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童年的压岁包儿

文摘   文化   2025-01-12 09:46   浙江  


温州民俗





童年的压岁包儿


作者:张韩杰


  压岁包儿就是压岁钱,过年给孩子压岁钱,保佑孩子岁岁平安,这是一项传统的年俗,也是最受小孩子欢迎的年俗。


  我们家乡的风俗,都是将压岁钱平平整整、四角相对、折两折折成不到一手指长、有一拇指宽的长方形后,用红纸在中间部位绕扎一圈,然后用浆糊将红纸黏住,便成了一包,因此,大家都习惯叫压岁包儿。


  每当小年一过,我们就翘首以盼,等着舅舅来送压岁包儿。小年意味着过年的开始。廿三夜一过,我们就掰着手指,一算舅舅啥时候来送压岁包儿,二算今年舅舅到底给多少压岁钱,这压岁包儿是不是像芝麻开花似地,节节攀高?当然,按照我们那个年代的生活水平,压岁包儿一般在5毛、一元、2元水准,要是谁掏出5元的压岁包儿,拿现在话说,肯定算大款。俗话说:“外甥老娘舅”,这舅舅和外甥的关系非同小可,舅舅给外甥送压岁包儿,是舅舅的一项神圣而光荣的职责,义不容辞,责无旁贷,这是一样很重要的乡风民俗。当然,这舅舅的出手也要大方一点,不能小家子气,按时下最低标准给外甥压岁包儿,而是应该按照时下最高标准,最起码也应该是中等偏上,但那样,就有点羞于启齿了。


  收了舅舅的压岁包儿后,就是等待爸妈什么时点给压岁包儿了。爸妈的压岁包儿基本上都是在除夕夜给的。除夕当晚,一家人兴高采烈地吃完分岁酒,然后就是洗澡,洗得干干净净后换上过年的新衣服。这时候,爸妈的家务和新年饭的筹备工作做得八九不离十,父亲就会带我们到家门外,在到处震耳欲聋、接连不断的鞭炮声中放起了我们家的大炮仗,这叫关门炮,要一口气连放三个。放好之后,把门一关,今晚就再也不能出去游逛,这也意味着这一年辛勤劳动的结束,一家人安安心心、高高兴兴,团团圆圆,共同守岁过大年。爸妈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压岁钱一一分发给我们。爸妈给的压岁钱基本没有用红纸包扎,但却是崭新崭新的,是爸妈特意调换过来给我们当压岁包儿的,寓意不言而喻。


  大年初一开始,就开启了你来我往的收送压岁包儿模式。先是家里来了一批拜年的七大姑八大姨,除了年纪尚轻还没有小孩之外,每人都要带上家里的小孩前来拜年,在呈上拜年的“包儿”(温州人对拜年礼包的俗称)后,总要塞给我一个压岁包儿。这几乎是一项不成文的规矩,不管你家兄弟姐妹几个,原则上只递上一个压岁包儿,女孩子基本上无权享受这个压岁包儿,这个压岁包儿都是递给家里最小的男孩子的。所以,我兄弟姐妹4人,这包都是塞到我的兜兜里。


  然后就是跟着爸妈到舅舅家还有另外一些至亲长辈家拜年。舅舅和外婆的压岁包儿早在年内就给了,但舅舅外婆家以及至亲长辈家也有七大姑八大姨正好前来拜年。这些平时很少接触的远亲,看到爸妈带了我也在那里,又会临时掏出钱,或5毛,或一元,塞到我的兜兜里,边塞边说:“娒,这是哈(给的意思)你的压岁包儿。”


  这正月拜年时的压岁包儿简直收得手软,但你千万别恭喜,因为我们内心深处,真的有点不想收:这压岁包儿有点麻烦。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童年的压岁包儿除了爸妈、外婆等少数人给的外,基本上都不能贪墨,必须分文不差上交父母。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些长辈亲戚的压岁包儿只是一种人情。你是小孩,要给压岁包儿,但这些长辈亲戚也带着小孩来啊。所以这压岁包儿啊,是要互给的,亲戚家大人给了我压岁包儿,爸妈就得相应给亲戚家的小孩压岁包儿,这叫礼尚往来。这时,我才发现,小时候过年,大人们非要带着一个小孩去拜年的重要原因,不仅是尊敬长辈的需要,也是增进亲戚之间相互交往、平等相处、和谐往来的需要,小孩子简直就是重要的调和油,不可或缺。一旦一方没带小孩,这亏就大了。


