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薛法根老师执教《如梦令》

文摘   2025-01-03 12:26   四川  

这节《如梦令》,之前是听过的。当自己也尝试古诗词教学以后再来听,感受又会不同。所以简单整理了一下。我觉得,要把薛老师这节课和他的讲座连在一起听,才会有所感悟。尽管这节课已经过去了好几年,仍然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学名师,不光要学习做了什么,怎么做的,还要明白为何这样做,要明白学理依据。

先来看看薛老师关于古诗词的讲座。

诵读:感受音韵之美

古诗词的教学,第一要诵读,感受音韵之美。因为古诗词是我们汉语艺术的精品。它对语言的运用达到了一种至美的境界。其中音韵之美。是古诗词特有的。所以一定要用诵读的方法。近体诗,就是隋唐以后出现的新诗体。不但结构整齐,讲究押韵,而且还有平仄。所以我们朗读的时候一定要教平仄。

节奏感不仅仅是在诗词教学当中要训练的,还可以从我们的声律启蒙当中,从一年级识字开始就开始进行音韵的节奏感的训练。我们有两本书,一本叫《声律启蒙》,一本叫《笠翁对韵》。它就是在对字,对字的过程当中,掌握了字音、字形、字义和字的用法。最重要的是,把握住了字的平仄,字的用法。这是我们现代汉语学习当中所缺少的。所以一二年级可以补一补声律的启蒙教育,这样对古诗词当中用词体会就更真切。我们很多老师对平仄了解的比较少,所以教学当中没有从这个角度切入来进行教学。平仄其实就是我们的声调。有一个歌诀,古人已经把平仄的功能读法、表现的艺术写出来了。平生平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平和仄的读音不一样,表达的情感不一样,朗读的技法也不一样。所以一首歌诀就可以把平仄教会。

 平仄有简表、五律、七律,平起仄起,它都有基本的规律。我们来看一下《登鹳雀楼》,它的平仄应该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这是仄起。刚才我们学到的《如梦令》当中,为什么用藕花不用荷花?因为在这一行当中,第三个字要用仄声,不能用平生。所以他把荷花改成了藕花,这就是平仄决定了用什么字。这也是平仄。山行也是仄起。我们看了这么多的平仄的。诗词就知道中央电视台那个相声是有问题的,平仄平仄平平仄,没有这样一首词的,因为它不符合诗词平仄的韵律。

我们还要注意结构。诗词的结构,我们很多人不去关注。但是,结构是理解每一行诗句意识的一个切入口,也是我们把握朗读节奏的一个要点。近体诗的律诗和绝句,它的结构主要看每一行后面三个字。因为三言结构的诗歌是我们古典诗歌、民歌最典型的一种节奏形式。

我们来看李白的《朝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如果我们保留后面三个字不动,前面四个字可以改成两个字,它仍然是一首五言诗,变成了白帝彩云间,江陵一日还。猿声啼不住已过万重山。仍然有意境。如果我们再把前面两个字删掉,变成“彩云间,一日还。啼不住,万重山。”仍然是一首诗,现代诗仍然有意境。如果我们把有些字山,有些字保留,变成长短句,变成了词“朝辞白帝彩云间,一日还,猿声啼不住,已过万重山。”这叫词。还有,我们可以加字,它仍然不改变原来的意思。所以三言结构的古诗词结构,它是非常稳定的,这就是我们把握古诗词结构的基本要素。

古诗词当中还有一些谜语诗,很好玩,小朋友读读诗,猜猜谜语,不必要对这首诗所过度的解读。轻轻松松就可以学习古诗词。尤其是在一、二年级,以孩子对古诗词的兴趣为主。
想象:领会境界之美


