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玩味”语言——以肖老师《往事依依》为例//张楠楠 洛阳实验中学

教育   2024-11-03 12:10   甘肃  

教《往事依依》,我觉得最难的是课后第三题“文中有一些词语运用巧妙,值得反复玩味”中的“玩味”。“玩味”就是让学生快乐地品味语言,甚至还要不厌其烦地“玩来玩去”。

多难呀!

先说说我读肖老师文章前的想法,为了让学生有“玩”的方向,可以以网络流行词语“沉浸式体验”导入,对“沉浸”一词给一个示范支架:

示例: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本义:浸泡,浸入水中。多比喻完全处于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同义词:陶醉、沐浴、痴迷

语境义:文中指“我”完全投入到读《千家诗》带来的美的享受之中。

情感:表现出我小时候乐于读《千家诗》以及现在回忆起读《千家诗》的难忘留恋之情。

给这样的支架,理由是:学生最初了解词语,是从查字典开始的,也就是词语的“本义”,《往事依依》知识卡片是“同义词”,《散步》后的知识卡片“词义和语境”,这些都是可以用来品味词语的方法。而文中的用词都是与情感、文脉紧密联系的,于是也要从“情感”方面品析。

接着思考这个环节:

此处给出支架的好处是让学生品析词语时有了方向,了解到品析词语时可以从“本义+同义词+语境义+情感”个方面考虑,学会一个方法。

但是又想,下一次上课再次品味词语的时候,说:我们来玩味一下这个词语吧。学生统一说的是:这个词语本义是……同义词有……在这里指的是……表现出……。

这好像没有“玩味”的感觉了。

我突然对“支架”有了新想法:“支架”可以理解为“梯子”,是学生达不到目标时,教师为他们提供的便捷方法、有效路径。可是当学生还没有自己想办法试一试“蹦一蹦”,就看到了老师放的“梯子”,估计也会走捷径,直接用梯子了。说不定他们有更好玩的方法呢?

所以,“支架”出示的时间,决定了是“限制”,还是“有效路径”。

这个环节改成这样行不行:

你觉得沉浸这个词语用在这里好不好?为什么?”

学生可能会回答:好,“沉浸”体现出沉醉、浸润,写出了作者读诗时很陶醉……

学生也可能回答:“沉浸”不好,“浸泡”更好,“沉醉”更好……

学生们再辩论辩论哪一个更好玩味的感觉不就来了吗?同时,学习了语言文字运用,不就落实了课标的要求吗?

 


同样是“玩味”语言,看看肖培东老师是怎么引导学生(下面语句摘录自肖老师的公众号)

大家注意到了没有?“看不上眼的竟是一本”,又用了一个什么词?

真好!最好的地方在什么地方?他把语言的阅读和生活场景做了关联,这就是学语言的好方法。把妈妈编织毛衣的情景和这个词在文章当中的意思连起来学,那就学会了。妈妈编织毛衣可不是一根毛线,多不多?

她读过的诗就像一坛坛的美酒,诗如酒浓,把她给读醉了所以你发现了没有,抓住不同的那个字去体会,就得出了阅读的感悟。那么沉浸,你就抓“浸”,怎么样?先组词。

同学们,如果用前面那个同学阅读语言和生活联系来品味的方法,“镂”我们可以组词,你说。

好,第一位老师头与肩膀摇晃,第二位老师专注的神情凝注在眼神里。文章描写不多,但就是抓住了最有味道的最有感染力的那一瞬间,马上就把这个老师的讲课——,用刚才的词语说。


看完后,惊叹,肖老师也太会“玩”了吧!

1.先“发散”后“聚焦”。课后题提到“玩味”词语既然是“玩”,每个学生发现的、喜欢的词语一定不一样,先让他们像玩一样,“发散”一下,找找自己喜欢的。然后再聚焦到“编织”“沉醉”“沉浸”“雕镂”几个词语上。

2.顺势而教。学生说到“编织毛衣是串起来的”,肖老师就顺势把语言的阅读和生活场景做了关联,这就是学语言的好方法,这不就是“体验联想法”吗?由词语联想到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学生说到“沉醉,肖老师就提到另外一个词语“沉浸”并总结“抓住不同的那个字去体会,就得出了阅读的感悟。这不就是知识卡片中“同义词”的辨析吗?

如果说,我直接给学生出示支架,就是在学生玩之前就给出“梯子”;那么,肖老师就是陪着学生玩,当学生发现一个“梯子”时,他就像一个玩伴,告诉学生:嗯,你找的这个“梯子”真有用。

3.提醒运用。当学生不会分析“雕镂”时,肖老师提醒“如果用前面那个同学阅读语言和生活联系来品味的方法,我们可以组并提到“文章描写不多,但就是抓住了最有味道的最有感染力的那一瞬间,马上就把这个老师的讲课——,用刚才的词语说”。学生脱口而出“雕镂”。

看吧,肖老师让学生把之前发现的“梯子”搬过来,“玩”新的词语。

如何能够在带领学生“玩味”语言时,成为肖老师这样的“老顽童”?大概是,我们要经常“玩一玩”语言吧。


语文深深浅浅之间
在语文的大地上,我们彼此相遇;在生活的天空中,我们共同倾诉。这个世界,怎么样才是最美好?铭记该铭记的,忘记要忘记的,浅浅微笑,深深感恩,有你有我,我们一起寻路青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