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学了许多,仍然培养不出“自信”的孩子,为什么?

文摘   2024-09-29 17:58   安徽  

中西汇通心理学 

爱与被爱

8月26日




主讲人

吴雄志



《中西汇通心理学》为太湖学堂——心身医学部,最新推出的一门公益课,旨在汇通儒、释、道心学、中西医学、心理学来认识生命实相,了解心身疾病的根源。此为《爱与被爱》内容的课后答疑。




01


线上 • 课后问答





 问

  

怎样培养孩子的自尊意识?如何理解自己被他人尊重的需求?



答:有被他人尊重需求的人,多数是自恋型人格。需要获得他人尊重和认同的本质是自卑。所有自恋型人格,最底层的逻辑其实是自卑。这种自卑的心理防御机制启动之后,让他形成了自恋型人格。
人有8个层次的需求(生理、安全、被爱、尊重、认知、审美、实现、超越),普通人就在4个基本需求上(生理、安全、被爱、尊重),其中就有尊重的需求。尊重的需求有两个:第一是自尊;第二是社会尊重,就是他人的尊重。
情感包含了自爱和被爱,自爱是自己尊重自己,被爱是别人尊重自己。过度自尊的底层代码是自卑。自卑是因为他觉得自己不好。“觉得自己不好”源于比较,造成情感剥夺。
比如:孩子的父母去深圳打工,外婆照顾他,他不见得会被情感剥夺,不见得会形成情感剥夺障碍。
什么时候容易形成情感剥夺障碍?如果外婆在他舅舅家生活,舅舅也有孩子,外婆不仅照顾他,又照顾舅舅家的孩子。外婆在舅舅面前,一定会更加关注舅舅的孩子,因为她在舅舅家吃饭,要让舅舅心理平衡。
不管是外婆还是舅舅照顾孩子,只要有另一个孩子进行比较(社会比较),就会发现外婆更爱另一个孩子,也不见得外婆就真得更爱另一个孩子,但在这个孩子的视角上觉得外婆更爱另一个孩子,因为他在舅舅家。他想要外婆抱,但外婆抱着表弟,抱不了他。
他在比较中就觉得自己不好,外婆更喜欢另一个孩子。他的情感得不到满足,这时他是自卑的,可是他要生存下去,就形成了过度的自尊和自爱,将来在人格方面,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自尊可以表现为自卑的心理防御,进而形成自恋人格,这是不健康的,所以培养孩子健康的自尊心是很重要的。自尊是因为我好,所以自尊,而不是因为我不好,需要自尊。
比如:孩子考上了清华大学,你说“孩子很优秀”。而不是孩子语文考了1分,数学考了2分,物理考了3分,你说“孩子很优秀”、“你不比别人差”、“你很好”,等等。
自恋人格表现为不健康的自信。健康的自尊来源于自信,健康的自信来源于成功,本质上来源于意志。意志的核心是确定目标、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确定目标、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过程就是成功,成功带来的心理体验就是自信,自信带来自尊,自尊引起自爱。
自爱不等于自恋,自爱是正常的,自恋是病态的。孩子自尊心的培养,就是要给予孩子自信,让他相信自己好,让他感受到自己的好。如果他没有具体的事情去感受自己好的时候,他会发现自己不好也好,这就是自恋。
比如:孩子今天参加语文竞赛得了一等奖,你鼓励他,满足一点需求,庆祝一下,让他成功之后建立自信,他觉得自己好,培养他的自尊心。而不是孩子参加竞赛,考了1分,你也告诉他:“孩子你很优秀,你就是天才”,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是有问题的。我们应该对他的每一点进步,每一点成功,都给予鼓励与认同。




02


课程信息





本课程直播免费开放

可连麦答疑

想听课的老师请扫码

按提示进群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中西汇通心理学》 的课后答疑,主讲老师:吴雄志 教授。分享此文出于传播和学习交流之目的。吴门心身 为 太湖学堂  心身医学部  官方公微,致力于汇通医儒释道、传播吴门中医心身医学,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247557838)开白。


编辑:课程整理小组

排版:邢秀华

审核:薛喜梅 李小君


推荐阅读

请告诉孩子:不要自卑!能力有大小,但生命是平等的!

答疑||  看清这三点,培养快乐的孩子

答疑||40%多北大学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这背后的根源到底是什么?










吴门心身
儒释道医汇通认识心理健康与疾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