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成都,新雨过后,秋风送爽。巴蜀新课堂上看到了两位来自浙江的语文老师,很是亲切。
肖培东老师教授的是七年级上册的《往事依依》与《再塑生命的人》。肖老师的课堂没有过多的标新立异,却扎实地回归了语文本身。
在《往事依依》一课中,肖老师开门见山,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理解“依依”的含义,并探讨文章中的往事。他注重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教会学生如何识别统领句,如何阅读细节,如何抓住抒情议论句来掌握主旨。课堂结尾处,他通过探究式问题,让学生讨论文章可能发表的杂志,从而深化了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在《再塑生命的人》一课中,肖老师以一张黑色的PPT引入,引导学生思考写作背景。他让学生闭眼感受海伦·凯勒的状态,以及沙利文老师的耐心教导。最后,他以阳光的画面总结,点明沙莉文老师将海伦从黑暗带向光明的努力。
肖老师的课堂虽然简单朴素,但学生真正在学语文、学语言。他强调,备课时要反复阅读文本,找出教学价值,通过语文学习的方式,展示立体的教学动态过程。
陈忠文老师的《小圣施威降大圣》一课则充满了兴趣与活力。他通过两个简单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兴趣,围绕“摇身一变”讨论人物变化及孙悟空的“玩”性。这堂课不仅激发了学生读《西游记》的兴趣,还站在整本书的大格局下培养学生兴趣。
陈忠文老师的《小圣施威降大圣》一课则展示了立足文本、关注学生的教学风格。他通过两个简单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兴趣,围绕“摇身一变”讨论人物变化及孙悟空的“玩”性。这堂课不仅激发了学生读《西游记》的兴趣,还站在整本书的大格局下,培养学生兴趣。
陈老师的课堂充满了立体感,他关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而非仅仅关注自己的教学内容。这与肖培东老师的课堂有共同之处:解读文本,关注学生动态的学习过程。
通过巴蜀新课堂之行,我对新教材新课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虽然新教材新课标提出了新要求,但核心仍是关注学生、关注语文本身、关注文本。
钻研教材:反复阅读文本,找出教学价值,通过语文学习的方式展示立体的教学动态过程。
新教材使用:新教材的使用与以往教材没有过多区别。大单元设计只是课程的一种创新形式,并非常规课。课堂仍应以单篇教学为主,大单元设计可在学有余力时进行。
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是教学过程中自然生成的任务群,旨在达成某个教学目标。
跨学科学习:跨学科学习不是刻意追求,而是在学习语文过程中需要利用其他学科知识时才进行引用。
情境教学:肖培东、徐杰及陈忠文三位老师一致指出,语文情境并非外加于语文课堂之外的情景,而是语文课本身所蕴含的情境。这意味着,语文课文、文学作品、诗词歌赋等本身就是一个个生动的情境,无需刻意设计额外的情境来辅助教学。建议,教师应深入挖掘语文文本中的情境元素,通过朗读、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将学生带入文本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其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本的魅力。在实践语文情境教学时,教师应避免过度设计或人为制造情境,而应尊重文本本身的情境特点,引导学生自然、真实地体验和理解文本。
巴蜀新课堂之行消除了我对新教材新课标的一些焦虑,同时也让我反思自己在上课过程中的问题。学以致用,仰之弥坚,望之弥高。希望未来能与更多老师共勉,共同探索语文教学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