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冤,画蛇添足
作者:张韩杰
蛇年将到,免不了要写点关于“蛇”的文章,说说“蛇”的那点事,顺便为“蛇”正正名。于是我想到了一则和蛇息息相关的千古奇冤。
《战国策·齐策二》记载了这么一件事。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故事翻译成现代文,意思就是:古时候,楚国有一家人,祭完祖之后,准备将祭祀用的一壶酒,赏给帮忙办事的人喝。帮忙办事的人很多,这壶酒如果大家都喝是不够的,若是让一个人喝,那能喝得有余。这一壶酒到底怎么分呢?建议大家:每个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画得快,这壶酒就归他喝。大家都认为这个方法好,于是,在地上画起蛇来。有个人画得很快,一转眼最先画好了,他就端起酒壶要喝酒。但是他回头看看别人,还都没有画好呢。他洋洋得意地说:“你们画得好慢啊!我再给蛇画几只脚也不算晚呢!”于是,他便左手提着酒壶,右手给蛇画起脚来。正在他一边给蛇画脚,一边说话的时候,另外一个人已经画好了。那个人马上把酒壶从他手里夺过去,说:“你见过蛇吗?蛇是没有脚的,你为什么要给它添上脚呢?所以第一个画好蛇的人不是你,而是我了!”那个人说罢就仰起头来,“咕咚咕咚”把酒喝下去了。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喝不上那壶酒。
看完故事,想必大家都明白,笔者所谓的千古奇冤,就是“画蛇添足”。千百年来楚人画蛇添足一直被当做是“无中生有,多此一举”的代名词,人们常常以此告诫世人“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故一代大文豪韩愈感叹道:“画蛇著足无处用,两鬓雪白趋尘埃。”
然画蛇添足,真的乃多此一举?按温州话说,属于“拉皮脱裤多粧”吗?
我总觉得,把“画蛇添足”贬为贬义词,这只是一个理解的问题,或者说属于裁判的问题。只因为大家都把蛇理解为自然生态下的蛇,大家都认定画蛇就应该以自然生态下的蛇为标准答案,如此状况下,楚人自然得背负“画蛇添足”的千古冤屈。但如果我们从蛇文化的角度去理解,这画蛇添足未必有错,也许还有可能属于一大文化创意,其中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比起那些古板、顽固地画一条自然之蛇,也许更加有创造力,有吸引力,也更加符合人们寄予蛇的殷切希望。
蛇,在今人的心目中,并没有什么好印象,它留给今人的印象是狰狞、丑恶、可怕,它是阴险、凶恶、狠毒、冰冷、忘恩负义的代名词,从而留下一大叠关于蛇的坏话的成语、诗词、故事,“佛口蛇心”“牛鬼蛇神”“蛇蝎心肠”,等等,还有著名的“农夫和蛇”的故事,可以说,蛇的口碑很差很差。
但蛇的口碑差,并不代表蛇的口碑一直很差。初始的蛇,口碑是极好的,只不过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渐渐由好评变成了差评。和蛇享受这个同等待遇的还有它的好兄弟、好伙伴、好搭档乌龟。龟麟龙凤,乃古人心目中的“四灵”,可见龟在古人心中有多么神圣,故古人都称为“神龟”,视为长寿的象征。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南方朱雀,龟和蛇齐心协力,成了世人口中的神兽玄武,乃四象之一。但今天龟也成了猥琐、卑劣的象征。龟和蛇,曾经的最佳组合,如今却成了难兄难弟,“同为天涯沦落人”。
曾经的蛇和曾经的龟一样,在古代中国都是具有无上的崇高地位,是古人顶礼膜拜的神灵,是华夏民族最早的图腾,最原始的宗教神--始祖神。在古老的传说神话中,人类的始祖伏羲氏、女娲氏都是人面蛇身,他们两神的交合便产生了人。被视为是华夏民族先祖的轩辕黄帝也是人面蛇身。
蛇神圣,但古人在长期的和自然斗争中,也发现了蛇尽管神通广大,本领通天,但很显然,蛇也不是万能的,在某些方面,蛇的本领甚至还不如牛,不如鹿,不如鱼,不如老虎和老鹰。于是,睿智的华夏先民在蛇的基础上,再糅合进其他动物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优点和长处,终于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图腾神物,这就是龙。
