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调语言形式的学习,并非意味着脱离具体的语言情境。例如,朱自清的《春》作为课文,主要的教学价值不是让学生知道春天美,而是让学生学习如何从字里行间领会春天美,如何用语言文字表达春天美。“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如果改成“地上孩子渐渐多了,天上风筝也多了”好不好,这种从语言形式出发的问题才是语文的真问题,它跟“你觉得春天美吗”“你爱春天吗”那样的问题是两种不同思维层面的问题。有人反驳说,文言文教学就不是语言形式的教学。实际上,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必然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认识古代汉语的语言形式来认识作者的思想内容;另一方面,文言文中为了表达思想内容而采用的语言形式,对现代文的写作也具有迁移意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值得学生阅读,主要不是因为景物美,而是因为语言美,否则就不能解释“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为什么也能广为传诵。有文章将语言形式的训练斥之为“应试教育”的表现,甚至批评“考什么就教什么”。考试是检测教学效果的基本手段,如果“考什么却偏不教什么”,那才是真正的荒诞。
——马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