1.意象与意境
  诗词营造的意境非常丰富,需要我们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够去领悟和体会。这里要区分意象和意境的关系,把握三个概念。
(1)形象
形象就是诗当中所写的那个事物。
(2)意象 
这个事物被诗人赋予了特定的一种情感。这个事物已经不是生活当中原本的事物,而是诗人人格化了,情感化了的事物,这时候这个事物就成了意象。比如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了四个事物。这四个事物赋予了诗人一种愉悦、轻松的情绪。黄鹂歌声悦耳,心情愉悦。翠柳那么鲜活,也是一种愉悦感。白鹭,青天都赋予了同样一种情感,这叫意向。比如“月”。它就是一种意象。它赋予了一种思念的意象,思念亲人,思念故乡,有很多诗句,我在这里不一一说了。
(3)意境
什么是意境?就是多个意向围绕一个主题组合成的一幅画面。比如刚才讲的杜甫的《绝句》。它四个事物都是围绕一个情感,一种情绪,它就有了意境。如果这四个事物当中换一个事物,这种意境就消失了。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我改一种动物,两个乌鸦鸣翠柳。这时候诗的意境荡然无存,对吧?一行白鹭上青天,换成一行“大雁”上青天,那换了一个意境是思念。如果我们这样来解读形象、意象和意境,孩子是读得懂的。
所以诗中没有情,没有志,没有理,就没有意境。意境它应该有一个附着点,它有一个聚焦的点,这个点要么是情,要么是理,要么是志。比如我们很多哲理诗,就是围绕理来形成意境的。“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它围绕的是一个理。
2.想象和还原
这种意境怎样才能领会?两个关键词,一想象,二还原。所谓想象,是诗人在创作的当中,有情感推动下的一种艺术的构思,无理而妙。还原,就是把这首诗所写的事物回到事物本真的那种状态,然后进行对比,你就发现诗人的情感际遇所在。
第一种叫事物还原。贺知章的《咏柳》耳熟能详。孙绍珍先生进行了一个还原,太有意思了。他说,“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二月的春风为什么像剪刀呢?春寒料峭,有点冷,像刀一样,但这不够。因为很锋利的刀很多,为什么一定是剪刀?因为前面有一个词,不知细叶谁裁出那个柳条上的嫩叶。就像用剪刀精心裁剪过的,所以前面出现一个裁,后面跟着一个剪,连起来一个词语叫裁剪。妙不可言。”如果后面换一把刀,孙绍振先生说,“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菜刀。”那就不美了。所以一还原,你就发现了独特的美。不要简单地说这是一个比喻,为什么这个比喻妙不可言,一定要还原。
第二种叫事件还原。今天我们学《如梦令》。就是把词还原成文。一还原就发现三个“没想到”。这就把这首词特殊的特别的那种情意就表达出来了。
第三种是过程还原。白居易的《夜雪》。诗人是怎么写出这首诗的?晚上下雪,诗人在哪里?诗人在被窝里睡觉,你看“已讶亚衾枕冷”。被子和枕头都是冷的,他是被冻醒的。“复见窗户明”,以前的门都有格子的,都用纸糊的,亮了,那是冰雪映照的。“夜深知雪重”,雪是轻的,怎么可能是重的呢?看最后一句,“时闻折竹声”。窗外的竹子不断地被积雪压断的声音,判断出下的是大雪,积雪很厚,雪才显得重,因为压断了竹枝。所以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半夜里面,因为下大雪非常寒冷,被冻醒。然后写了这首诗。还原了这个过程,孩子就知道诗是怎么形成的。
第四种叫背景还原。比如苏轼的《纵笔》,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亲达五更钟。苏轼被流放。流放的时候,他没事可干,天天在那里睡午觉。打更的人一看,苏先生在睡午觉,更就打得很轻。他就写的这首诗,意思是他活得很好。结果这首诗传到了京城,他的政敌读到了,我把你流放,你还活得那么好,行,再给你流放,这一流放流放到了海南琼崖。最后,他就死在那里了。所以诗,它要还原到诗人写作的那个时代,背景,这首诗才有意义,读的才有滋味。比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今天,我没有讲这首诗是李清照在怎样的一种环境当中,背景当中写的,因为这个比较复杂,一定要知人论世。今天只是孩子知道写的那一段交友的经历,因为是小孩子,小学生,足够了。到了初中,到了高中,甚至到大学,那一定是要去研究的。当然我们也有一些孩子研究得比较透,比如那个女孩子,她已经研究得很透彻了。

推敲:品味语言之美


1.诗的语言潜能
诗歌的语言。吴桥把它比作米酿成的酒,把它比作舞蹈,非常有意义。我们可以去体会一下。美国学者把诗的语言比作“四度语言”,第一度是理解,第二度是感官形象,第三度是感情,第四度是想象。所以教师要教出四个层次来,只是教到理解的层次是不够的。

