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课堂里

文摘   2024-12-14 12:23   四川  

周六上午,见到了久违的阳光,悄悄爬进了我的窗,跳进了我的书房。冬日的阳光自然是最讨人喜爱的。它驱散了冬日的阴沉,带来了积极向上的力量。
一上午,收拾房间,扫地拖地,再为家人熬煮了一锅鸡汤。做这些事情,也缓解了一周的疲惫。鸡汤还未熬好,看它咕噜噜地冒泡,真真是调皮呀。

在电脑前坐下码几个字吧,尽管最近无话可说了,也无新鲜的事情发生。静静地在阳光下看着字符一个一个冒出来,也是享受。越是期末,反而轻松许多,再不用绞尽脑汁地去备课,做课件,反而有时间读书了。

近读李政涛教授的《活在课堂里》。这本书是闺蜜送给我的。大约是知道我读过李教授所有的书,知道有新书,就为我买了来。人生难逢一知己,更难得有一个时刻想着你的人。这不是生活的小确幸吗?

这本书读得挺快,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熟悉李教授的语言系统,读来顺畅。二是观点认同,读来赞同感强烈。这本书围绕“课堂”这个关键词介绍了“理想的课堂”“设计的课堂”“传统的课堂”“世界的课堂”“科学的课堂”“未来的课堂”“教师发展的课堂”这几大板块,在目录中,也为我们呈现了一本书成形的样子。

说个题外话是,小学教师的确应该也向大学教授学习,他们站位高,看得远,对我们一线教学的路线是有导向意义的。当然,有时候理论和实践并不一定是完全契合的,我常常觉得,大学教授并不一定能上好小学的课,所谓术业有专攻也。但理论可以促进我们的认知发展,而认知决定我们的行为,指导我们的实践,促进我们的反思。

李教授认为,课堂要活出“我这个教师”的生命质量。要让“我这个生命”深深根植于课堂里,绽放出属于我的花朵。他心中的好课是“实”的——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的。是“长”的——生长的样态。是“清”的——清晰的样子。是“细”的——训练的起点、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机会、激发学生的兴趣、选择合适的内容、时间底线等。是“深”的——深度学习,深到思维和情感里去。是“融”的——让课堂融合起来。

这些标准也是我心中好课的样子。是的,明晰好课的标杆,能让我们朝着理想的方向前进,仰望之,遵循之,实践之,与每一堂课都融为一体,最终长在自己的生命里。

最触动我的一篇,是《做方法的主人,不做方法的奴隶》。李教授谈到,索要“方法”,是身在一线的老师们的习惯。但是,方法只是教育教学的一部分,不是教育的全部,更不是教育本身。要方法,但不能唯方法。

关键在于,找到适合的方法。

他说,我们往往习惯去“找”方法,从名师大家的课堂里找,从流行时髦的方法中找,从书本典籍的世界里找……

而真正好的方法,不是“找到”的,而是“长出来”的,从自己的生命中长出来的。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是错、反思和调整中逐渐成形,最终从自身的全部实践活动中结晶而来、脱胎而成。

只有如此长出来的方法,才是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方法。

这些话,让我产生了深深地共鸣。有朋友不止一次地问我,怎样上出一节好课来?我却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她——真正的好课是和自己融为一体的课。真正的好课是靠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吸收、不断地融合、不断地改进、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实践而来的。

在《纪昌学射》这个故事中,飞卫是一名非常优秀的教练和师父,但纪昌的能够成为百发百中的神射手,跟他保持专注、刻意练习、甘受寂寞有很大的关系。好的故事,不仅能给孩子带来启发,对成年人也有“警示”的作用。

练好基本功,从古至今,似乎还是规律。

李教授说,要创自己的方法。创自己的方法来自永不停歇的教学试验,需要经历一次次的尝试摸索。课堂,就是教师的试验场,教室就是教师的实验室。我的风格,我设计。近段时间,在听课时已经不再听执教老师讲了什么,而是刻意练习文本解读和课堂重构。这缓解了我很多焦虑和苦恼。听《月迹》,被细腻的笔触和童真的趣味所打动,没有细腻的心,大约是写不出来这样的文字的。脑海中出现的是诗中月,眼前月,心中月的组块策略,浮现的是“爬着那竹帘格儿”“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的灵动,是“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的静谧,这样的动静交织,的确构成了这篇独有的意境美。“月亮是每个人的”,奶奶的这句话,影响“我”至今,这句话又有着怎样的含义和影响。哈,这些浮想,真的太有意思了。等我回过头来时,已经不知道老师讲到哪里了……

什么是教师的基本功呢?大概是文本解读的功力吧,得像纪昌一样长期的专注的吃苦。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关注语言本身,关注内容,关注思想和情感,进入文本时,要保持一种全然的敏感和警觉,要打开自己的生命,对每个字,每个符号,保持敏感和警觉。

如此,我想才能上出好课,长出自己的方法吧。

看别人的书,想自己的事。

听别人的课,想自己的课。

最终都要发现全新的自己。

似乎通过写作,找到了未来努力的方向……


虫虫的脚印
我是虫虫,一个90后语文教师和班主任。读书教书就是我的日常,愿与孩子共同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