,万变不离“语”“文”。
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重视语言的实践,让儿童获得语言智慧,把孩子教聪明,当是不变的。
有成就感的奖励
✦
✦
✦
《给孩子的五顶学习帽》一书中谈到如何激发学习内驱力,主要有这三个方面的原因:归属感、自主感、成就感。成就感是能把事情做好的能力和信心。孩子如果从学习过程中持续得到成就感,他学习的动力就会源源不断地产生。
薛老师的课堂,也有“让儿童有成就感”的奖励。
“你刚刚读书读得这么好,要不要奖励啊?”他笑着说。然后奖励这个孩子再读一遍。
“你刚刚说得很好,能大声再说一遍吗?再说一遍?”孩子大声地自信地又说了两遍。
这样的奖励不仅让孩子们专注地听,更重要的是给予了孩子最大的信心,获得了真正的成就感。
这一年,我已经在班级全面取消了物质奖励。让孩子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和获得感,远比物质奖励更具有持久性。试验一年,孩子们学习的热情不减,甚至更高涨。
这样看来,学习课堂,不仅是课堂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