2.诗的语言变形
它可以让这一诗句当中的信息增加或者删减。又或者转换文意。
它跳跃,还可以突破一般的搭配的规律,反常组合。
比如诗人顾城写了一首现代诗《别加糖》,“在早晨的篱笆上有一枚甜甜的红太阳。”那太阳是红的,大家可理解,但是太阳怎么是甜的呢?那太阳是可以吃的啊,就像那个草莓一样,哎,这就是什么变形了啊,这个事物变形了,这就是诗人的情感,让那个客观的事物变形了。

3.诗的语言推敲
  诗歌是一个完美的整体。我们读诗很美,但是要破解它非常困难。所以著名的史学家、哲学家杜国庠先生做了一个比喻,一个完美的文学作品就像一个苹果,很香很甜很美,但是表皮很光滑,读者就像那个蚂蚁。他要解读这个作品,汲取里面的营养,却无从下口。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就是要在苹果的表皮掀开一层皮,打开一个缺口,然后沿着缺口让孩子深入到文本的内部,从内容到语言之间反复的推敲、揣摩,品味到诗歌独特的美。这就是我们诗歌教学的秘密。
《如梦令》教学实录
执教:薛法根老师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一、溯源,了解诗词文化
1.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是下学期才学到的,(出示:如梦令)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如梦令,这是一个词牌名,我们还记得哪些词牌名?
生:卜算子、沁园春、念奴娇……
师:这些都是词牌名,那这个词牌名是如梦令,为什么叫如梦令呢?我们考证一下:五代有一个后唐,后唐主庄宗,叫李存勖,他写过一首词叫《忆仙姿》
出示:
             忆仙姿
五代  后唐庄宗   李存勖
曾宴桃源深洞
一曲舞鸾歌凤
长记别伊时
和泪出门相送
如梦   如梦
残月落花烟重
师:这首诗中出现了两个字叫如梦,宋代的苏轼认为庄宗写的《忆仙姿》里如梦两个字特别好,建议名字改为如梦,所以后来如梦令就成了词牌名。
师生再次齐读:如梦   如梦  残月落花烟重。
2.师:以后人家问你为什么叫如梦,知道了吗?,篇幅比较短,字数比较少的称为令,篇幅比较长,字数比较多的称为什么呢?
生:大令。(笑声)
师:叫长调
师:如梦令这个词牌名,它是一种格式,凡是用如梦令来写的词,字数都一样,看看有多少字?
生:33个字。
师:几句?
生:7句。
师:33个字,7句,其中第56两句是重叠的,所以称为叠句。词语重叠叫叠词,句子重叠叫叠句,用这个词牌名做词的诗人有很多,但如梦令写的最好的诗人是李清照。
【薛老师从这首词的词牌名入手,不仅让孩子们了解到“如梦”这个词牌名的来源,还了解了关于词的一些文学常识。从一首,到一种文体,由浅入深,拓展了知识面。】
二、诵读,读出诗词韵味
1.学诵读方法
出示李清照的图片,师做简要的介绍:
李清照,生于1084年,卒于1155年,距今已有800多年了,她号易安居士,所以有的书上叫她李易安。她的父亲是北宋著名的学者和散文家,母亲也是优秀的文学大家,小时候的生活安定,优裕。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下,小小年纪就文采出众。她写的如梦令一共流传下来两首,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首。
2.出示《如梦令》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呢?
一生读。师评价:不错,他读得很有节奏,停顿很重要,我们读诗读词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停顿,再读一遍,大家仔细听听,他在哪个地方停顿的呢?
师:他的停顿都有规律的,古诗的朗读停顿一般都是有规律的,比如五言,停顿号后面是几个字?(师带着同学一起背诵《登鹳雀楼》)再比如七言,停顿之后后边一般是几个字呢?
(生一时语塞,师鼓励他背诵一首。生背《出塞》,马上就意会了。)
师:一般的五言、七言,停顿后后边都是三个字。
(师指名一生再读古诗。生读。)
师:你读出了这首诗押韵的那个韵脚,听出来了吗?韵脚就是每一句的最后那个字的字音。我们除了停顿之外,还要再把押韵的那个字上加重音(再指名读)
