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店:温州永强馄饨

文摘   文化   2025-01-09 07:31   浙江  


温州美食





永强馄饨


五子诗社 王炳樑


  在永嘉场的岁月褶皱里,寺前街宛如一幅泛黄的旧画,悠悠地铺展着往昔的风情。而永强馄饨,恰似画中那一抹最撩人的烟火,袅袅娜娜地升腾在老街的每一寸空气中,氤氲着一千年的情思。



  甲辰近小寒的傍晚,黄石融斋兄约我一起慕名而来,踏上寺前街那斑驳的石板路,街边的屋舍错落,木门窗棂散发着古朴的气息。寻着那若有若无的香气,便能轻易地找到那家隐于南头湾轮船码头一隅沧河街1号的永强馄饨店。靠沧河边二间二层的店不大,几张木桌、几条长凳,却收拾得干净整洁,墙壁上还挂着几张人物场景画,在昏黄的灯光下诉说着往昔。



  店主王坚岳是寺前街本地人,其祖先搬到此地已有四百多年了,他熟练地包着馄饨,手法如同一场指尖的舞蹈。那馄饨皮,薄如连史纸,在他手中盈盈一握,裹上鲜美的肉馅,多角形白里透红与众不同,乖巧地躺在托盘之中。待馄饨下锅,随着沸水的翻滚,它们似一群欢快的鱼儿,上下翻腾。不多时,热气腾腾的馄饨便被端上桌来。


  汤清如镜,几丝许葱花、紫菜、虾皮、蛋皮、菠柃菜漂浮其上,宛如一幅简约的丹青。馄饨洁白如玉,饱满地卧于汤底,轻轻咬上一口,面皮的爽滑与肉馅的鲜嫩瞬间在舌尖绽放。肉汁四溢,混合着汤的醇厚,那滋味,先是鲜香冲击味蕾,继而一种家的温暖与满足涌上心头,如同老街给予人的慰藉,质朴而深沉。



  晨曦微露时,早起的老街坊会来吃上一碗,开启一天的烟火日常;暮色沉沉中,劳作归来的人们也会在这里歇脚,在馄饨的热气中舒缓疲惫。永强馄饨,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是寺前街的灵魂所系,是岁月沉淀下的温情,是游子心中永远牵挂的家乡味道,在每一碗馄饨里,都藏着一段关于老街的故事,随着时光流转,愈发香醇。



  享受了四坐清欢,我们准备起身离开时,远处飘来了稚嫩的《永强馄饨童谣》声:“娒娒你温州方言“听话,乖巧”的意思),阿妈教你吃馄饨。馄饨汤,喝眼光。馄饨肉,配白粥。馄饨皮,配番薯。馄饨碗,吃爻倒端转”。


附:馄饨盘古、西施


  馄饨,又名云吞,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民间传统面食,后分化出饺子。制作馄饨时,先用薄面皮包肉馅儿,下锅后煮熟,食用时一般带汤。


  古代中国人认为这是一种密封的包子,没有七窍,所以称为“浑沌”,依据中国造字的规则,后来才称为“馄饨”。初期,馄饨与水饺并无区别。至唐朝起,正式区分了馄饨与水饺的称呼。中国民间自古就有盘古开天辟地传说。在民间老百姓看来,“馄饨”与“混沌”谐音,故吃馄饨就有打破混沌、开辟天地之意。《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


  也有传说馄饨为西施发明。相传吴越春秋一宴上,吃腻了山珍海味的吴王没胃口,美女西施就进御厨房包出一种畚箕式点心献给吴王。吴王一口气吃了一大碗,连声问道:“此为何种点心,如此鲜美?”西施想:这昏君浑浑噩噩混沌不开,便随口应道:“混沌。”为了纪念西施的智慧和创造,苏州人便把它定为冬至节的应景美食。






九层糕严正申明

  为加大维权力度,保护《九层糕》微信公众号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本公众号特严正申明:转载本公众号文章、援引本公众号文章请先得到授权,转载或援用文章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凡涉及抄袭、洗稿《九层糕》微信公众号原创文章行为必将追究!



九层糕
《九层糕》创办于2021年春分,重点推送乡情类、美食类文章。设置“乡情九层糕”(每周六)“温州俚语趣谈”(每周二)“友情九层糕”(乡情类、美食类文章)栏目。原论坛、随笔、悦读等栏目移驻《九层糕夜谭》公众号。敬请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