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梅鱼杂谈
作者:张韩杰
子梅鱼,因鱼汛起于农历四月梅鱼时节,其形童稚可爱而得名“梅童鱼”。子梅鱼是温州人的挚爱,温州人的餐桌上几乎不离子梅鱼。
小海鲜鱼类第一名
在海鲜界,有一个鼎鼎有名的大家族,这个大家族的名字就叫石首科。其中大黄鱼、小黄鱼、黄姑鱼、子梅鱼、鮸鱼、黄唇鱼、毛鲿鱼,更是高山上吹喇叭--名声四扬,号称“黄鱼七兄弟”。
黄鱼七兄弟可谓个个都是海鲜界的大咖,其中的大黄鱼更是以其颜值、美味和高营养拔得鱼中头筹,《古今图书集成·温州府考》称黄鱼“为鱼之最”。而黄唇鱼鱼胶也是鼎鼎大名,素有“花胶之王”美誉,有“贵如黄金”一说。但人们惊奇地发现,“黄鱼七兄弟”中,体型娇小、童稚可爱的子梅鱼居然排名第四,昂然列居鮸鱼、黄唇鱼之前。
子梅鱼有如此地位,自然有子梅鱼骄傲的本钱。
子梅鱼色泽金黄,于日光下晶莹光亮,闪闪发光,童稚可爱,极为诱人。更兼肉嫩刺软,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吃在嘴中,含在心里,一股鲜香,淡然悠远,可谓小海鲜一绝,被列为海洋小鱼第一鲜。故清代余姚泗门诗人谢元寿作《四门竹枝词》唱到:“芥菜加盐入瓮葅,白虾黄甲味何如。小鲜娇嫩夸双绝,第一梅鱼次泽鱼。”
“泽鱼”学名棱鲻,乃鲻鱼小弟。泽鱼多肉少刺,鱼骨偏软,尤以农历十月,霜降后最为肥美,红烧、清蒸均佳,素有“霜打泽鱼一斤,淮白米饭一升”一说。泽鱼虽然好吃,也和子梅鱼并列鱼类小海鲜双骄,但也只能以子梅鱼为尊,屈居老二。
大头朱梅和朱梅头儿
子梅鱼体型最大的特点就是头大,其头部一般占体长三分之一。因此,在外地,都有称呼子梅鱼为“梅大头”。清陈元龙《格致镜源》卷九十二引《异物志》云:“石首,小者名‘䲡水’,即梅鱼也。似石首而小,黄金色,味颇佳,头大于身,人呼为‘梅大头’。”
我总觉得,“梅大头”一名虽能准确说出子梅鱼的“头大”这个体型特征,但实在有损子梅鱼体型娇小、童稚可爱的美好形象,容易让不知情者产生误解,以为子梅鱼是个五大三粗的“傻大个”。
因此,从情感角度,我更倾向于我的家乡人对子梅鱼的称呼:大头朱梅,或朱梅头儿。大头朱梅也好,朱梅头儿也罢,虽然都是从子梅鱼头大这个基本特征出发,但比起“梅大头”,显得更加亲昵,一下子让人想起了那个活波可爱、聪明伶俐的“大头儿子”,可谓形象直观,一目了然。
大头朱梅和朱梅头儿基本出发点都是基于子梅鱼头大这个显著特点。但在实际运用上,朱梅头儿和大头朱梅稍有区别。
一般来说,温州人口中的大头朱梅指的是体型较大的子梅鱼,其价位比较高,适合于酒店请客、款待客人时候。而朱梅头儿则一般指体型相对较小的子梅鱼,其价位相对比较低,适合于家庭餐桌。两者并没有明显的差别,怎么叫,就看购买或点菜时的心情了。比如说:“来个大头朱梅”,就显得大气豪迈;而“来点朱梅头儿”就显得比较谦卑、客气。
子梅鱼论“头”
大凡买海鲜,肯定涉及到数量。要么论个数,一头,一条,一尾,一只,一个;要么论斤两,几斤,几两,或几斤几两几钱,精确到小数点后。但也有例外,比如大家熟知的海鲜鲳鱼,就是论“爿”,这是由鲳鱼的特殊的体型决定的一种比较特殊的称呼(详见“九层糕”文章《鲳鱼论“爿”》)。子梅鱼也一样,子梅鱼也有自己的特殊量词,那就是子梅鱼论“头”。
本来,“头”这个量词基本上只适合于家禽、家畜等动物,而鱼类基本上适合使用“条”或“尾”。但鲳鱼的体型特殊,子梅鱼的体型也非常特殊。这种特殊体型就是上文提到的头大,子梅鱼的头部占到身体的三分之一,也因此赢得了“大头朱梅”等等光荣的称号。
所以,在过去,老一辈人购买子梅鱼时,就习惯性地忽视了“条”这个鱼类最寻常的数量词,而是选择了“头”。到菜场上买菜,到酒店点单,人们总是习惯性地说道:“大头朱梅来几头。”
子梅鱼不放姜和蒜
子梅鱼是小鱼类中的上品,营养丰富肉质细嫩,鲜香可口淡然悠远。子梅鱼更是没有腥味,最美味的烧法不是家烧,而是直接上锅蒸,只需加入适量老酒和酱油,锅开后蒸个3、4分钟即可。所以,子梅鱼也是最适合厨房小白们制作的菜肴,无需担心厨艺不精、技术不过关,只需记住时间切勿蒸制过头,简简单单一忽弄,就能给自己蒸上一盘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
当然,蒸制子梅鱼,还要切记不要做画蛇添足之举,需要记住“简单简单再简单”。
什么是蒸子梅鱼的“画蛇添足”之举?那就是,许多人在蒸子梅鱼之际都会习惯性地给子梅鱼添上姜和蒜。
本来,给海鲜添加姜和蒜也算是烧海鲜的基本常识,这样有利于去腥。但子梅鱼却是个例外。因为子梅鱼肉质太过于娇嫩,没有过多的腥味,所以,根本无需添加姜和蒜。添加了姜和蒜后反而会直接影响到子梅鱼的口感,吃起来远不如没加姜和蒜的子梅鱼那样鲜甜娇嫩可口。这,可是温州永嘉场地区老一辈家庭主妇的经验之谈。
为加大维权力度,保护《九层糕》微信公众号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本公众号特严正申明:转载本公众号文章、援引本公众号文章请先得到授权,转载或援用文章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凡涉及抄袭、洗稿《九层糕》微信公众号原创文章行为必将追究!