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耗是现代人的标配,如果你化不尽内心的冲突,就逃不开内耗的命运!
霍妮在《我们内心的冲突》的第一章开头首先提出,心理冲突、精神内耗是一种正常现象。
本文概览总结本书的核心内容,让我们化解内心冲突,远离精神内耗。
她提出了自己的冲突文化观,就是现代人的内耗是外在环境给我们造成的:
文化稳定时期,个体内部矛盾主要表现为超我(代表社会规范)与自我(个体需求)之间的矛盾。
然而,在文化转型时期(如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社会不同价值观(如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价值观)的冲突会投射到个体内心,导致个体内部出现两种甚至多种超我的冲突。这使得个体“自我”在价值观选择方面面临更大的挑战,需要更强的自我整合能力来调节和这些冲突,并最终选择与自身人格相符的价值观。
作者认为,文化转型期的冲突冲突是导致心理不适的重要因素。其心理健康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调节自我适应能力(KeyTalk备注:简称调适能力),能否在文化冲突中找到自身定位。
霍妮说这时候就更加需要强大的自我了,自我必须在转型期社会,在冲突的价值观中选择符合自己个性的价值观。
霍妮在文中接下来说,一个人要在冲突中做出有效选择,需要有四个前提:1)了解到自己的愿望和感受是什么;2)确定自己的价值观是什么;3)学会放弃;4)学会负责。
接着本书的第二章,霍妮谈到:孩童在从小成长的环境中,会普遍存在“基本焦虑”。
面对“基本焦虑”,孩子可能有三种主要应对方式:亲近他人以寻求安全感;对抗他人以化解危险;疏远他人以保持独立。这三种方式分别强调了焦虑中的依附、敌意和疏离感。
大家还记得:蓝色-利他亲和型、红色-自信指挥型、绿色-分析思考型三种风格吗?源头就是霍妮的三种人格理论。
霍妮继续指出,亲近他人时,他接受了自身的无助,尽管关系疏远、心怀恐惧,他还是努力争取他人的好感,以寻求依靠。只有这样,他才会感到和别人共处是安全的。如果家庭分裂、各执己见,他将站到最有权势的个人或派别一边。他以顺从获取归属感、被支持感,从而让自己觉得自己不再那么孤单弱小。
对抗他人时,他接受并习惯了周围的敌意,并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决心对抗。他内心不信任他人对自己的情感和意图,不择手段地反抗。他求强求胜、挫败他人,一方面是为了自保,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报复。
疏远他人时,他既不寻求归属,也无心对抗,只想保持疏离。他觉得自己与他人没有多少共同点,别人怎么也无法理解他。他构建起自己的世界——或是依靠自然,或是依靠玩偶,或是用自己的书本,或是用自己的梦想。
但实际上,这三种倾向往往同时存在,只是其中一种占主导地位,决定了其与他人的主要互动模式。即使成年后,即使某种应对方式成为主要人格特质,其他两种倾向仍会潜藏其中,影响其行为。
在正常人内心,这三种心态并无理由相互排斥。一个人应该能对人让步、与人对抗并独处。三者相互补充,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如果一者占据主导,那只是意味着在某一方面发展过度。
另外,这并不意味着居次要主导的、相对隐蔽的风格影响力更弱。表面顺从的人内心可能潜藏着强大的支配欲,只是其表达方式更隐蔽。看似弱小的潜在倾向,其影响力可能非常强大,许多人格转变的案例已证实了这一点。
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李孟潮老师指出:“霍妮所说的三种倾向,大概相当于现代心理学的两套术语。第一套是创伤心理学中说的战斗-逃跑-僵住-讨好这四种应激反应;
另外一套则是依恋理论,包括安全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依恋、恐惧依恋。
第一套创伤心理学的术语更贴近霍妮的描述,毕竟它们都是在描述人类的防御机制。”
下面我们就霍妮三个人格倾向进行详细的说明:
亲近人
这类人特别需要别人的爱和认可,把伴侣或亲密朋友看作是实现自己所有愿望的关键人物,期望对方承担生活中的一切责任,让自己心想事成。
