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注意焦点以后,就有了更多动力在备课上。周日上午改试卷。嗯,还是挺欣慰的,四年级了,平时回家没有书面作业的情况下,大部分孩子都达到九十分以上,我知足了。下午备课《爬天都峰》。很多小伙伴问我是怎么备课的。其实我备课挺简单的。
先把课文朗读一遍,默读两遍。主要从写了什么和怎么写的两个角度去思考(太深刻的文本解读我真不会)。然后明确这篇课文的单元定位和单篇目标。初读《爬天都峰》感受到这篇课文和《麻雀》一文不同之处在于对话的描写。课文开头只有一句:“假日里,爸爸带我去黄山,爬天都峰。”简单直接地介绍了时间和地点以及主要事件。接着第二段描写我看到天都峰后的感受:我爬得上去吗?真叫人发颤。这是他的想法。接着出现了本课的关键人物,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课文用了三个自然段描写我和老爷爷简单的对话。接着写我怎么爬天都峰的: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盘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这是爬山的动作。
最后第八自然段又写了我和老爷爷的对话,表达了彼此的鼓舞,互相鼓励,汲取力量的美好情感。课文题第一题: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第二题:课文是怎么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
大情境啥的我倒是想不出来,只做一件事:向作家学习写清楚一件事一、讲清楚这个故事。也就是明白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明白写作顺序。二、学写这个故事。也就是围绕2到7自然段明白课文是怎么写清楚的。从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的三个方面切入。但这里还涉及到一个问题是,我需要提醒孩子们对“对话”的材料要做一些筛选。很多孩子容易陷入XX说了什么,XX又说了什么,XX又说什么……很多冗长的对话是不必要的。要精心挑选最有价值的对话,这个是需要渗透给孩子们的。最后一个部分的对话是对这篇课文的主题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不是作者强加上去的,而是通过一段对话来呈现的,因此这个部分的对话是不能省略掉。所以要告诉孩子们的是,有时候,道理不用说得那么直白和俗套,用对话的方式来呈现会更好。三、写写一个片段。运用方法,迁移写“初试身手”部分,写赛跑的过程。这个部分引导孩子将人物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的写下来。过程中也可以渗透前面的学法,赛跑前、赛跑中、赛跑后的顺序,在赛跑过程中的对话怎么筛选,怎么用对话表达主题思想,我觉得是可以做到的。(反正我不喜欢学生老用这样的结尾:“从这次赛跑过程中我明白了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样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