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薛法根老师执教《山居秋暝》

文摘   2024-05-21 21:46   四川  

听薛法根老师执教《山居秋暝》
文 | 虫虫老师


01

我对古诗教学可谓一窍不通。

因此,当我听了薛老师执教《小池》《绝句》以后,心中感慨万千,却一字未写。我给自己储备了好几本关于古诗解读的书籍,可是,每一本都很厚重,在忙碌的教学工作中,也实在难以抽出时间阅读(惭愧啊惭愧)。

下午好不容易得空,听薛老师执教《山居秋暝》,王维的一首诗。

薛老师的课,一如既往的,环节看起来很简单: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

“解诗题”环节中,薛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题目的意思,而是从“居”字切入,住在山里——山居,住在村里——村居,住在异国他乡——客居,住在不想让别人知道的地方——隐居,而诗题中的“居”就含有“隐居”的意思。

而“暝”字的理解,薛老师则采用了字形理解字意的方法,学生明白“黄昏”之意。

如此,诗题“山居秋暝”也就理解了。

这个部分我有两点感受,第一,我们在进行课堂组织时,有时候要找到小切口,“转两个弯”,可以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学会理解的方法。第二,对公开课来说,入课慢一点,缓一点,对学生而言,可做好一个心理准备,营造一个有安全感的课堂环境。

课堂,也要讲究节奏。

02

古诗的教学一定离不开朗读但是,如何让学生愿意读,读得好,是需要老师思考细节的。

“读诗文”这个环节,我印象最深一点是——即便朗读,也要设计台阶。台阶一,读正确。台阶二,读流利。台阶三,读出节奏。台阶四,读出韵味。

朗读有层次,学生有挑战,才能将朗读教得兴致勃勃。“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着读着,语言内化了,读着读着,大部分意思悟得了。

“说诗意”这个环节,部分教师大抵是借助注释,告诉学生难理解的词语的意思,去“翻译”诗句的意思,有些生硬,有些机械,也常常破坏了诗的美感。

薛老师是这样做的。先将诗句每一句的前两个字标红,问学生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前两个字写的景物或人物,然后请学生找一找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和人物。找的时候,学生遇到了困难——“春芳”是什么?薛老师顺势而导,让学生明白“随意春芳歇”的意思。

第二个问题是:山里有谁?学生找到诗人、浣女、渔夫。

接着引导学生想象两幅画面,这个地方,薛老师用了“写”的方式,将两幅画面分成两组,写下想象的画面。

写,有时候更有助于学生精心思考,认真想象。学生需要将自己想到的画面转换成形象的语言,不仅如此,还力求“写得美”。这比“翻译”诗意更有思维含量。

之后学生分享写的画面,教师适时点拨。

这个环节,老师有翻译诗意吗?没有。
学生明白了诗歌意思了吗?明白了。
不仅明白了,还有些入情入境、身临其境的感觉。

03

“悟诗情”部分,薛老师引入了诗人王维创作背景。诗虽语言精炼,但却饱含着情感。有意思的是,薛老师抓住了“空山”这个矛盾点——山中有村民,有浣女,有诗人,为何为“空山”?

学生在这个矛盾点中感受到,是诗人的心“空”了,他表达的是自己喜欢这隐居的生活,喜欢这与世无争,没有尔虞我诈的静谧。原来,“空山”在王维心中。

这个部分的教学足以窥见薛老师解读背后的功夫。除了知诗人的处境,还得知诗人的心境呀。

一节几十分钟的课的背后,需要的是几十年的积累。

上好课这件事,从不是那么容易。仿佛能看见夜深人静时,一盏孤灯下,一位对教学有着不懈追求的老师不断地阅读和思考的身影……


听薛法根老师执教《雷雨》
听薛法根老师执教《手指》
听薛法根老师执教《忆读书》
听薛法根老师执教《风娃娃》
听薛法根老师执教《父爱之舟》
听薛法根老师执教《大还是小》
听薛法根老师执教《走月亮》
听薛法根老师执教《爬山虎的脚》
听薛法根老师执教《灰雀》
听薛法根老师执教《父亲、树林和鸟》
听薛法根老师执教《四季之美》
听薛法根老师执教《火烧云》
听薛法根老师执教《小虾》《童年的水墨画》
听薛法根老师执教《小马过河》
听薛法根老师执教《清平乐·村居》
听薛法根老师执教《小猴子下山》
听薛法根老师执教《珍珠鸟》
听薛法根老师执教《少年闰土》
听薛法根老师执教《比尾巴》
听薛法根老师执教《王戎不取道旁李》
年轻教师可以向薛法根老师学什么?
薛法根老师上出好课的秘密


相信一步一个脚印走
走过的每一步都算数

虫虫的脚印
我是虫虫,一个90后语文教师和班主任。读书教书就是我的日常,愿与孩子共同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