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说蛇之五:温州俚语和“蛇”

文摘   文化   2025-01-28 08:13   浙江  


乡情九层糕





温州俚语和“蛇”


作者:张韩杰


  蛇,是一种充满灵性的动物,是古人顶礼膜拜的神灵,是华夏民族最早的图腾,最原始的宗教神--始祖神。时至今日,蛇在人类的心目中,却经历了一番大起大落,从而留下了一大叠关于蛇的坏话的诗词、故事、成语和俗语。温州俚语中也有许多关于蛇的“坏话”。


  坏话虽多,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去看问题,去思考,我们又必须得谢谢“蛇”。正是有了“蛇”甘愿饰演反派人物,才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



  温州古为瓯地,地形复杂,非常适合蛇类生长繁殖,因此成了全国剧毒蛇品种最多的地区之一,常见的有五步蛇、烙铁头、眼镜蛇、银环蛇、竹叶青等,其中以眼镜蛇最多。一旦被蛇咬上一口,那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句全国通用的俗语在温州也是很有市场,死里逃生、心有余悸的蛇口脱险者恐怕不止怕井绳,看到一切长条形的东西都会有“杨梅卖折了,眙着万年前也惊一惊”的感觉。乱草丛边,更是有风声鹤唳、杯弓蛇影之感,稍有风吹草动,便以为是蛇在动。俚语“草动当蛇动”说的就是这样一种心态。


  所以,对于蛇,人们既惧怕,但又无形之中带有讨厌和仇视心理,民间就有“见蛇不打三分罪”一说。人们不但认为蛇是一种忘恩负义的动物,从而编造出《农夫和蛇》的故事,还认为蛇是一种非常记仇、报复心极强的动物,一旦打不死,蛇就会反过来报复打蛇之人,所以对于蛇决不能姑息将就,不打则已,要打就必须彻底干净将蛇打死。相传,古时有一陈姓农户,一天在田地农活之际,却见一条蛇正要吞食一只青蛙。陈姓农户挥起锄头,狠狠砸向正在吞食的蛇,从蛇口中将青蛙救了下来。受伤的蛇逃走了,陈姓农户也不以为意。哪知当天夜里,蛇偷偷溜到陈家,挂在屋梁之上,蛇嘴对着正在熟睡的陈姓农户嘴巴,把毒液一滴一滴流了下来,幸亏被前来报恩的青蛙暗中全部接着吞吃进去。待到陈姓农户惊觉,青蛙早已毒发身亡。陈姓农户抡起锄头,三下两下就将蛇砸了个稀巴烂。陈姓农户看着替他而死的青蛙,悲痛地说道:“这真是打蛇不死变蛇精,教训深刻啊!”


  如今,人们的动物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很多蛇也作为保护动物之一受到了法律的保护。温州俚语“打蛇不死变蛇精”不是宣扬人们真的看到蛇就打,看到蛇就杀。而是一种警示,是告诉世人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那就是对于恶人恶事,决不能姑息将就,要痛下决心,除恶务尽。


  蛇非常灵活,打蛇是一件风险极大的事情,一旦抓不住要害,很容易被蛇反噬。因此,民间有经验之谈:打蛇务必打七寸。啥是“七寸”?蛇的七寸就是指蛇的心脏所在的位置。心脏是最关键的器官,抓住了蛇的“七寸”自然就是抓住了蛇的死穴,可以一击致命。民间也有“打蛇打三寸”一说。蛇的“三寸”是蛇的脊椎骨上最脆弱、最容易打断的地方,蛇的脊椎骨一旦被打断,身体自然瘫痪。所以,旧时一些艺高胆大、身手敏捷的人,见到蛇,都是以极快的速度抓住蛇尾,然后使劲一抖,蛇的脊椎骨顿时瘫痪。传说一代抗金民族英雄岳飞的武器沥泉神枪就是这么得来的。(危险动作,非专业人员请勿模仿)


