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美食故事”征稿启事
《九层糕》特开设《温州美食故事》专栏。现向广大美食爱好者征求“温州美食故事”。
来稿格式:美食简要介绍+故事内容,如有相关美食照片,恳请一并附上;有故事内容但没有时间动笔的朋友敬请通过微信语音聊天功能发送语音,由《九层糕》负责整理,按“口述+整理”进行署名。
来稿请附上作者简介及个人生活照1张,并请说明是否已在其他刊物、网络平台公开发表;如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平台发表,请注明并给与《九层糕》开设白名单。
投稿邮箱:lwfgjzhj@126.com,微信好友请直接通过微信发送。
永强泥蒜冻是谁发明的?
作者:张韩杰
泥蒜,野蒜,沙蒜,合称为“永强(旧地名,位于今温州市龙湾区)三蒜”。“永强三蒜”是永强海鲜的招牌菜,其中尤以泥蒜冻名声最为响亮。
泥蒜大名可口革囊星虫,是生活在江河入海口滩涂上的一种小虫子,外形像蚯蚓,长约5厘米左右。据古籍《中华本草》记载,泥蒜具有滋阴降火、清肺补虚、活血强身等作用,对肺痨咳嗽、神经衰弱、小儿脾虚、夜尿频繁等均有帮助。故民间有云“山里有冬虫,海里有星虫”。
泥蒜冻就是以泥蒜为主料制成的冻中精品,素以鲜脆清爽、滑溜爽口、食之不腻、富于弹性著称。
相传,永强泥蒜冻是由明朝著名抗倭民族英雄戚继光最先发明的。
明朝中后期,倭寇为害东南沿海,温州人民尤其是龙湾人民亦深受其苦,戚继光临危受命,到浙江负责剿灭倭寇。
这一年,倭寇从瑞安梅头(今属温州市龙湾区)一带进犯,一路烧杀掳掠,战火蔓延整个永强,直逼温州城。戚继光率领由他一手打造的“戚家军”跟倭寇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由于军粮紧张,将士们就就地收集沿海滩涂上的小海鲜为食,并以泥蒜做汤充饥。将士们给戚继光端上了一碗热气腾腾的泥蒜汤。
泥蒜汤端上后,正在营帐里紧张思考、认真分析研究战情的戚继光无暇顾及,手下就将泥蒜汤放在旁边退出了营帐。
数小时后,戚继光终于确定了下一步军事行动,他伸了一个懒腰,活动活动一下筋骨后,才发现饥肠辘辘。就端起手下将士送过来的泥蒜汤,结果发现泥蒜汤由于放置时间太久,早已结冻。手下将士赶忙要给戚继光再热一下,被戚继光拒绝了。一心忙于早日剿灭倭寇的戚继光哪有时间等待?就端起成冻了的泥蒜汤吃了起来。
“好吃,好吃!”想不到这成冻了的泥蒜汤非常好吃,比起泥蒜汤别具风味,刚刚确定下一步军事行动决心的戚继光心情大好,连声称赞之下,更是大快朵颐,三两下就把一碗泥蒜冻给吃了个精光,还询问伙房里是否还有。
成了冻的泥蒜很好吃的消息很快传了开来,戚继光将军也无意之中成了永强泥蒜冻的发明者。
永强泥蒜冻是戚继光发明的,虽属于民间传说,但也有一定的依据。
一是戚继光在浙江剿寇的历史事实。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明代抗倭名将,杰出军事家,民族英雄,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人。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临危受命,调至浙江御倭前线,任宁绍台参将,组建“戚家军”。历经无数次浴血奋战,终于成功消灭了温州梅头(今龙湾区海城街道)、海安、瑞安、平阳一带的倭寇。温州沿海一带人民称其为“戚老爷”,龙湾海城一带有歌谣唱道:“戚我爷,戚我爷,爷未来兮民咨嗟。爷即来兮凶妖荡尽,草本出芽。欲报之德,昊天无涯。愿爷子孙绳绳兮,为公为侯永固国家。”永强一带民间传说:当年倭寇入侵,龙湾人民和爱国将士一道浴血奋战,战局正在胶着之际,忽然,战场上一道金光,金光中出现一尊金甲神将,正是戚继光。倭寇肝胆俱裂,爱国军民士气高涨,大败倭寇。因此,倭寇都称戚继光为“戚老虎”。
龙湾人民为颂扬戚继光抗倭保民功绩,特在梅头前岗山乌岩硐塑像建殿进行祭祀。据说,清朝时期,朝廷颁布禁令,严禁百姓祭祀明朝功臣。龙湾民众遂将将戚继光的塑像改头换面,把原本的白脸儒将形象改为红脸,隐去其真实姓名,称为“乌岩硐主爷”。在温州方言中,“赤”与“戚”同音,通过这种巧妙的谐音,瞒过了朝廷官府的耳目,使祭祀得以延续。因此,今日龙湾人口中的的乌岩硐主爷,其实就是昔日那位威震四海的戚继光将军。
其次,旧时永强沿海一带遍布草涂,生活着大量的泥蒜,永强人以此为业,还出现了许多掘泥蒜专业村,比如和海城相隔很近的天河后凤村就是其中一个,人称“后凤掘泥蒜”,其掘泥蒜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明朝。当地民谣道:“后凤村头有个猫狸墩,出来儿孙掘泥蒜。”这就给曾在这一带剿灭过倭寇的戚继光发明泥蒜冻提供了物质基础。
(本资料参阅沙城图书馆《民族英雄抗倭名将戚继光在龙湾海城生平功绩》)
为加大维权力度,保护《九层糕》微信公众号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本公众号特严正申明:转载本公众号文章、援引本公众号文章内容请先得到授权,转载或援用文章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凡涉及抄袭、洗稿《九层糕》微信公众号原创文章的行为必将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