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辩论(The Flip-Flop Debate),也有一个翻译是「摇摆辩论」。
Tom Schwarz自己在IAF举办的「翻转辩论」示范活动里说到:
1、它允许强烈的观点或两极分化的立场在一个安全而激烈的交流环境中表达;
2、当讨论的参与者能够冷静下来并移除情绪上的"热量"时,他们就能更有效地思考和分析讨论的话题,从而得出更深入的见解和结论。
3、"翻转辩论"部分允许参与者表达强烈的观点,并体验和设身处地为"另一方"说话 - 然后集体探讨这些浮现的信息可能意味着什么。
这个过程的动力首先是允许,以及事实上鼓励通过"翻转辩论"(参与者争论一个有争议或两极分化的主题、策略或变更需求的双方)安全地表达强烈的立场和相关的情绪。
在讨论中出现的信息和观点被整理、分析和解释,以便为这些信息赋予更深层次的意义和理解。通过适当的过程和方法,参与者可以对讨论中涌现的各种信息进行整合和解释,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讨论的主题,并从中获得更有意义和有价值的见解。
这个过程有助于深化对话的内容,并为参与者提供更深入的认知和体验。
这种方法适用于需要处理策略或战略元素、行动项目、两极分化的立场或问题、或变更方向的群体 - 其中存在着强烈和相互矛盾的想法,需要在群体"向前发展"之前表达出来。
凭借其本质,它为参与者提供了高度参与和所有权 - 同时涉及头脑和心灵 - 辩论构造产生了高度的能量,而翻转角色变换则带来了洞见和深刻的"啊哈时刻",这些都由后续的意义创造过程浮现出来。
另外,并在此过程中体验从"他人视角"看待世界 - 第二位置/视角。
以下是《SPOT团队引导》一书中对与「翻转辩论」步骤的说明:
翻转辩论是我们(Prabu和Janice)从澳大利亚同事和好朋友汤姆·施瓦茨(Tom Schwarz)先生那里学到的一个工具。据汤姆说,该工具由一次偶然的经历产生,其基础是2006年他在中国为马士基公司实施价值传递项目时的一次团队热身活动。
翻转辩论的整体设计和整合过程源自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商学院为马士基实施的全球价值传递项目。
从理论上说,翻转辩论过程并无新的内容一一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可能也是基于他人先前的工作进行了设计与整合一汤姆也没有追根溯源该工具核心过程的来历。
汤姆将此工具命名为“翻转辩论”,并在引导工作不断变化的范围中调整了其情境设置、应用和定位。他也一直用它来展现参与者对角色和权限、观点和偏好的深入见解。在过去的9年中翻转辩论已经运用于多个国际引导大会。
翻转辩论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它能让对立的双方看到彼此的观点,有望能感同身受对方的处境,理解对方的兴趣利益,继而在讨论的话题上转变他们最初的立场。
下面是开展翻转辩论的步骤:
第一部分:整装待发(10~20分钟)
(1)确定辩论的主题或立场。
(2)将参与者分成人数相同的两组或按照立场、部门分组。
(3)成立一个支持该主题的小组(正方,也称为主张方)。
(4)成立另一个反对该主题的小组(反方,也称为反对方)。
(5)成员在各自小组内互相认识。
(6)各小组开会,为他们自己的利益和立场进行头脑风暴做辩前准备。
第二部分:辩论第1轮(5~10分钟)
(1)随后两组人起身面对面站立,也可以面对面坐着。
(2)正方的每一位成员都要面对反方的一位成员。
(3)随后开始辩论::可以彬彬有礼、交替进行,也可以是不受约束的白热化激烈争论。
(4)辩论形式可以是一对一,也可以一对多。顺其自然,怎样都行!
(5)时间一到,请他们返回各桌。
第三部分:整装待发2(10~20分钟)
(1)各组开会,现在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准备论点,即主张方与反对方互换角色!——“收到公司最新通知:为了发展人才,现进行轮岗调动,恭喜各位......”
(2)随后各组准备辩论思路一一条件是,他们不能使用在第一轮中听到或用过的任何观点。(其实要求双方做准备即可,因为突然换位之后,两个立场的参与者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有的人不太能快速进入,只是让他站在一个新的立场感受下对方的观点冲击,也就够了)
(3)必要的话,要求各组回顾对方的利益和立场。
(4)随后两队起身面对面站立,也可以面对面坐着。
第四部分:辩论第2轮(5~10分钟)
(1)现在双方开始站在新的立场上,陈述新论点。
(2)随后辩论开始:可以彬彬有礼、交替进行,也可以是不受约束的白热化激烈争论。
(3)辩论形式可以是一对一,也可以一对多。顺其自然,怎样都行!