生读。
师:非常好,如果你停顿再长一些,会更好的。
生再读。齐读。
师:好的,注意停顿、轻重,不管是诗还是文都要注意,但是读诗还有一个特别的方法,你在读出节奏感的时候还要注意这两个字,板书:平仄
师:汉语拼音有四声,哪两声是平音呢?
生:一、二两声。
师:一声是阴平,二声是阳平,那仄声是第几声呢?师引导学生读三声、四声。
师:古代诗词每一个字读音的长短不一样,有一个规律叫 平长仄短。
出示加上平仄音的诗句。
平仄长短
——|————| |
常  记溪 亭 日暮,
——| |————|
沉  醉不知 归 路。
| | |————
兴尽晚回  舟,
| | |————|
误入藕花 深 处。
——|——|
争 渡,争 渡,
——| |————|
惊 起一滩鸥鹭。
(师教学生做平仄的动作。)
师:现在我们一起读这首诗,做动作,再齐读,特意强调“平长仄短”
(师示范引领学生做,学生自己做手势读古诗。)
师:经常这样念,练的时间长了,你就会吟诗,也会吟词了。
指名读。
师:你的节奏感不错,练熟了,我们就能像古人一样吟诗吟词了,再齐读一遍。
薛老师在这节课中,引导学生从轻重、停顿、平仄的角度去学习吟诵。他认为古诗词具有音韵之美,所以要多诵读。而诵读不是装腔作势,拿腔拿调,故作姿态,他是给了学生具体可行的方法。方法具有迁移性,学会了这一首的诵读方法,学生学习其他古诗词,也能用这样的诵读方法去学习,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2.多种形式诵读
出示竖行的如梦令、出示篆书的《如梦令》、出示行书的《如梦令》,引导学生诵读。
【事实上,大家都认为古诗词的教学离不开“读”,免不了“多读”。但是怎么读,又怎么激发学生的兴趣去读,薛老师为此颇费心思。你看,除了教给学生诵读的方法,他在变换成形式让学生读。当一张张不同书法形式的《如梦令》展现在学生眼前时,学生的反应是“哇!”,通过这样的“新鲜感”激发了学生读的兴趣。就这样,学生一遍一遍诵读着,读得兴趣盎然,读得烂熟于心,就这样潜移默化地解决了背诵的任务。在此基础上,还欣赏到了不同的书法美。】
三、想象,还原诗句画面
1.想象
师:《如梦令》李清照的,这首小令通俗易懂,便于大家传唱,虽然写于800年前,但是现在的人一读就懂,没有太难的地方。
出示“藕”字,指导学生分成三个部件写藕字。
师:藕长在哪里?
生:水里。
师:藕是水里长出来的植物,所以藕是这样写的(师范写),你们吃过吗?它开出来的花叫什么花?
生:荷花。
师:藕花就是荷花,但这里为什么不用荷花通俗易懂,为什么用藕花呢?
生:可能是考虑平仄。
师:你很有文化。在词中,第四句的第三个字一般用平声还是仄声?
生:仄声。
师:是的,用仄声更好听,所以诗句中用藕花。古人写诗词一定是推敲用字的,这个功夫很深,把这个句子再来齐读一遍。
师:这首词里有个常记,是什么意思呢?
生:常记就是常常想起的意思。
师:这是一篇回忆的文章,回忆往事,在那段往事经历的时候,李清照多大岁数呢?
生:十五六岁。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她很活泼,所以我猜的。
生:十七八岁。
师:十七八岁很大了,在古代都结婚了。
生:十二三岁吧,和我们差不多。
生:十六岁。
师:你怎么肯定十六岁呢?
生:因为我在一本书上看到的。
师:没看书只能猜,看了书就能确定了。
师:十五六岁是人生当中一个什么样的年段?
生:青春期。(生笑)
师:十五六岁,少女时代,她到郊外去干什么呢?游山玩水。在古代的时候,男孩子、女孩子都要把头发盘起来,插个簪。这件事,作者什么时间去玩的?
生:日暮。
师:说得让我听得懂。
生:傍晚。
师:什么季节?
生:夏季。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有荷花。
师:具体说什么时间?
生:夏季的一个傍晚。
师:什么地点?
生:溪亭。
师:溪亭,这是济南郊外的一处风景。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生:常常想起,有一年夏天的傍晚,在溪亭边游玩。
师:沉醉不知归路什么意思?
生:玩得十分沉醉都忘了回家了。