  苦就苦了我们这些小屁孩。一个个的压岁包儿进了腰包还得乖乖上交,而且还要在第一时间原封不动上交,这心理反差得有多大?如果不及时上交,还要挨父母批评,当然,父母们都是碍着“正月正头”不能斥责人的风俗尽量从轻责备一下。我们不但要及时全额原封不动上交,还必须准确说出是哪位长辈给的压岁钱,因为父母必须要在第一时间及时把同等金额的压岁钱塞给亲戚家的孩子。如果不知道是谁给的,要多麻烦有多麻烦,一旦亲戚回家了,那是一件很倒霉的事情,有可能从此烙上贪财的坏名声,甚至一辈子都难以抬起头来。


  这可苦了我们了。你说这么多亲戚,七大姑八大姨,尤其是同到亲戚家拜年的那些远亲,本就不知道这是哪家阿姆阿婶、姑姑阿姨,只不过大家都是客客气气,看到有一个亲戚的小孩也在场,本不在计划之内,但碍于面子,就顺手也给了一个压岁包儿,小小年纪的我们哪里会知道他们是谁啊?害的爸妈多方询问,百般求证,运用了各种排查法才好不容易锁定给我压岁包儿的长辈,赶紧依样画葫芦,送上自己的压岁包,总算在亲戚离开之前还清了这笔人情债,也使我们免除了一顿平白无故的批评和教育。当然还有其它更严重的风险隐患。记得我四五岁时候,也不知哪位长辈出手如此阔绰,居然给了我一张5元的压岁钱,也是我贪玩,就拿着这张5元的压岁钱只管玩去了。玩着玩着,连自己也忘了这手中的5元巨款压岁钱。等到晚上父母追问,才发觉巨款被我丢了?想想啊,这可是在上世纪70年代,5元钱意味着什么。暴风骤雨自然在所难免,从此以后我也是“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绳”,拿到压岁包儿都是以最快的速度立马上交。唉!吃一堑长一智啊!


  当然,也有一些童年的压岁包儿是可以收的,甚至可以归于我们的名下。这外婆的钱肯定可以心安理得地收,但得上交。这舅舅的压岁包,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比如说如果舅舅还没有结婚生孩子,那这压岁包儿不拿白不拿,甚至还可以乘机“敲杠勒索”,从舅舅身上多弄点压岁钱当零花钱;但舅舅家一旦有了表弟表妹,那老实点,尽早上交“中央财政”,让“中央财政”进行调配。这新姑父、新姨父第一次来拜年,因为还没结婚或刚结婚还没有孩子,那就是有压岁包儿不拿过期作废,到了第二年,既使姑父、姨父家还没有小孩,爸妈也只能执行礼尚往来的压岁包儿规矩了。相对来说,只有爸妈的压岁包儿才是真正的压岁钱,是唯一经爸妈这“中央财政”批准下拨的压岁钱,是唯一可以由我们支配使用的压岁钱。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这就相当于爸妈给的新年零花钱。


  这童年的压岁包儿,真的是一堂生动的人情世故课,让幼小的我们学到了很多很多。






九层糕严正申明

  为加大维权力度,保护《九层糕》微信公众号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本公众号特严正申明:转载本公众号文章、援引本公众号文章请先得到授权,转载或援用文章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凡涉及抄袭、洗稿《九层糕》微信公众号原创文章行为必将追究!



九层糕
《九层糕》创办于2021年春分,重点推送乡情类、美食类文章。设置“乡情九层糕”(每周六)“温州俚语趣谈”(每周二)“友情九层糕”(乡情类、美食类文章)栏目。原论坛、随笔、悦读等栏目移驻《九层糕夜谭》公众号。敬请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