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没有写。也有朋友开始催促我该更新了。我看蔡朝阳老师公号刻意停更了两个月。他说,如今存在的问题是信息过载了,有时候做点减法,才是明智的选择。我深以为然。我经常有一种感觉是读者根本不需要过多关注我写的烂东西。我深深的知道,我愚昧,我偏执,我经验不足,我阅历浅薄,我所知有限。所以我的文字,不必看,不必读。这也是我迟迟不愿出书的原因。
这段时间姜萍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刚开始,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励志的故事,确实有很多人在某一个方面是有着天赋的,如果能被激发,这个人的人生路径将会不同。偏科,就是我的弱点。我反思我的教学,该如何发现孩子的天赋,该如何给孩子成长的空间,让他在某个领域闪闪发光。作为教师,我还能做点什么?不知为何,后面这个消息就变味了,我也没有关注了。知道太多,会失望。对整个…都失望。就像去年一名师写了一篇随笔,文章本身没有问题,而因为个别词语就开始揣测,变味儿。很多人在看戏的同时,没有人记得他在教学上所做出的几十年的努力,也没有人记得他日不间断地阅读,笔耕不辍的执着。一个年近半百的老教师,能够如此精进自我,能够如此心系教育,在我看来,实属难得了。而许多人,却缺乏基本的包容。有时候,一句伤人的话,影响的就是别人的一辈子。
还能说什么呢。
期末考试也没得说。这法那法,我倒觉得,功在平时。每节课的备课,耗费了我大量的心力。期末时,我反而轻松。我看到的孩子对学习充满动力,我看到了他们对学习的热爱,他们愿意且乐意去攻破难题,他们的提问,比我考虑得更周到。所以,我爱期末。平时的点点滴滴的,我怎么做的,又是无法言说,无法阐述清楚过程的。这个过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一节课的背后,不仅是文本解读,也不仅是课堂组织,学生中心,它涉及到方方面面。一定程度上,一个人的生命气质就是他的课堂气质。竟无法复制。
很多年轻老师跟我说,我是榜样,我是小太阳,给人能量。其实也不是,只是我常常报喜不报忧。毕竟,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也就是说,我也是无奈的。我也常常陷入一边又另外一边的痛苦。所以我读书,我跑步,我做饭,我努力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我也得反复告诫自己,不抱怨环境,不怨天尤人,多包容,多理解,我已经很好了,我已经很棒了。反反复复,无限循环。
我相信这个世界美好还是多于残酷。哦,想起来小时候唱的那首歌,我不想不想长大,长大以后烦恼就多了。也想起来那句话:感受到现实的残酷,却依然要热爱生活。
结束语:从此,凡是我遇见的,我都喜欢,一切都被接受。从此,我不受限制,我使我自己自由,我走到我所愿去的任何地方,我完全而绝对地,主持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