(4)时间一到,请他们返回各桌。
提示
第二部分和第四部分中的辩论可以根据辩论中的情绪激烈程度调节基调,您可以将辩论设定为对抗性、随意性或彬彬有礼型的。
这跟文化背景有关(例如,在泰国,人们会自然地倾向于彬彬有礼的辩论;而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通常是全力以赴的激烈辩论)。
在辩论中,要允许参与者充分宣泄强烈的感情。
与此同时,一定要确保辩论时参与者的身体和心理安全。例如,不能容许肢体冲突。必要时,在两队之间进行强制空间隔离。
第五部分:意义建构
(1)小组讨论(大约20分钟)。
(2)成立4个新的小组:将主张者和反对者混合在一起。
(3)每一组讨论以下一个方面(大约10分钟):
①第1组-作为主张方面临的挑战。②第2组--作为反对方面临的挑战。③第3组一最佳主张方论点。④第4组-最佳反对方论点。
(4)随后每一组向所有人陈述本组的新发现(每组大约2分钟)。
提示
第五部分是意义建构部分。完成两轮辩论后,由于参与者都经历了正方和反方的角色,他们当中会浮现出共同观点。这时的洞察和学习可能会非常深刻。
大组讨论(10~30分钟)
(1)引导大组汇报他们的学习。
(2)所涵盖的主题可以涉及:主题内容、对观点的执着、观点的转换,以及是什么促使或者阻碍了大家最终能听到彼此的观点、感受到彼此的情绪。
(3)收尾并开始下一个研讨活动。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反转?
正方观点:
辩题是否应该反转?这是毫无疑问肯定应该翻转的。它关乎思维方式的革新、个人成长的突破以及社会进步的动力。我认为,辩题的反转,不仅是必要的,更是推动我们不断进步的引擎。
1. 反转思维是创新的源泉:
在科技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社会变革加速的时代,我们必须打破固有思维模式,积极探索新的可能性。反转思维,意味着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挑战既定的认知框架,从而激发新的想法和创意。正如马克·吐温所说:“如果你一直做你一直做的事,你将会一直得到你一直得到的结果。”只有通过反转,才能打破常规,创造新的可能性。
2. 反转思维是个人成长的阶梯:
在个人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困难和挑战,而反转思维可以帮助我们跳出思维定势,找到新的解决方案,从而实现自我突破。例如,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可以尝试换位思考,从失败中寻找经验教训;当我们面对困境时,可以尝试逆向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3. 反转思维是团队合作的催化剂:
在团队合作中,不同的观点和思维方式可以相互补充,而反转思维可以激发团队的创造力和合作精神。例如,在团队讨论中,可以尝试角色扮演,从不同角色的角度进行思考,从而获得更全面的解决方案;也可以尝试对既有方案进行反转,提出新的思路,从而激发团队的创新活力。
4. 反转思维是社会进步的驱动力:
历史上许多重大的社会变革都是通过反转思维而实现的。例如,马丁·路德·金通过非暴力抗议,反转了种族隔离政策,推动了美国民权运动的发展;比尔·盖茨和史蒂夫·乔布斯等人通过反转思维,创造了全新的科技产品,改变了整个世界。反转思维,不仅可以挑战传统观念,更可以推动社会进步,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5. 反转思维并非盲目颠覆:
反转思维并非毫无约束的自由发挥,它需要建立在理性思考和批判性分析的基础上。在进行反转时,需要考虑其合理性、可行性以及潜在的风险。例如,在进行社会改革时,需要充分考虑其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避免出现不可控的局面。
6. 反转思维需要多元视角:
反转思维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我提供9种翻转的场景:
1)身份的翻转:换个角色,换个立场,换个身份,换个视角,才能更全面地理解世界。
2)立场的翻转:正反两面思考,辩证分析问题,质疑权威和常识,才能更深入地理解真相。
3)视角的翻转: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从正面到反面,才能更立体地观察世界。
4)时间的翻转:回溯过去,展望未来,打破线性时间观念,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历史和未来。
5)逻辑的翻转:从因果关系到结果导向,从演绎推理到归纳推理,从逻辑证明到直觉判断,才能更灵活地思考问题。
6)情感的翻转:理性和感性交织,同情与批判并存,爱与恨交替,才能更全面地理解人性。
7)媒介的翻转:从文字到图像,从二维到三维,从传统媒介到新兴媒介,才能更有效地表达和传播信息。
8)文化的翻转:从东方到西方,从现代到古代,从主流文化到亚文化,才能更包容地理解世界。
9)形式的翻转:从传统到创新,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象,才能更创造性地表达自我。
通过多元视角的思考,我们可以获得更全面的认识,更深刻的理解,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7. 反转思维是辩论的精髓:
辩论的目的是通过理性的探讨,寻求真理和共识。反转辩题,意味着打破思维定势,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从而激发更深入的讨论,更有效的辩论。