闻一多先生在他所著的《伏羲考》中指出:“所谓龙者,只是一种大蛇,这大蛇的名字便叫作‘龙’,后来有一个以这种大蛇为图腾的团族,兼并了、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
古人常云:“龙有九似,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鹿角的尊贵、力量与荣耀,驼头的坚韧不拔、吃苦耐劳,兔眼的敏锐观察力、洞察力和聪明智慧,蛇项的灵活、力量、智慧与循环不止、生生不息,蜃腹的深邃、神秘、富饶与力量,鱼鳞的强大守护力量以及繁荣和富足,鹰爪的力量、勇猛与果断,虎掌的勇猛、力量和不屈不挠,牛耳的权威和信用,就组成了今天的“神龙”。龙,是华夏先民创造的神物,是华夏民族最终的图腾。
龙尽管无上神圣,但龙的身上仍然带着深深的“蛇”的烙印,龙的总体形象依然像蛇。因此,在龙和蛇的关系上,人们视蛇为龙的“小弟”,称龙为大龙,称蛇为小龙。这也是为什么十二生肖中仍有蛇的一席之地,并且紧挨龙年的原因之一。
更主要的是,古人坚信,龙是由蛇进化而来。经过努力刻苦、潜心修炼,蛇是最终能够进化为龙的。
对此,《述异记》中记载了蛇化龙的经过:“水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再五百年化角龙,千年化应龙。”由此可以粗略知道,修行之龙一般分为七个等级,即七个阶段。
第七等级小蛇。此时的蛇身小脆弱,无四肢,无法抵御天灾人祸。修行从小蛇开始。
第六等级水虺。“虺”原指形似蛇或蜥蜴,这里的水虺一般理解为蟒和蚺。小蛇经过长年的苦修,长成大蟒,再长成更大的蚺。这个阶段的蛇体型变大,力量变大,已经有了一定道行,但还不能抵御天灾人祸。
第五等级蛟。水虺经过500年苦修,已经有了龙形,身如蛇,头部似龙又似虎,声音如牛,还没有角,属于过度龙,不算真正的龙。能力强大了很多,不仅力大无穷,而且还可以简单的腾跃飞翔、兴云布雨。可抵御人祸,但抵御不了天灾。
第四等级螭龙。蛟修炼千年,并挺过天劫的话,蛟就可以成为正儿八经的龙了,有四足,无角,属于成长期的龙。
第三等级角龙。角龙,也就是龙的成熟体,此时的龙,拥有龙所应该拥有的所有能力,可上天入地,腾云吐雾,能大能小,变换莫测。
第二等级应龙。《张果星经》云:“又有辅翼,则为真龙”,应龙是真龙存在。
第一等级便是青龙了,三界也只有一位。
从蛇到蛟,再到龙,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四肢的变化,经过修炼的蛇,四肢渐渐从无到有,从无足到有足,足爪从小到多,最后成为五爪金龙。
那么,修行的蛇是在哪个阶段开始生出四肢呢?
关于这个问题,尚有一定争议,但清朝以来,直到现在,民间仍有“三爪为蟒,四爪为蛟,五爪为龙”一说,换句话说,蛇在修行到水虺,即长成蟒、蚺阶段就已经生出四肢,有区别的就是足爪在不断地进化发展中,蟒、蚺阶段,修行的蛇只有三爪,化蛟阶段就成了四爪,完全形态的龙则为五爪。(民间传说,仅供参考,也有“三爪为蛟,四爪为蟒,五爪为龙”说法,当然,这里的“蟒”就不能理解为普通的蟒了)
综上所述,蛇经过修行可以化龙,龙从本质上讲就是一条修行得道的“蛇”。真实大自然的蛇是没有足的(至少从目前已发现的蛇类情况看),但想象中的蛇会渐渐长出“足”的。画蛇添足,也许很有必要,因为你画的是成长、修行之中的蛇。你甚至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高声祝贺主人:我之所以画蛇添足,是预示主人您即将脱胎换骨,即将腾云化龙,即将有一个无比美好的未来。相对平淡无奇,身下无足的蛇,相信刚刚祭祀好祖宗的主人会更加喜欢身下有足、寓意美好的“楚人之蛇”。胜败其实只在瞬间,讲究的就是一个反应能力、吹牛拍马能力和能说善变能力,简简单单一两句关键话就能击中要害,深入心扉,反败为胜。但楚人估计一下子惊呆了,反应不过来,所以不但把到嘴的美酒弄丢了,还使自己成了千古笑谈,实在是冤,冤,冤!
(本文参考百度百科相关蛇的条目)
为加大维权力度,保护《九层糕》微信公众号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本公众号特严正申明:转载本公众号文章、援引本公众号文章请先得到授权,转载或援用文章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凡涉及抄袭、洗稿《九层糕》微信公众号原创文章行为必将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