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化:涵养生命的语文育人

教育   2024-09-22 16:00   浙江  

人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真正的教育是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其本质是对生命的呵护和终极关怀。[7]生命是教育的本质和课堂的基点,语文课堂要从“人”的角度去珍视学生对文本独特的个性体验,激发学生在语言建构与运用中融进自己对生命的思考,借助语言这条跨越时空的通道,丰盈生命,净化心灵。语文好课必须具有点化功能,内化精神,外化语言,要在“言”与“意”的互转中得到水乳式的交融,让学生认识生命内涵,习得生命自觉,养成生命智慧,“成为不但在学习上能够自主,而且在人格上、意志上能够真正‘自立’的人”[6]。钱梦龙先生的《愚公移山》正是这样的好课,课堂教学的点化自然无痕。

实录3:

师:他要移山,可他已经多大年纪了?

生:就要到90岁了。

师:这么大年纪了,他自己能看到山移走吗?

生:看不到。

师:这一点愚公自己也知道,你们看,他是怎么说的?

生:“虽我之死”。

师:你解释一下好吗?(学生解释)

师:对,这里要用个假设的意思。可见愚公移山时早就想到在自己手里是移不了的。他自己能享受到移山之利吗?

生:(齐声)享受不到!

师:这看起来似乎有点傻了,对不对?但我们用另外一种观点来看,用什么观点呢?生:为子孙后代造福。

师:哎,讲得真好,同学们都讲得这样好,真叫老师高兴!我们如果用“为子孙后代造福”的观点去看愚公,他不仅不笨,而且还不是一种小聪明,而是——

生:(齐)大聪明!

课堂高明的点化要做到融通,要从文本看到生命,要把文本阅读转化成生命智慧和未来人生的滋养。钱梦龙先生巧妙地引导学生思考愚公移山背后所蕴含的深意,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文本,如愚公年迈却依然坚持移山的动机,以及他对“虽我之死”这一表述的深刻理解。钱先生不断鼓励学生表达见解,及时肯定正确的解读,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学生剥开了文章的思想内涵,不动声色地诱引着学生触摸到了文本的深刻精髓。这种互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认知,更是在潜移默化中锻炼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这样的情境构建与讨论,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更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从不同维度理解问题,如何在面对挑战时做出价值判断。

“他不仅不笨,而且还不是一种小聪明。”钱梦龙先生最后的点化可谓润物无声,深刻无痕,恰如钱梦龙自己所追求的“使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寓于语文训练。务必引导学生因文解道,因道悟文”。他站在“文本立场”中,关注学生的生活和能力,让学生真正感悟到经典文本的价值所在。钱先生通过精准的提问,激发学生内在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挖掘文本深处的哲理与情感。对“虽我之死”的精妙解读,不仅纠正了学生的初步理解偏差,更巧妙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高层次的思考,即理解个人行为对后代长远福祉的深远影响。这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精心培育,鼓励他们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的深度与广度。

钱先生还非常注重情感教育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文本解读,潜移默化地将诸如毅力、奉献、远见卓识等正面价值观传递给学生,内化为学生的生命动力,使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人格也得以丰满,意志得以磨砺,闪耀生命智慧的光芒。通过学习,学生明白了,为子孙后代造福的愚公,是“大聪明”,是“大智若愚”,我们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钱先生的《愚公移山》的课堂,是一个智慧被点亮、人格得以塑造的舞台,学生们在这里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为他人着想,学会了从传统故事中汲取精神力量,最终朝着成为学习和生活上都能自立的个体迈进。

语文深深浅浅之间
在语文的大地上,我们彼此相遇;在生活的天空中,我们共同倾诉。这个世界,怎么样才是最美好?铭记该铭记的,忘记要忘记的,浅浅微笑,深深感恩,有你有我,我们一起寻路青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