师:他说的是沉醉,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吗?
生:我看她是喝醉了。
师:有什么理由吗?
生:猜的。
师:一个是陶醉,一个是喝醉,哪一个意思呢?
生:更多的是喝醉,因为醉的都不知道回家的路了。
师:是的,这里面有沉醉陶醉的意思,但更多的是喝醉,醉得都不知道回家的路了嘛!
生接着说:很晚很晚才回家,不小心滑到了藕花深处。
师:兴尽两个字可以颠倒一下顺序,玩得很尽兴。争渡是什么意思?
生:争着滑,争着滑。
生:滑呀,滑呀。
生:快滑,快滑,惊起了一群鸥鹭。
师:不容易呀,大概的把这一次郊游的事情说得八九不离十了,但是你说的比较平淡。读书一定要读出味道,要有滋有味。什么叫有滋有味呢?怎样才能有滋有味呢?要想象。
师:在日暮的溪亭边,你看到了什么呢?想象一下。
生:晚霞灿烂。
师笑:挤牙膏似的挤出了一个词。
生:灿烂的晚霞染红了天空。
生:灿烂的晚霞似调色板,把天空调得五颜六色。
师:再想象一下,晚霞映照在青山绿水上,这青山绿水就怎么样了呢?
生:就像铺上了一层锦缎。
师:你看到溪亭日暮,你可能还会见到什么呢?
生一时回答不出来。
师:你可能还会看到王勃诗中写的那种景象: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你还可能看到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2.还原
师:这就叫想象,诗词中只有4个字——溪亭日暮。只有通过想象才能把情境想出来。但是,仅有想象还不够,还需要还原,(板书:还原)把那件事还原出来。
师:作者在游玩的过程中发生了许多意外,有哪些意外呢?
生:他没想到迷路了。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误入。
生:回家时惊起了一滩鸥鹭。
师:又是一个意外,还有意外吗?
生:喝醉了,而是是大醉了,酩酊大醉。
师:游玩过程中应该去游玩,但是她喝醉了,她迷路了,还把鸥鹭惊起了,这三个是不是她游玩前预料的,设计好的?
生:不是。
师:这叫没想到。现在用“游玩时,没想到……”的句式还原三个场景。
生:我没想到会喝醉,而且是大醉,醉得连回家的路都不知道了,醉得很晚很晚才划着船回家。
师:这就叫还原,接着还原。
生:我没想到滑到藕花池里了,把一滩鸥鹭惊起了。
师:误入藕花深处,再来想象一下,站在荷花从中,你看到了什么呢?想象一下描写荷花的语句。
生:荷花很美。
生:荷花很美,有的完全开放了,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师:看不清方向,找不到路,只见一片茫茫的荷塘,前后左右都没有路了,在这时再聚焦还原,这一下怎样了?
生:作者和她的小伙伴都是慌乱的、害怕的。
师:急了,慌了,乱了,这时候一群少男少女会怎样做呢?想象一下。
生:会喊救命啊。
生:会说快滑,快滑,赶紧找路。
……
师:这时候是一片慌乱啊,谁来把这个场景还原一下。
生:这一下,我们都慌了,都乱了,都急了,有的喊救命啊,有的喊快滑快滑,有的在努力地找方向。
师:这时候乱作一团了,这时候会有什么声呢?
生:桨声,尖叫声,水声。
师:这一下,场面乱成一团。继续还原,没想到什么呢?
生:没想到惊起了一大群鸥鹭。
师:通过想象情景,通过还原事情,我们就能把少女时代经历的那场游玩读得有滋有味了。在古代,一个字可能就是一个场面。
师出示“惊”字:谁惊了谁呢?
生:我们惊到了鸥鹭。
生:鸟惊了我。(笑声)马上意会到:我惊了鸟。
师:我惊了鸟是现象,还要读到背后的意思。为什么会惊起?惊起过后是什么?
生:鸥鹭受到惊吓而惊起,惊起过后是作者深深的回忆,陶醉。
师:他常常想起这件事,回忆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生:惊喜、愉快。
师:所以说,这个惊字是这首词中用的最妙的一个字了。33个字写了作者游玩时的经历,我们先通过想象去想象当时的情景,还有3个还原当时的事情,没想到……没想到……没想到……这样你就读得入味了。再次齐读这首诗词。
生齐读。
