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柴、担水、做饭

文摘   2024-11-23 12:01   中国  

01
一位行者问老和尚:“您得道前在做什么?”
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
行者问:“那得道后呢?”
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
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
老和尚说:“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
这个故事非常打动我。在《精进》一书中,我记住了这个故事。在《认知觉醒》这本书中,又震撼了一次。我想,老和尚的话,是在提醒着我,专注的力量。
前几日,健身教练说我的肌肉力量有所下降。我问:“是因为我很久没有锻炼了吗?”他说,不是,是因为你没有专注。你一定要去感受锻炼的那块肌肉的发力点,把所有注意力聚焦在那块肌肉上,效果才会好。
我照着做了,脑海中什么都不想,只感受肌肉的发力和酸痛,果然力量更强了。
02
曾经,我因为自己不能同时处理很多件事情而懊恼。一会儿让我排练节目,一会儿让我带学生参观,一会儿让我改作业,一会儿又要提高课堂质量,我的脑袋曾一度像炸开一样,耳边嗡嗡作响。我责备自己能力不够,以至于跟不上多向处理多种信息。
直到我知道了“认知负荷”这个词语,我明白了不是自己能力的问题,而是本身大脑处理问题的能力是有限的,超过我的大脑“认知负荷”我便不堪重负。这是脑科学,这是规律,不是我的错。
因此,即便我哪件事没有做好,我也开始学习原谅我自己。因为我违背不了规律。
唯有专注,才能沉入。
唯有专注,才能成长。
我尝试着专注地去做一件事,也就是现在流行的番茄工作法,专注25分钟做一件事,然后让自己休息5分钟。比如,看书时,把手机放在另外一边,专注25分钟沉入,给自己规定时间,完成以后,颇有成就感。再比如,上课时不看手机,专注地上课,即便下课后看到没有来得及回复的消息,也不责怪自己。跑步时,将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发热和流汗的感受上,享受这个过程,神清气爽。
我想,这就是老和尚所说的:“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
虽不能得道,也能缓解焦虑。
03
周日,沉浸地阅读完一本《认知觉醒》,一本闲书。此书于我而言,有缓解焦虑之用。有时候,有些无用之书,也是有用之物,可谓“闲书不闲”。
书中很多观点,反复咀嚼,让人清醒。
比如,曾经我也为了缓解焦虑,不自觉地求多、求快,结果陷入了只关注阅读量的低水平勤奋——每本书都读得很快,回头却发现什么都没记住。一些同龄人的差距早就遥不可及,甚至一些比自己还年轻的人也已成就满满,而自己还得从零开始。
见识越广,越知自己浅薄。
这本书强调“得耐心者,才能得天下。”是的,凡有大成者,多有深度咀嚼一本书的习惯。如朱光潜先生所说,与其有读十部书的精力,不如精读一本。据说,薛法根老师可以一本书读5遍。而我们年轻人,终归是缺乏这个耐心的。
近日也有朋友问,我读什么书,想跟我读什么书。
我一直认为,乱读书,是我的一个毛病。此病,也有长辈善意提醒我之。大意是让我深挖一口井,专通一门学,才能有所成长。我信之,但无法践行之。
乱读书,是我的兴盛所致。不读书,也是我调整节奏的方式之一。因此,我把长辈的话与大家分享,也是想告诉大家,书不必跟人读,跟人读也一定对。
近期我一直努力让自己慢一点。比如这本《认知觉醒》我前前后后翻了四遍。
是的,读书我不再追求多,我更想追求的是——转化。
如何将这本书转化成我的行为?这才是我后来需要努力的。
04
书中说,目标是存放我们热情和精力的地方。
也就说,凭感觉寻找人生目标。用感性能力帮助自己选择,用理性能力帮助自己思考。近日,我一直在寻找,我的热爱到底是什么。我想,也许很多人一生都寻找不到自己的热爱。哀伤。
面对很多困难,站在人生终点去思考。这样,就不会让你一头扎进生活的细节,迷失其中。我们生而为人,是为了成为思维舵手。所谓思维舵手,就是要主动监控自己的注意力,不要被很多莫名其妙的信息所支配。
真的,如果有些事情我没做好,请你原谅,因为它不值得我分散我的注意力。
高尔基曾说:“每一次克制自己,就意味着比以前更强大。”是的,每次自我审视和主动控制,我都觉得自己进步了。
书中说,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
好的成长是始终游走在“舒适区边缘”。既不要太难,也不要太容易,难易适中的地带才是学习的心流通道。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最近发展区”。迁移到教师成长,我想到,每个阶段的教师的需求是不同的,而略高于原有认知水平的培训和成长才是最有收获的。
学生亦然。如何读到学生没有读到的东西,而不至于太浅太难,是我们备课时需要反复思考的。课堂上,那些无精打采、两眼无神的学生,不止是学生的学习习惯问题,而要反思我的教学内容是否在他们的“舒适区边缘”。
懂得了这个道理,在备课时,我常冒出的想法就是,哪些是他们“会做但是特别容易错或不会但稍微努力就能懂”的内容。
距离太远的,我们都把握不住。
同理,我的文字,要求太好我把握不住。但今日之我,已比昨日之我有所进步。幸甚。
至于别人怎么看,是别人的事。
按照学习金字塔原理,我的读书笔记不是单纯的摘抄,而是实践书中的道理,做出了自己的转化,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解释新的知识,我觉得挺好。
书中还有许多观点都很好。不再赘述。
做减法,也是一种方法。
我在认真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也努力做到了“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


虫虫的脚印
我是虫虫,一个90后语文教师和班主任。读书教书就是我的日常,愿与孩子共同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