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秋天的怀念》,已经上了两节课:第一节课学习了“整体感知文章、梳理事件、了解回忆性散文”;第二节课学习了“朗读设计,通过语气和节奏体会情感”。
这是第三节课,目标是:通过把握细节,体会情感。
这个目标来自: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导读中的关键词“情感”和《秋天的怀念》课后第二题“文中哪些细节让你感动?为什么?”
课堂上以课后第二题中的三句话为例,围绕“细节”和“情感”展开。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我们探究了三个问题:
问题1. 勾画出三个句子中你认为是“细节”的字或词语,说说这个“细节”有什么作用。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这一句,学生指出“悄悄地”“躲”“偷偷地”“听”,也很快分析了出了作用,即“写出了母亲在我发怒时,并没有阻止,而是轻轻地出去偷听我的动静,表现出母亲对我的理解、包容、担心的心情。
令我惊讶的是,学生指出“在我看不见的地方”也是细节。师生讨论过程中,我们把“在我看不见的地方”改为“在屋外面”,然后发现不可以这样改。“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强调了我看不见母亲,但是母亲能够看见我,这个细节可以看出“我看不见母亲”是母亲理解我——任由我发泄,“母亲能够看见我”是母亲担心我——怕我在扔东西时受伤,所以“在我看不见的地方”是个细节。不仅是母亲观察我时的细节,也是作者写作时想突出的细节。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这一句,学生很快指出“扑”“抓”“忍住”是细节,也轻松地说出了作用:母亲看到“我”捶打双腿,并说出厌世的话后担心又急切的心情,但是又不想让“我”看出母亲哭过而受感染,所以忍住哭声,表现出母亲想让“我”振作起来的急切心情。
又令我惊讶的是,学生还说了以下几个:
学生1:我认为“咱娘儿俩”是细节,因为母亲并没有说“你要好好儿活”,而是“咱娘儿俩好好儿活”,这就表明此时母亲也过得非常不好,甚至也可能有厌世的感觉,所以她说这句话,不仅仅是给自己的儿子说,也是给她自己说:即使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而且肝疼得睡不着,但是为了让孩子好起来,自己也要好好活儿。
全班掌声,我也被她的分析感动了了。
学生2:我认为两个“好好活儿”是细节,因为这里不是一个“好好活儿”,而是反复出现两次“好好活儿”,这样就有了祈求哀求的感觉,更能表现母亲希望儿子振作起来。
我说:那我们再来读读感受一下吧。第一次读,读一个“好好活儿”,第二次读,读两个“好好活儿”。
生读完
我说:你们有这样的体会吗?
学生:读一个“好好活儿”,有种命令的感觉,而两个“好好活儿”,就是祈求的感觉。
我又感动了……
学生3:我认为省略号是细节,因为当时母亲可能还和我说了很多很多话,但是十几年过去了,“我”只记住了“好好活儿,好好活儿”,也是这句话,让“我”带着这份信念和希望乐观地活下去,因此,最后一段,“又是秋天”我带着这份“好好儿”,和妹妹一起去赏花。
全班安静,静静地倾听。又突然响起掌声,我毛骨悚然,突然就理解了肖培东老师说的:把学生带到文本中去。
这种感觉,真好,原来这就是语文课该有的感觉。
2.说说你是怎么找出这些表示“细节”的词语的?
学生答案归纳如下:换词法、换位思考法、联系上下文法。
3.再看这些表示“细节”的词语,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答案归纳如下:动词、副词、标点符号、语言、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