  对于蛇,人们的基本应对办法一是打,二就是自知不敌,赶快逃之夭夭。但也有一种人,由于对生活,对前途失去信心,或者天生是一个大懒蛋,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就这样百无聊赖地躺在蛇最喜欢出没的草坦上,眼见蛇一步步逼近还是无动于衷,任由蛇咬。这就是温州人经常说到的“倒草坦底哈蛇咬”。温州人常以此比喻一个人毫无自信心,毫无上进心,甚至耍无赖,不愿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人们虽然不喜欢甚至讨厌蛇,但蛇肉口感细腻,鲜美无比,具有强壮神经、延年益寿之功效,所以很多人喜欢吃蛇,温州人也不例外。温州人不但喜欢吃蛇,还非常喜欢吃和蛇外形相似的鳗鱼。温州的鳗鱼主要有海鳗和河鳗两种,无论哪种,都是深受温州人喜欢的海鲜和河鲜,是温州人心目中的高档食材。一个人连蛇肉都敢吃,还会把鳗鱼给忘记了?温州俚语“吃蛇个人冇鳗拉镬底爻”常用来比喻在事事较真、斤斤计较的“顶真人”面前是捡不到任何便宜的,想在吃蛇人的锅里找到鳗鱼吃是不可能的。


  想吃蛇,就得捉蛇。旧时的河道两岸,坑坑洼洼地布满了大小不一、深浅不一的洞。洞体和河水相通,是河蟹和蛇的家。一般来说,洞口大的为河蟹的窝,小的则是蛇窝,但实际上很难区分辨认。人们从蟹洞里掏螃蟹,经常会碰到蛇。这是因为螃蟹寿命很短,一般只有一年寿命,所以螃蟹不想把有限的生命消耗在无限的挖洞之上,便有了利用现成洞穴的习惯,故荀子《劝学篇》有云:“蟹八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这蟹洞和蛇洞本就是一家,而且洞洞相连,蟹洞里的螃蟹一旦发现人类要捉它,便会逃到蛇洞躲藏,蛇也不自觉地成了螃蟹的庇护者。温州俚语“蛇洞透蟹洞,洞洞相通”借此比喻人世间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网,尤其是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而形成的利益群体关系网,一丘之貉,狼狈为奸。


  说了蛇这么多的坏话,总得公平公正地说点好话。蛇,据说是很好的“晴雨表”,一旦有大雨将至,蛇就会挪窝,因此人们经常可看到大路之上有蛇爬过,这是蛇躲避大雨的一种本能反应,俗称“蛇过道”,故民间有云:“山带帽,蛇过道,虾蟆叫,大雨到。”这是一句农业谚语,是广大农民在长期的观察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预报下雨的谚语。



  在温州,还有一句俚语,叫做“白天斫树毛,晚上着蟒袍。”蟒袍,又被称为花衣,因袍上绣有蟒纹而得名,是古代官员的礼服。“斫树毛”和“着蟒袍”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层次,是两种社会地位相差悬殊的层次。这简直就是为创业阶段的温州人量身定做的一句俚语,曾经的温州民营企业家,如今的成功人士,不就是靠着“白天斫树毛”的精神艰苦创业,才换得如今的“晚上着蟒袍”生活吗?






九层糕严正申明

  为加大维权力度,保护《九层糕》微信公众号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本公众号特严正申明:转载本公众号文章、援引本公众号文章请先得到授权,转载或援用文章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凡涉及抄袭、洗稿《九层糕》微信公众号原创文章行为必将追究!



九层糕
《九层糕》创办于2021年春分,重点推送乡情类、美食类文章。设置“乡情九层糕”(每周六)“温州俚语趣谈”(每周二)“友情九层糕”(乡情类、美食类文章)栏目。原论坛、随笔、悦读等栏目移驻《九层糕夜谭》公众号。敬请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