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肖培东倡导“浅浅地教语文”,并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执教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一课时,肖老师以“循着‘标本’游园林”为主线,通过“辨图识苏州园林——导游解说悟‘标本’——研读文章解‘标本’”三个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本文对肖培东老师的《苏州园林》一课进行赏析,学习说明文教学的有效方法。
尊重学情,辨图识景
王荣生教授在《阅读教学教什么》一书中指出,“讨论阅读和阅读教学时,必须同时关联两个要点——阅读主体和阅读对象,也就是‘谁在读’和‘读什么’”。其中,关注“谁在读”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实际学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程度或认知水平出发进行深入学习。教学《苏州园林》时,肖老师先通过几个简单的问题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随后以观察图片为着力点设计教学任务:
请看图片,告诉我两幅图片中哪一幅是苏州园林,并从课文中找出依据来。
这样的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从学情出发的教学。由图片走进课文,符合初中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知发展规律。学生读完课文后再对比观察图片,很快发现了哪幅图是苏州园林。
在“辨图识苏州园林”这一教学环节中,肖老师循循善诱,不仅让学生认识了苏州园林,而且让学生通过观察多幅苏州园林图片,理解了课文中“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句话,进而明白“阅读说明文,一定要抓住所说明事物的特征”。这样的教学真正做到“入情”。学生习得了有关苏州园林的知识,掌握了阅读说明文的方法,获得真正的成长。
创设情境,训练语用
“入理”指深入课文肌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指出,教师要“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苏州园林》一课的“导游解说悟‘标本’”环节,肖老师出示了一些苏州园林的图片,并设计了如下教学情境:
如果你是导游,需要就其中一幅图片为大家介绍苏州园林,让大家感知它的“如在画图中”之美,你会怎样介绍?
这一情境的创设紧扣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学生撰写解说词的过程中,肖老师提醒他们“可以使用文中的语句”。整节课中,肖老师都十分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从字里行间找答案。从多名学生的精彩发言中可以看出,肖老师的情境创设与教学是非常成功的。学生在肖老师的引领下,深入感受苏州园林的建筑价值和艺术价值。在这一环节中,肖老师还请几名学生到讲台上,为全班同学介绍苏州园林,更真实地代入“导游”这一身份。这既强化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也锻炼了他们的胆量。
巧妙安排,环环相扣
有老师曾这样评价肖培东老师的教学艺术:“教学必须遵循人的认知规律,语文课也不例外,其教学程序一般是先概括内容,再品味语言,最后领悟主旨。肖老师的课也大体遵循这样的思路,只是处理得格外巧妙。”这一点在《苏州园林》课例中也有所体现。
比如,在“研读文章解‘标本’”环节,肖老师布置了这样的学习任务:
同学们,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其实,《苏州园林》这篇课文也可以说是说明文写作的“标本”之一。请你从文章结构、写法、语言等方面思考,想一想这篇文章为什么能够成为说明文写作的“标本”。
这一任务旨在引导学生分析掌握说明文的结构、写法、语言等知识,看似平常,但体现了肖老师的匠心——它与“导游解说悟‘标本’”环节联系紧密,环环相扣。在前一个教学环节中,肖老师通过创设情境,带领学生了解了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到这一环节,肖老师又将《苏州园林》这篇课文作为“说明文写作的‘标本’之一”,让学生深入分析说明文的结构、写法、语言等。如此巧妙的教学设计,体现出肖老师对文本理解的深入、对教学方法的创新。
肖老师称自己的教学主张为“浅浅地教语文”,但品读他的课例可以发现,他的教学其实是浅中有深、深而有度。一线语文教师应该向肖老师学习,研读其经典课例,找到更加有效的教学门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