这种需求很强烈,也很盲目,不考虑对方是谁,也不管自己对对方真实感觉如何。
只要能满足这种对亲密关系的渴望,他们就会觉得和对方很合得来,即使实际上并非如此。
他们内心深处可能感到脆弱和害怕,像个被野兽包围的婴儿,害怕失去重要的人,甚至把对方的关心误解为潜在的威胁。
总之,他们渴望被爱、被需要、被保护,并依赖他人来引导和照顾自己。
霍妮进一步指出:他们对安全感的强烈渴望,导致他无条件地迎合他人的需求,形成了特定的性格特征。他对他人的情感需求敏感,但会努力满足他人寻求同情和帮助的期望。这种行为表现为自我牺牲和过度的关怀,尽管内心对他人常感虚伪和自私。
此外,他倾向于避免冲突,常常让步,以求得他人的好感,压抑自己的竞争心和报复心。即使受到不公正的指责,他也习惯性地自责和自省,而不是反击,忽视自己的真实感受和判断。这种行为使他在追求安全感的过程中,感到困惑和失落。
其在组织中的表现:
霍妮又把这类风格的人称之为屈从型人格,其在企业组织中的表现,会因为具体的工作环境、职位和个人特点而有所不同,但一些常见特征可以归纳如下:
一、积极方面:
1、团队合作性强:由于渴望归属感和认可,他们通常乐于合作,并努力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成为团队中的“润滑剂”。他们可能积极承担辅助性角色,以获得团队的接纳和赞赏。
2、服从性高:: 他们倾向于服从上级的指示,很少表达反对意见,以避免冲突和被排斥。这在需要高度服从性的工作中可能成为优势。
3、认真负责:为了获得认可和避免被批评,他们通常会认真完成工作,并努力做到最好。
二、消极方面:
1、缺乏主见和独立性: 他们难以独立思考和决策,过度依赖领导或同事的意见,缺乏创新性和主动性。他们可能害怕承担责任,即使是小的责任也可能推诿。
2、容易被操控:由于渴望被认可和接纳,他们容易受到他人(特别是领导)的影响和操控,甚至可能被利用。他们可能为了讨好他人而牺牲自己的利益。
3、人际关系依赖性强:他们对人际关系的依赖性极高,工作表现容易受人际关系的影响。如果与同事或领导关系紧张,他们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会显著下降。他们可能过度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并因此感到焦虑。
4、害怕冲突和表达自我:他们极力避免冲突,即使自己的权益受到损害,也可能选择沉默或妥协。他们难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导致个人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
5、容易被边缘化:虽然表面上他们努力融入团队,但缺乏主见和独立性可能会让他们在长期发展中被边缘化,难以获得晋升机会。
6、工作倦怠风险高:由于过度依赖他人认可和缺乏自我主张,他们容易感到工作压力和倦怠。
三、在不同职位上的表现差异:
1、在基层执行岗位,屈从型人格可能表现出高度的服从性和认真负责的态度,但缺乏创新和主动性;而在管理岗位,他们可能难以有效领导团队,做出独立决策,并可能过度依赖下属,导致管理效率低下。
总而言之,屈从型人格在企业组织中的表现是复杂的,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更多消极的影响。了解这种人格类型在职场中的表现,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管理员工,并为他们提供针对性的支持和帮助。重要的是,要帮助他们建立更健康的自我认知和人际关系模式,以提升其工作效率和职业发展。
关于屈从型人格的知名人物:甘地
甘地以非暴力抵抗著称,强调以和平的方式抗争。他坚信通过爱的力量和道德的高地可以改变不公正的社会,其以自我牺牲与奉献为准则。
甘地常常将个人需求置于社会和他人之下。他的生活方式极为简朴,力求与民众保持一致,以此获取他们的信任与支持。甘地的人格特征体现了对他人期望的敏感和对社会责任的强烈认同。
他以非暴力和自我牺牲的精神,推动了印度的独立和社会变革,成为全球和平与正义的象征。
对抗人
就像屈从型人格者坚信他人都会“以礼待人”,又总为相反的证据所困惑,攻击型人格者想当然地认为每个人都心怀敌意,并拒绝承认事实并非如此。在他看来,生活就是所有人相互斗争,笑到最后的都是最邪恶的人。