综上所述,反转思维是推动创新、促进成长、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反方观点:
辩题“是否应该反转”,我们认为辩题不应该进行翻转。我认为,强调反转思维,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甚至阻碍个体和社会的进步。
1. 反转思维并非万能药:
反转思维固然能够带来新的想法和可能性,但并非所有情况下都适用。在某些领域,保持稳定和持续性的思维方式更为重要。正如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所说,“变化是缓慢的,而改变是快速的。”过度的反转可能会导致不稳定和混乱,对个人和社会都会造成负面影响。
2. 稳定与持续同样重要:
现实生活中,许多成功人士并非通过频繁的反转思维取得成就,而是通过保持稳定的思维方式,脚踏实地,不断积累经验和智慧。例如,日本的传统企业家们一直秉持着稳健的经营理念,取得了长期稳定的经济成果。在科技领域,有些公司也通过持续改进和稳定发展取得了成功,而不是通过频繁的反转。
3. 反转思维需要理性引导:
反转思维并非盲目地颠覆既有思维模式,它需要建立在理性思考和批判性分析的基础上。在进行反转时,需要考虑其合理性、可行性以及潜在的风险。例如,在进行社会改革时,需要充分考虑其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避免出现不可控的局面。
4. 个人差异决定思维方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有些人可能更适合保持稳定的思维方式,而不是频繁地反转。因此,并非所有情况下都需要反转思维。过度强调反转思维,可能会忽略个体差异,导致思维方式的僵化。
5. 反转思维需要平衡:
反转思维与稳定思维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在实际生活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两种思维方式,才能取得最佳效果。例如,在进行创新时,需要反转思维,打破常规;但在执行计划时,需要稳定思维,确保计划的顺利实施。
6. 反转思维需要智慧:
反转思维并非简单的思维方式转变,它需要智慧和经验的积累。例如,在进行反转时,需要考虑其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影响,避免出现不可预料的后果。
7. 反转思维需要实践检验:
反转思维的价值需要通过实践检验,而不是空谈理论。例如,在进行创新时,需要将反转思维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
综上所述,反转思维并非万能药,它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并与稳定思维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推动个体和社会的进步。
辩题“是否应该反转”并没有绝对的答案,需要我们理性思考,灵活运用,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MASTERING LEADERSHIP:MASTERING LEADERSHIP 我是源头领导力 系列-1/ 从“反应性”到“创造性”——MASTERING LEADERSHIP 我是源头领导力系列-2 / 从现状到愿景的「橡皮筋」:MASTERING LEADERSHIP我是源头领导力系列-3
我们教:SPOT团队引导技术工作坊 / 成为引导式的管理者 / TFT引导式培训师 / 问题分析与创新解决 /《引导师五步七问工作坊落地技巧班》
我们做:未来探索战略共创工作坊 / 目标共识工作坊 / 复盘 / 业绩提升工作坊 / 跨部门沟通与协作工作坊 / 变革工作坊 / 行动学习 / 行为准则工作坊 / 核心价值观工作坊 / 基于AI欣赏式探询的“裸心会”、“热椅子”工作坊
工具库:31、从「非此即彼」的困境走向「极性管理」的圆融 / 30、「鱼缸会谈」:人人都可以成为演讲者的集体汇谈方法 / 29、浮现内心隐而未显的假设:「左手栏」——「引导工具库29」 / 28、那些著名的“2x2决策矩阵” / 27、世界咖啡/ 26、开放空间工作坊技术 / 25、自下而上的战略规划:未来探索 / 24、人人都可以上手的私董会 / 23、团队对什么说YES和对什么说NO:生态周期规划 / 22、建立团队韧性:关键不确定性矩阵 / 21、问题矩阵 Agreement-&-Certainty Matrix / 20、整合-自治 Integrated~Autonomy / 19、名人访谈 Celebrity Interview / 18、旁观者清「人类学研究」 Simple Ethnography / 17、一起涂鸦 Drawing Together / 16、换位思考的倾听:听到、看到、尊重 Heard, Seen, Respected (HSR)/ 15、使用「最低规范 / Min Specs」释放团队最大的活力 / 14、即兴心理剧创作/ 13、三人行 Troika Consulting/ 12、引发微小行动的「15% 解决方案」 / 11、反向头脑风暴-用TRIZ打破惯性思考 / 10、解决「既要...又要...」的“悖论思考” / 9、目的、使命、价值观“开采法”——千万次地问为什么 / 8、破冰:即兴社交 / 7、认可练习 / 6、积极聆听 / 5、团队共识画布 / 4、臭鱼模型 / 3、化解冲突的对话阶梯:W³ - What、So What、Now What?/ 2、人人参与、相互激发的极简会议方法:“1-2-4-All” / 1、Check-In / Check-Out 出入场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