【如何领会诗词的意境?薛老师认为可以用还原法。事物还原、事件还原、背景还原,这三种方法是深度品读诗句的好方法。而这首词讲述了李清照少女时去游玩的一次经历,宜用事件还原法,走进当时的场景。给我的启发是,既然考虑遵循诗词教学的规律,更要研究“这一首”的独特性,选择最为适宜的方式。薛老师喜欢用“写”的方式,在另外一个版本的《如梦令》中,他采用了把这个事件写下来的方法。我很喜欢。听说读写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而把场景写下来会让孩子的画面感更为丰富,写的过程是想象的过程,是想象定格的过程,给孩子时间,就会有更多的惊喜。安安静静,有时候就是学习语文的智慧。】
四、学唱,读懂词人内心
师:加上三个未曾想,这首诗就不平淡了,回忆起来就有波澜了。这首词还可以唱呢?我选了一个男生唱的,一个女生唱的,你们要先听哪一个呢?你们要听出这首歌中的情,这首歌的旋律?
师放女生唱的歌曲。
生听。
师:什么感觉?
生:还是比较欢快的。
师笑:因为你的心事欢快的,所以你听了是很欢快的。
生:低沉的。
生:非常着急的。
生:有点淡淡的忧伤。
师:确实是的,低沉的,淡淡的。唱歌的作者是站在哪个年龄段的李清照来唱的呢?
生:四五十岁。
师:是的,淡淡的回忆,回忆曾经的事情。再来听男生唱的。
生听。
师:什么感觉?
生:欢快的。
生:轻快的。
生:愉悦的。
生:活泼的,调动的。
师:唱这首歌的人是把娜个年龄段的李清照唱出来了。
生:十五六岁的。
师:这首词很有意思,常记是说她长大以后回忆以前的事情。后面的内容都是写她少女时代的发生的事情。这首诗词有两个不同的视角,值得我们品味。作者还写过一首如梦令。
出示:齐读。
师:据说这首词写完之后,轰动了整个京城,这首词也被称为“千古第一情诗”,请你们到适当的年龄的时候再读一读,品味一下千古第一情诗美在何处。
题外话:我听薛老师的课有一种兴奋的感觉,原因在于,他总能讲我不知道的东西。想来一是因为他解读的功夫高明,二是因我浅薄无知,还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薛老师的课堂板块清晰自不必说,这是“组块教学”思想的一大优势。每个板块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符合教学的规律,学生的认知规律。结构化思维是我正在努力的。
在学生分享“还原事件”的片段时,薛老师的语言敏感力让我很羡慕,很敬佩。学生说“喝醉”时,他说很准确。学生说白鹭“沉睡”时,他说改为“栖息”更好。学生说白鹭被“吓飞”时,他说“惊飞”可能会更好。这个片段看起来很小,却让我明白,功夫不是一日所练成的。想来贾志敏老师点评的功夫被薛老师学得出神入化。包括他在课堂上给学生吟诵的那一段,我会想,这得需要背后花费多少心力去学习啊?我对吟诵没有接触过,但听起来挺难的。倘若让我在课堂上吟诵一首,我打死是张不开嘴的。
听薛老师的课,有一种他不是教课文而是教语文的感觉。词牌名的由来,如何读出诗词的韵味,如何想象和还原走进一首词,如何让学生爱上这短短33个字的词,爱上中国传统诗词文化,他在课堂上都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听薛法根老师执教《暮江吟》
听薛法根老师执教《雷雨》
听薛法根老师执教《一只窝囊的大老虎》
听薛法根老师执教《清贫》
听薛法根老师执教《手指》
听薛法根老师执教《忆读书》
听薛法根老师执教《风娃娃》
听薛法根老师执教《父爱之舟》
听薛法根老师执教《大还是小》
听薛法根老师执教《走月亮》
听薛法根老师执教《爬山虎的脚》
听薛法根老师执教《灰雀》
听薛法根老师执教《父亲、树林和鸟》
听薛法根老师执教《四季之美》
听薛法根老师执教《火烧云》
听薛法根老师执教《小虾》《童年的水墨画》
听薛法根老师执教《小马过河》
听薛法根老师执教《清平乐·村居》
听薛法根老师执教《小猴子下山》
听薛法根老师执教《珍珠鸟》
听薛法根老师执教《少年闰土》
听薛法根老师执教《比尾巴》
听薛法根老师执教《王戎不取道旁李》
听薛法根老师执教《伯牙鼓琴》
年轻教师可以向薛法根老师学什么?
薛法根老师上出好课的秘密
读薛法根老师《像教育家那样做老师》有感



让自己的生命留下痕迹
这个世界我来过



虫虫的脚印
我是虫虫,一个90后语文教师和班主任。读书教书就是我的日常,愿与孩子共同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