攻击型人格和屈从型人格都源于基本焦虑,但表现方式不同。攻击型人格的人不承认内心的恐惧,努力表现出强硬,试图控制他人以求生存,仿佛整个世界是一个斗兽场。在这种竞争环境中,强者消灭弱者,个人的生存策略多种多样,包括直接运用权力或间接操控他人。攻击型人格者的控制方式与其内心的冲突倾向相关,可能表现出对情感的需求或对他人的疏远。
此外,这类人格也渴望成功与特权,以获取权力和外部认可。这种追求使他们感到实力强大,尽管这种外在的肯定并不能真正减轻内心的不安。屈从型人格者和攻击型人格者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盲目追求外在的认可,尽管所追求的目标不同。成功与特权在他们眼中至关重要,但往往无法消除内心的焦虑和不安。最终,这两种人格都反映了对安全感的极度渴望,以及在复杂社会环境中求生存的不同策略。
这种人内心强烈渴望利用他人,以智取胜,为自己谋利。他们看待任何事都从自身利益出发,衡量其与财富、权力、人脉或思想的关联。他们相信人人如此,只是效率高低有别。
他们的性格与屈从型人格截然相反:强硬、好斗,蔑视情感,认为爱无关紧要。他们选择伴侣也以对方是否有利于自己为标准。他们不关心他人感受,认为自身利益至上。面对困境,他们会不顾一切地保护自己,即使这意味着压抑恐惧。他们渴望胜利胜过害怕失败,在争执中积极主动,并倾向于指责他人而非自责。他们认错并非承认错误,而是出于策略考量。
与其“对抗心怀恶意的全世界”的心态相一致,这类人心中形成了一种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他们精于算计,洞察他人野心和弱点,并以此为筹码。但这种现实主义是片面的,如同屈从型人格的片面性一样,他们也注重计划和远见。
其在组织中的表现:
攻击型人格在企业组织中的表现多种多样,且其具体表现会受到个人特质、企业文化以及所处职位等因素的影响。然而,一些共通的特征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他们在职场中的行为模式:
一、正面的表现:
1、高效率和高产出: 他们的强硬和果断有时能带来高效率和高产出,尤其是在需要快速决策和行动的紧急情况下。
2、目标导向: 他们通常目标明确,并且会全力以赴地追求目标,这在某些情况下是积极的品质。
3、领导力: 他们可能在某些情况下展现出领导力,但这种领导力通常是基于控制和支配,而不是合作和激励。
二、负面表现:
1、过度竞争和侵略性: 他们可能在工作中表现出极强的竞争心,不择手段地打压同事,抢夺资源和功劳,甚至进行恶意竞争,破坏团队合作。他们可能经常打断他人发言,抢占话语权,以显示自己的优越感和控制欲。
2、控制欲强: 他们试图控制一切,包括项目、团队成员以及信息流。他们可能对下属的意见和建议漠不关心,独断专行,甚至对不同意见进行打压。他们难以接受任何挑战权威的行为。
3、缺乏团队合作精神: 由于他们专注于个人利益最大化,他们可能难以融入团队,不乐意分享信息和资源,甚至故意阻碍团队合作。他们更倾向于独自完成任务,而不是与同事协作。
4、人际关系紧张: 他们与同事的关系通常紧张,因为他们的侵略性和控制欲会让周围的人感到不舒服和压抑。他们可能经常与同事发生冲突,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5、沟通方式粗暴: 他们的沟通方式通常直接、强硬,甚至带有攻击性。他们可能经常批评和指责他人,缺乏同理心和尊重。
6、难以接受批评: 他们难以接受批评和反馈,即使是建设性的批评,也可能被他们视为个人攻击。他们可能变得防御性,并试图反驳批评者。
7、承担风险过高: 为了追求成功和权力,他们可能承担过高的风险,不顾及潜在的损失和后果。
8、缺乏同理心和情感表达: 他们可能难以理解和回应他人的情感需求,对同事的困境漠不关心。他们可能难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以一种不恰当的方式表达。
关于攻击型人格的知名人物:孙悟空
孙悟空在《西游记》中确实展现出一些攻击型人格的特征,具体表现包括:
1、强烈的反叛精神:孙悟空对权威的挑战,尤其是对天庭的反抗,显示出他不愿屈从于传统权威。
2、控制欲:他在取得大力神的地位后,追求个人的自由与权力,表现出强烈的控制欲。
3、冲动和好斗:孙悟空在与天兵天将的战斗中,常常表现出冲动和激烈的攻击性。
4、自我中心:尽管后来他加入唐僧的取经队伍,但最初他的行为往往以自我利益为主,缺乏对他人感受的关注。
