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汇通心理学
情感剥夺
08月27日
主讲人
吴雄志
《中西汇通心理学》为太湖学堂——心身医学部,最新推出的一门公益课,旨在汇通儒、释、道心学、中西医学、心理学来认识生命实相,了解心身疾病的根源。此为《情感剥夺》内容的课后答疑。
01
线上 • 课后问答
问
因为工作原因,我的孩子从5个月到幼儿园中班时请阿姨抚养,孩子跟阿姨感情较好,后来送孩子上了全托幼儿园。孩子在初中以后性格变得内向,现在上大学后感觉和自己不亲,这种情况如何理解?
答:孩子不跟我们亲,那么我们跟孩子亲吗?如果跟孩子亲,在孩子最需要情感联结的时候,为什么没有形成情感联结?如果你在搬砖,请告诉孩子:妈妈在搬砖,如果妈妈抱你就不能抱砖,抱你的结果是饿死,所以妈妈选择了搬砖。
现在一定要找到孩子情感剥夺的点,一定要让孩子重新唤起童年的经历,然后告诉他:妈妈多想抱你,但是妈妈的手在搬砖。
如果不是因为搬砖,就不要怪孩子今天跟你不亲。因为在他需要情感联结的时候,你把他送到了全托幼儿园,而全托幼儿园的老师可能没有跟他形成很好的情感联结。
也就是说,幼儿园的老师只是对孩子进行了身体的照料,我们不知道老师有没有提供保护性力量,孩子在幼儿园有没有被欺负?即使幼儿园的老师做到了身体照料和保护性力量,也不能要求他一定要做到情感联结。从职业操守来讲,爱孩子是老师的职业操守,但这不是一个强制性规定。
对幼儿园来说,孩子在幼儿园吃得好、不生病、没有被人打、没有受虐待,就没有问题了。虽然一个好的老师应该给孩子形成情感联结,但不能要求老师一定能做到情感联结。幼儿园一个班二三十个人,老师根本爱不过来,这个时候孩子是缺少情感联结的。
我们要理解孩子,也希望孩子能够理解父母。有一对夫妇家庭条件很好,喜欢两个人的生活,把孩子从小送到香港读书,后来又送到国外读书,现在父母觉得孩子跟他们不亲。
父母过着幸福的不能再幸福的生活,幸福了十几年,现在说孩子跟他们不亲。孩子在人格形成的阶段没有跟父母形成情感联结,怎么跟他们亲?所以我觉得,这种父母需要跟孩子重新建立情感联结。
孩子为什么和阿姨亲?因为阿姨是孩子的情感寄托。为什么阿姨会成为他的情感寄托?因为法定监护人没有跟他形成情感联结。
孩子上了初中之后,12到14岁人格形成了,不是性格变了。在人格形成前的少年时期,都是需要父母跟孩子灌注情感的。童年是父母和孩子情感联结的最关键时期,人格形成以后,孩子就有自己独立的情感了。
所以,我们会发现,孩子在少年时期还愿意跟父母交往,因为那个时候他还不是一个独立的人,还需要爱和关怀。而这个时期也正是父母弥补孩子童年的时候,当然,这个时候已经是事倍功半了,父母要付出五分努力,才能得到一分收获。但是,孩子在12到14岁人格形成了,就难以补偿了。
所以,一般人格形成时间是12到14岁,在孩子7到12/14岁这个年龄段去弥补孩子类似于还高利贷,如果到孩子14岁以后再弥补,那就真的叫还高利贷了,甚至要还一辈子。
也有孩子在人格形成以后还能改变,但是这个概率很低,父母的这种付出真的很难,我们也不需要非得去强求,能做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一切事情无非是因缘际会,有因有缘有果。比如,情感剥夺障碍是因;导致孩子社会适应不良,难以找到工作,这是缘;抑郁症自杀是果。因缘果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现在,我们看到了这个问题,那就尽量的跟孩子好好相处,多陪他玩,孩子有什么需求能满足的,或者需要情感交流和沟通的,都是可以的。时光不可能倒流,只能尽可能做的更好一些。
02
课程信息
更多精彩内容
请下载 吴门医述app
心身医学→基础课程→中西汇通心理学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中西汇通心理学》 的课后答疑,主讲老师:吴雄志 教授。分享此文出于传播和学习交流之目的。吴门心身 为 吴门医述 太湖学堂 心身医学部 官方公微,致力于汇通医儒释道、传播吴门中医心身医学,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247557838)开白。
编辑:课程整理小组
排版:薛喜梅
审核:邢秀华
推荐阅读
答疑|| 文科生为什么不能报考中医?
答疑|| 放不下去世的亲人,是放不下自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