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读一本小书——《学习究竟是什么》。说它小是真的,比一般的书小。现在很多书的制作都考虑到现代人的实际,利用零碎时间阅读,装在包里,方便携带。也足以说明,现代人的时间实在是太过于紧张了一些。
近段时间对“学习”二字有了兴趣。学无止境,习有方法,得一直在学习的路上。先是读了一本厚厚的《人是如何学习的》,说真的,我好像读完了,又好像没有读。大约是翻译缘故,又约是我的理解有限,读来似懂非懂,模模糊糊。我觉得,理论书籍都有这个特点(不怪我)。
但这本《学习究竟是什么》就不一样了。语言平实,故事颇多,观点明确,读来就像吸石一般,吸引住我的眼睛。
人呐,果然是容易在舒适区感受乐趣。
闲书有时候倒也不闲的。这本书的第一章就讲“学精第一”。一本书能够吸引我,要么是因为观点相同,产生共鸣,要么就是观点新颖,提升认知。关于“学精第一”,我深有体会。2023年,我一节一节读于永正老师的课堂实录及书籍,写心得体会。2024年,我学习薛法根老师的课,一节一节听过去,写学习笔记。这些,大概都源自于我的内心的观点——学精第一。
书中提到要做到“学精”,就要“刻意练习”。真正的练习不是为了完成运动量,练习的精髓是要持续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
在舒适区做事,叫生活;在学习区做事,才叫练习。
经过一两年的听课刻意练习,我察觉到自己在教学设计方面有所提升。尤其是组块思维在教学设计上的运用,在我原有复杂、凌乱的教学想法上更精简了,更有层次性了。也就是说,我对自己的目标及活动更加明晰了。这样的进步,只有自己能够察觉,有种偷着乐的感觉,很奇妙。接下来就是刻意练习的时间,我在自己的课堂上刻意练习,在公开课上刻意练习。我不求战胜别人,只求战胜自己。
的确,在“学习区”做事总会遇到困难。但在挑战困难之后,又得到了成就感。很快,我又发现了自己的另外一些问题。譬如,教学设计简约了,教学活动明晰了,但教学创意却依然没有。我隐约觉得,教学创意的来源,应该源自于大量的反思,大量的阅读,大量的知识背景,知别人所不知处,想别人未想到处,才有创意。从这一点来讲,跨界阅读,保持思考,实在很有必要。
书中也提到“基本功”。作者认为,作家的培养,应该像训练小提琴手和篮球运动员一样练基本功。写作训练课程要强调把写作“分块”练习,接着,就是重复,重复,再重复。
是的,我们要把大目标化成小目标,然后重复练习。自己的学习如此,学生的学习亦如此。我们的基本功也只能“分块”练习,课堂语言、课堂调控、师生互动、教学设计、文本解读、阅读与写作……
不要慌张,不要匆匆忙忙。
另外,作者强调反馈的重要性。要随时获得反馈,一定要有反馈。当学生表现好时要给予反馈,促进他继续努力,当学生有所失误时,教师及时反馈,促使他及时调整方向。
由此想来,公众号的写作意义也在于反馈。有时候我也会因为读者的喜欢而促使我想写点什么;有时候也有写作高手提出建议,我受益匪浅。难怪,管建刚老师总是强调,发表,发表,发表。发表,也就是反馈的力量。
作者认为,培养人才的有效方法是学徒制。学徒制的好处在于“量身定制”。这让我想到健身教练之所以有效,无非是因为一对一的指导,更有针对性。哪些人需要增加重量,哪些人需要基础动作,他都会根据情况做调整,触及学员的“最近发展区”。但成本太高。教学也是。在班级授课中,很难做到一对一的指导,一个老师要面对几十个甚至几百个学生,学生很难获得“量身定制”的机会。
因此,作者认为,最有效的方法还是自学。自学是提升自我的唯一途径。古人云:“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大概也是强调自我学习的重要性。飞卫是一位优秀导师,他的指点给了纪昌学射的方向,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但纪昌的相信、勤奋、坚持、愿意自学,这样强大的内驱力,促使他取得了成功。
关于学习,也有一些方法是有规律可循的。心理学家几十年的研究结果表明,真正有效的方法可以归结为:
第一,要在学习时间上安排一定的间隔,不要突击学习。(这大概是我周末不布置作业的原因,因为学习需要间隔,原来是有科学道理的。)
第二,在不同的场景下、用不同的方式学习同一个内容。(这启示我们教无定法,而目标一致)
第三,要经常参加测验,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可能这就是单元测试存在的价值,不是竞争,只是检测掌握情况)
第四,要把新学到的知识和以前的知识建立连接。(这一点是最难的,要了解学生已知和应知,起点和终点之间的联系)
书中第二个观点是“学广第二”。毋庸置疑的,知识的广博会让人融会贯通,更利用解决问题。
我很喜欢这段话:风格,是一种非常人性化的东西,它的反义词是机械化。“我喜欢你的风格”,这简直就是对人最高级的评价。
去做一个独立的人,而不是去做一个工具。
很多时候,创意也来自于独立的思想。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就有了属于自己的风格。
怎样从“刻意练习”的模仿到达“个人的风格”呢?第一个当然是坚持自己,发现自己。书中说,一个最普遍的创造方法,就是“想法的连接”。所以很多时候,跨界、跨行反而有很多新点子,新想法,这就是“想法的连接”的作用。大咖的特点是,有一个自己的核心领域,在这个领域钻研比较深,比通才深但没有专才那么深,但他不仅仅专注这一个领域,他能够把核心领域中的技能运用到邻近的领域中去。
像《西游记》这样博大精深的传世之作,也是吴承恩读了各种传奇笔记,融合了佛教和道教的哲学,映射了官场政治,把这些综合在一起,才构建出一个庞大的神话体系。
这样来看,爱好、好奇心、兴趣、广博、关联就变得非常重要。深耕专业的同时发展其他,强大自己的知识网络,想法的连接才能产生。
那么,如何让自己学精或则是学广,我觉得是保护好自己的注意力。我挺喜欢书中关于注意力的几个句子。因为朋友说,我的注意力维护得很好。也不尽然。我仍然会受到很多干扰。不过,这样的一些句子会提醒我:
追剧、上网这些活动根本不算休息,只会让你更累。你必须不被任何外部信息吸引,纯粹是自己跟自己闲聊才好。注意力是需要“养”的,它是一种能量。保护注意力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找个不需要费力的事情做,织毛衣、摆弄花草、散步之类的活动。目前,我用的方法是健身,跑步,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能让我恢复注意力。第二个方法是小睡片刻。这一点我很难做到,因为班主任要守着孩子午休,也让我颇为烦恼和抓狂。如果每天能小睡半个小时,我的脑子可能会更聪明一点。第三个办法是假装自己是别人。换个视角,进行对话,转移注意力。
该集中就集中,享受大脑的自由。
那什么第三呢?是创造。学习,有了学精、学广,才可能有创造。创作的最大回报,就是施展了自己的理念。外部驱动会让你陷入疲于奔命的状态。《哈利波特》第一部出来被拒稿十几次,我想罗琳没有多么在意。她想写,就写出来,自己满意就行。发挥永无止境,所以你不论成败都要持续地完善自己。这样你追求的不是外部给的结果,而是自我完善的过程。就算别人不知道,只要你自己能感受到自己在完善,在变成更好的人,你也会感到充实。
这样的一本小书,好读,也好用。更重要的是“用”。我并非推荐书,只是写下我此刻的所思所想。
虫虫的脚印,写下深深浅浅的脚印,记录成长的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