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传》一书中,杨绛先生说钱钟书先生有“誉妻癖”,大概意思是钱先生逢人便夸阿季(杨绛)的好。巧的是,我家先生也有这样的“誉妻癖”。他逢人便说,他夫人能力强,教书尤甚。这自然有些夸张的成分。我一再告诫他,要低调,低调。认真想来,他吧,一则是太闲没事干,二则也是给自己脸上贴金呢。哈哈,罢了,反正一般他也只敢在村里得瑟得瑟,在外人面前,倒是不敢胡吹的。
但,这就造成了村里人对我总是带有三分敬意。说来惭愧,在村里人心中,我是一名“教书先生”。有文化,有个正经工作,在他们心中是顶厉害的。因此,村里每逢喜事,他们总是问爹娘:“听说你儿媳妇字写得好,能不能帮忙写个人情簿?”
四川人讲究个礼尚往来,家中有事,大摆宴席,请亲戚朋友来热闹热闹,随一份子钱,是习俗,是规矩。人一多,便不记得谁送了多少,因此需要一个本子写下来,就像账目本似的。
其实,我不喜热闹,更不爱参与关于钱的事。村里人爱比较,哪家随的份子钱少,哪家随的多,会在茶余饭后,被三姑六婆津津乐道很久很久。有的人家为了面子好看,随了大礼,人情簿上好看,事后又后悔不已,念叨许久。唉,在我看来,自己的生活过好最重要,讲究个面子又是何必。
但这事我拒绝是无效的。公公婆婆望着我,先生用各种甜言蜜语迷惑我,对他们而言,教书先生记录个账目,随手一挥,不很简单嘛!总之,这件事我反抗无效,最终只得答应下来。
这个活儿轻松倒也轻松,只需坐在门口台子那里,翘着二郎腿,磕着瓜子,有客人来时,问写谁的名字,记录下数,把钱收入包里即可。
不过也不轻松。首先是得一直坐在那里,离不得人。其次是,村里人的方言特重,我经常转换不出汉字来。一婆婆让我写“搂”字姓,我疑惑不解,还有这种姓?后面才有人告诉我,是“鲁”字。这“搂”和“鲁”倒怎么混在一起了呢?遇到一些同音字,我也分不清楚是“乔”还是“谯”还是“钱”……
场面一度尴尬。
有人小声说:“教书先生也有不会写的字?”
哎呀,我真想说,教书先生不会的可多了!汉字文化博大精深,哪能都会呢!
不过,这也让我明白,世人对“教书先生”期待过高啊。
这就是为什么家长们对老师总有高要求的缘故吧。会上课,对孩子好还不行。要字好,人美,有爱心。不仅如此,还要爱学习,与时俱进,聪慧过人。不仅如此,还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书达礼,学识渊博。
是不?心中的“教书先生”是不是这样的呢?
可是!
完美的人是不存在的。教书先生亦是凡人而已。你看,钱钟书先生是大学者,学术成就自不必说,但其实呀,他是一个“生活白痴”——水开了不知道,灯泡坏了不会换,饭也不会做。众人皆凡人。
当然,本着这样的高期待,我会努力把字写好,课上好,对孩子好,做一个“三好”教书先生。
做的不好的地方呢,也请见谅啊,我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老师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