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依依,何为“依依”?
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依依之情”,往事萦绕心怀、难以割舍。“年华似流水。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一位七十岁的老人,回顾自己的一生,那段读书往事掀起清晰的涟漪,她将这段岁月亲切地称为“金色的回忆”,“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沉醉过的岁月,又怎会只沉醉一次?当她不再年少,只要想起这些往事,便又一次与青春撞了一个满怀。
人的一生中,总有一些往事,在某个杨柳与白雪轮回的季节里,在某个月亮跌入心怀、梅花落满南山的夜晚里,飘零的落叶,春风的容颜,多少诗愁共离樽,山水与故知、温暖与琐碎,都将一样明媚地醒来。人也因着这些被亲切爱抚着的无数往事,有了广度、有了深度、有了温度。人的灵魂因往事而丰富着。
往事依依,遍地是“依依之态”,是往事轻柔、松弛、美好的姿态。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激烈的情感,她像说话一样回顾了那段读书相伴的往事。
小小的女孩站在小小的屋里,看着小小的山水画,清晨看到,晚上看到,看得久了,仿佛自己也进入画中的世界,她还会不自觉地把家乡的山水当成梁山泊的背景,把身边的人事想象成自己喜欢的模样,生出一种对文字、文学最朴素的向往。也许在别人眼里,那些只是极普通的画和不起眼的诗,但是对她来说就是独属于小小女孩的小确幸。一个七十岁的老人,形容那些往事的时候,会用“编织花环”、会用“涂上绚丽的色彩”、会用“五彩纷呈的世界”。她的写作年龄宛如豆蔻年华的少女,她如数家珍般地细数着那些美丽的诗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隆,骚人搁笔费评章”。
此刻的她,说起这些往事的她,应是满眼的柔情和满心的甜蜜。
慢慢地,一个小小的女孩长成一个小小的学生。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在她的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不是留下,而是雕镂,那么深、那么细、那么美;留下的不仅是记忆,更是艺术品、是生命的馈赠。她说,“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她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她说,“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她说,“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此后,从那时起,多么深情而富有意义的生命节点。一个爱看图、读诗的小女孩,开始变得爱读辛弃疾的词了,开始爱读新文学了。她的世界里从“红紫芳菲、橙黄橘绿”多了“金戈铁马”,多了“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家乡的山山水水中,时代浪潮下“寂寞的炊烟”正袅袅生起……关于文字、关于文学,那最初的朴素的向往、诗意的眼光中开始长出一种广阔的胸怀。
她获得“人民教育家”时,颁奖词是这样写的:“她已是90岁的耄耋老人,有着60年的教学生涯。她依然活跃在语文教学改革的第一线,坚守在讲台上用生命唱歌,她深爱着学生,痴迷着语文教学。‘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她用这样的话语不断地鞭策着自己,也勉励着更多的青年教师。于漪,师者的楷模。”
她说:“我1929年出生于历史名城镇江,中华文化的熏陶使我在少年时代就有了美好的憧憬:做一个对国家真正有用的人。”她做到了,把她的一生所学献给了祖国和人民。长大后,活成了小时候最想成为的样子。这也许是那段读书往事送给她的最好的礼物。
那段读书往事中,有乐趣、情趣、兴趣、志趣,滋养了她的精神与人格,是她生命中的“黄金时光”。所以,她深情地写下:往事依依……
何为“依依”?是“依依之态”,是“依依之情”,是“人民教育家”于漪从小小女孩来时的路。
作者:广东实验中学 尹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