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预习和日记

文摘   2024-12-07 10:14   四川  

01关于预习

去年,赖建平老师的一篇关于预习的文章爆火了。有人问我,我的班有没有预习作业?

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预习什么时候做,预习要做哪些事情。

赖老师坦言,他对预习作业怀疑的态度是因为他的自身经历:

读课文——粗粗地看一遍,反正老师没有办法检查;

生字词抄写——不得不写,那就用最快的速度完成;

打问号——还真很难找出不懂的地方,于是象征性的打几个;

……

也就是说,这样的预习作业,他在敷衍地做。而孩子们呢?我想更多的是也是跟他一样,马马虎虎,敷衍了事,甚至不做。

其实,关于预习,我也曾反思过。职初时,我也学着别的老师的办法,让孩子读课文,起码三遍。让孩子在课后组词,还要思考课后的问题。

但在实践中我发现,我布置的预习家庭作业,基本是无效的,除了那些认真负责督促的家长能够落实,很多孩子的预习作业等于浪费时间。

并且,我开始怀疑自己——比如,我让孩子在课后组词的要求,是否合理?因为,课后的生字我还并没有教,我就让孩子组词,那还需要我讲吗?比如,我让孩子思考课后题,但课后思考题明明是我的教学目标,如何在课堂中潜移默化地解决课后题的难点,是我备课应该做的事情。

我不应该把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丢给别人。
因此,我对预习作业做了简化。

第一,预习的要求是——把课文读通顺即可。(至于需要几遍,孩子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

第二,预习的时间是——课堂上(多在延时服务期间)大概是10分钟左右。

在课堂上完成朗读预习的作业有这样一些好处:一个是遇到不认识的生字,问同学,问老师,问字典,老师能看到孩子解决问题的过程。另外,10分钟以后,我要抽读。因为是随机抽,因此孩子们在这个10分钟内的朗读异常认真。

因为限时,因为要反馈,认真专注的态度下效率就会更高。

我喜欢高效率,不喜欢磨洋工。培养孩子专注力,这也是一个方法。

因此,我不是没有预习作业——是没有预习的家庭作业,也没有那么复杂的预习作业。

02关于日记
三年级教材中教过孩子们写日记。那个学期,我刚开始也尝试过让孩子们写日记。但问题很多。比如,孩子们每天写得都是上课、吃饭、睡觉,无话可写。比如,如果每天写日记,语文作业比较复杂,我根本来不及批阅。
我一直认为,无反馈,不作业。凡作业,必有反馈。

因此,每日日记我是来不及反馈的。于是,我开始尝试循环日记。分组,轮流写。这件事情,坚持了一个学期。孩子们也完成了一本专属于熊猫班的日记本。但后来我又发现,其实孩子们每天的内容依然存在着大差不差的内容,也就是把一天的事情像流水账似的记录了一下。

从某个程度上讲,这样的日记本当然是有意义的。但是,我们练习写作,写日记,只是为每天留下痕迹?我更期待的是他们写作能力逐步提升。每一次写作,瞄准一个小训练点,有目的刻意练习,我觉得更好。

因此,日记被迫放弃,我将三年级的重点精力放在了小练笔上。有的小练笔是教材里要求写的,有的小练笔是从文中习得的写作方法,加以模仿和运用。有的是对课文内容的改写、缩写、扩写。

这些小练笔,因为短小,目标精准,我能及时做得教学评,成效也不错。在大作文时,孩子们能主动自觉地将小练笔学到的方法运用起来。小步子原理,才能让大成品更加稳重。
很幸运,我也有看魏智渊老师的“海拔五千”(类似日记)。我发现他不仅是记录每天所做的事情,更精彩的地方在于反思。吾日三省吾身,我想,要引导孩子养成思考的习惯,这个更重要。思考,更有价值。把思考写下来,就是汇聚智慧。
魏老师说他并不是反对日记,重点不是要不要写,是怎么写,写什么,如何指导反馈。这些问题确实思考和探索。我坦白地承认,我不要求孩子写日记的根本原因在于——我没有好的方法。在没有更好的方法之前,我可能不太愿意用错误的方法抹杀孩子的兴趣吧。

我有时候只是觉得,现在的孩子节奏太快了,时间安排得太满了,任务布置多了真的于心不忍。我觉得,有时候也需要给孩子一些空间和时间,自愿自由一些,让其自由生长。

这个世界本就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适合自己、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
我从来不认为自己做的就是对的,要一直摸索,一直反思,一直改进。

虫虫的脚印
我是虫虫,一个90后语文教师和班主任。读书教书就是我的日常,愿与孩子共同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