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精神疾病遭遇遗传:何去何从?

文摘   2024-11-14 18:49   山西  

中西汇通心理学 

情感剥夺

08月27日



主讲人

吴雄志



《中西汇通心理学》为太湖学堂——心身医学部,最新推出的一门公益课,旨在汇通儒、释、道心学、中西医学、心理学来认识生命实相,了解心身疾病的根源。此为《情感剥夺》内容的课后答疑。




01


线上 • 课后问答





 

怎么理解精神类疾病的遗传问题?



答:关于精神类疾病,我们用大众更能理解的词来解释它,不用心理学很专业的词来解释它。这个词叫因缘际会,就是单有因是结不了果的,单有缘也是结不了果的,需要因和缘加在一起才能结果。

包括先天和后天。先天就是遗传,精神类疾病是有遗传倾向的。后天主要指童年期(2~7岁),然后是少年期,越往后越不容易成为精神疾病的因,尤其是在孩子人格形成以后,它是不容易形成精神疾病的因的。后天的经历和先天的遗传共同作用于个体,叫做因缘际会。


是什么?精神类疾病往往由一些特定的事件或者场景诱发。缘是指某一个事件或场景,比如:父母过世时,孩子年龄还很小,当时没有诱发精神疾病,几十年后看到父母过世的床、房间,等等,或者一些吓人的事件或者场景,这个就是缘。一个事件、一个场景,在一个时间点上诱发他的精神疾病就是“


除了先天和后天,可能还有“其他”原因,这里不做解释。先天和后天就是遗传与环境共显性。


所以,明白了精神类疾病整个发生发展的过程,你就知道,如果家里有遗传倾向、有精神类疾病的家族史,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孩子。


如何理解情感剥夺障碍?



答:我们讲情感剥夺障碍,最主要的是想告诉大家一句话:活在当下。为什么?因为过去不可得,未来不可得。过去不可得是情感剥夺,情感剥夺是童年的经历;未来不可得是自恋型人格的人,他对未来充满着幻想。

自恋型人格的人对成功、权利、金钱、美貌,以及未来的人生充满着不切实际的幻想。为什么自恋型人格的人明知“未来不可得”还要去追求?因为他“过去不可得”,过去的情感剥夺导致他形成了自恋型人格,对未来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既然过去不可得,未来不可得,就要舍得,活在当下。



只有活在当下的人,才能去对抗情感剥夺和自恋型人格,才不会对未来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不会在潜意识里沉浸在过去的伤痛之中。你舍得的那一刻,就活在当下了。


用另外一句话说: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不可得的东西就是“幻”,你知道它是幻,就可以舍得,而活在当下。





02


课程信息





更多精彩内容

请下载 吴门医述app

心身医学基础课程中西汇通心理学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中西汇通心理学》 的课后答疑,主讲老师:吴雄志 教授。分享此文出于传播和学习交流之目的。吴门心身 为 吴门医述  太湖学堂  心身医学部  官方公微,致力于汇通医儒释道、传播吴门中医心身医学,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247557838)开白。


编辑:课程整理小组

排版:薛喜梅

审核:邢秀华


推荐阅读


答疑|| 文科生为什么不能报考中医?

警惕!抑郁症的7大躯体症状!

答疑|| 放不下去世的亲人,是放不下自己吗?

新书|| 死亡不是终点,是新旅程的开始!








吴门心身
儒释道医汇通认识心理健康与疾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