小结两种人格倾向:
霍妮说:已经讨论过的两种人格现在已经给我们留下了栩栩如生的印象,我们就会发现他们代表着两个极端——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一个想讨所有人的喜欢,另一个把所有人都当作潜在的敌人。
一个不惜代价地避免冲突,另一个则将斗争视为天性。一个抓住恐惧和无助不放,另一个则想将二者逐出门外。一个无论如何都要追求人道理想;另一个则崇拜丛林法则。
逃避人
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李孟潮老师指出:回避型人格障碍,有时候还包括社交恐惧症,现在的年轻人经常说自己“社恐”,有些治疗师以为这是年轻人夸大了,但实际上,有社交恐惧症和回避型人格的人确实越来越多了,这点可参考冈田尊司写的《回避型人类》这本书,书中提到回避型依恋已经成为社会主流。
霍妮指出:回避型人格的基本特征是对他人的疏离需求,这种需求不仅是偶尔寻求独处,而是深层次的逃避人际压力。真正的独处对个人成功有益,许多哲学和宗教思想都强调这一点。对孤僻者来说,渴望有意义的独处并非神经症,而是与他人关系中的压力所致。
孤僻者常表现出情感麻木,对自我认知模糊,缺乏对情感的深切体验。他们像遥控飞机,与自我失去联系,常常以“旁观者”的态度观察自身。对他们而言,情感距离是关键,他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选择不与他人建立情感牵绊。
孤僻型人格者追求自给自足,表现出聪明才智,但与攻击型人格者的目的不同。孤僻者的独立性源于对他人依赖的恐惧,宁愿放弃享乐,也不愿在情感上受制于人。他们重视隐私,避免被外界干扰,常常感到他人的好奇是对其空间的侵犯。
总的来说,孤僻者的独立性并非绝对积极。他们将独立视为终极目标,却忽视了独立的意义在于如何使用这种自由。他们追求不受影响、不被牵绊的生活方式。
孤僻型人格者在优越感方面有一些明显特征。他们不喜欢竞争,认为自己理应轻松获得他人的认可,常常感到才华被埋没。例如,他们可能梦到发现埋藏的宝藏,象征着自己的潜力和才智。
此外,孤僻者觉得自己独特,常将自己比作独立的树木,避免与他人争抢。他们在与人交往时,主要关心对方是否会干扰自己,而不是对方的实力或对自己有什么好处。这使得他们在社交场合感到焦虑,更愿意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和纯净环境。
其在组织中的表现:
在企业组织中,具有高度回避倾向的员工(倾向于孤僻或其他回避型人格特质的员工)可能表现为:
一、正面表现:
1、高度独立性: 在需要独立完成任务时,能够高效工作,尤其是在不需要频繁互动的项目中。他们能够专注于手头工作,不受干扰。
2、深思熟虑: 展现出深度思考和分析能力,适合处理复杂问题,能够提供高质量的独立分析报告。
3、创造性思维: 在独立思考中产生独特的创意和解决方案,适合需要创新的工作环境,能够独立完成具有创新性的项目。
二、负面表现:
1、沟通障碍: 避免与同事交流,导致信息传递不畅,影响团队合作,难以有效地进行团队协作。
2、缺乏团队参与: 倾向于独立工作,不愿参与团队活动或共享信息,可能导致团队凝聚力下降,难以融入团队。
3、情感疏离: 对同事的情感需求反应迟钝,缺乏同理心,可能让周围人感到被忽视,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抵抗反馈: 难以接受批评或建议,将建设性的反馈视为攻击,影响个人和团队发展,难以接受批评和改进建议。
5、回避冲突: 在面对工作中的冲突或挑战时,选择逃避而不是积极应对,影响问题解决,难以有效处理工作中的问题和挑战。
6、消极被动: 对工作缺乏热情,表现出消极和冷淡的态度,影响团队士气,难以积极主动地完成工作。
关于逃避人的知名人物:梭罗
亨利·大卫·梭罗以隐居生活闻名,强调与自然的深度连接和对物质主义的反思。他坚信通过简朴的生活方式和深思熟虑的态度,可以发现生活的本质与真正的满足。
梭罗常常将个人需求置于与自然的和谐之中。他选择在瓦尔登湖边隐居,力求与周围环境保持一致,以此获得内心的宁静与自我认知。他的人格特征体现了对社交的回避和对内心世界的敏感,倾向于深思而非参与喧嚣的社会。
通过《瓦尔登湖》一书,梭罗以其深邃的观察和哲学思考,倡导人们反思生活的意义,从而推动了对物质主义的批判和对自然的重新审视,成为独立思考与内心探索的象征。
然后呢?
根据霍妮的理论,认识到这三种倾向模式(屈从型、攻击型和孤立型)之后,个体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应对措施:
1. 自我反思与觉察
意识到模式:首先,个体需要识别和承认自己在面对压力和冲突时倾向于采用的行为模式。这是改变的第一步。
情感认知:通过自我反思,个体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和需求,识别这些倾向背后的情感根源。
2. 接受与接纳
接纳自我:认识到这些倾向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个体应学会接纳自己的这些特质,而不是自责或否定。
减少羞愧感:接受这些倾向有助于减轻对自身的批判,增进自我同情。
3. 发展新的应对策略
替代行为:个体可以学习更加健康的应对方式,例如在面对人际冲突时采取更为开放和诚实的沟通方式,而不是屈从或攻击。
增强自信:通过具体的练习和支持,个体可以增强自信心,逐步摆脱不健康的应对模式。
4. 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改善关系模式:认识到自己的倾向后,个体可以努力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寻求更平衡和健康的互动方式。
寻求支持:通过与信任的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个体可以获得支持,促进自身的成长。
5. 形成独立的价值观
自我价值体系:个体应基于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经验,形成独立的价值观,从而减少对外界评价的依赖。
增强内心的坚定:独立的价值观能够帮助个体在面对社会压力时保持内心的坚定和清晰。
6. 持续的自我发展
个人成长:意识到这些倾向后,个体可以将其视为自我发展的机会,努力提升自我意识和心理健康。
终身学习:在自我探索与个人成长的过程中,个体应保持开放的心态,持续学习和适应。
总结
通过认识到这些倾向模式,个体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为,还能够采取积极的步骤来改变和改善自身的心理状态与人际关系,从而实现自我意识的不断进化。
来源:卡伦·霍妮《我们内心的冲突》,整理:KeyTalk
关键对话内在成长项目:
相关连接:
1、CyneFin框架:问题矩阵 Agreement-&-Certainty Matrix「引导工具库021」
2、《你就是困住自己的那座山》:你必須征服的不是那座高山,而是你自己!
3、尼采《精神的三段变化》原文赏析到「三我」、英雄之旅、凯根成人发展和小王子
4、应对调适性挑战 Adaptive challenge(非技术性问题)的过渡模型Bridges’ Transition Model
5、海德格尔:人是被抛入到这个世界上的,他只有自己去构建生命的意义
6、「少年Pi的奇幻漂流」之精神三阶段——释放你的内在创造者 Unleash Your Inner Creator
我们教:SPOT团队引导技术工作坊 / 成为引导式的管理者 / TFT引导式培训师 / 问题分析与创新解决 /《引导师五步七问工作坊落地技巧班》
我们做:未来探索战略共创工作坊 / 目标共识工作坊 / 复盘 / 业绩提升工作坊 / 跨部门沟通与协作工作坊 / 变革工作坊 / 行动学习 / 行为准则工作坊 / 核心价值观工作坊 / 基于AI欣赏式探询的“裸心会”、“热椅子”工作坊
工具库:34、利益相关者分析「Stakeholder Analysis」 / 33、“拉把椅子来”,开启百年经典的空椅子对话 / 32、打破沟通壁垒:翻转辩论 The Flip-Flop Debate / 31、从「非此即彼」的困境走向「极性管理」的圆融 / 30、「鱼缸会谈」:人人都可以成为演讲者的集体汇谈方法 / 29、浮现内心隐而未显的假设:「左手栏」——「引导工具库29」 / 28、那些著名的“2x2决策矩阵” / 27、世界咖啡/ 26、开放空间工作坊技术 / 25、自下而上的战略规划:未来探索 / 24、人人都可以上手的私董会 / 23、团队对什么说YES和对什么说NO:生态周期规划 / 22、建立团队韧性:关键不确定性矩阵 / 21、问题矩阵 Agreement-&-Certainty Matrix / 20、整合-自治 Integrated~Autonomy / 19、名人访谈 Celebrity Interview / 18、旁观者清「人类学研究」 Simple Ethnography / 17、一起涂鸦 Drawing Together / 16、换位思考的倾听:听到、看到、尊重 Heard, Seen, Respected (HSR)/ 15、使用「最低规范 / Min Specs」释放团队最大的活力 / 14、即兴心理剧创作/ 13、三人行 Troika Consulting/ 12、引发微小行动的「15% 解决方案」 / 11、反向头脑风暴-用TRIZ打破惯性思考 / 10、解决「既要...又要...」的“悖论思考” / 9、目的、使命、价值观“开采法”——千万次地问为什么 / 8、破冰:即兴社交 / 7、认可练习 / 6、积极聆听 / 5、团队共识画布 / 4、臭鱼模型 / 3、化解冲突的对话阶梯:W³ - What、So What、Now What?/ 2、人人参与、相互激发的极简会议方法:“1-2-4-All” / 1、Check-In / Check-Out 出入场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